
一.选择题。(24分)
1.下列现象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
A.骆驼长着宽大的脚掌 B.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轮子
C.坦克车装有宽宽的履带 D.压路机装有质量很大的碾子
2.下列做法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 )
A.铁路钢轨铺在枕木 B.缝衣针做得很细
C.注射器针尖做得很尖 D.菜刀的刀刃磨得很锋利
3.如图所示,用塑料管可以把瓶子中的水吸到嘴里,这是由于 ( )
A.人对水产生吸引的作用
B.吸管本身有吸水的作用
C.大气压作用在水面上的结果
D.水压的作用
4.(荆门市2013年)如图所示,一只未点燃的蜡烛的下端插入一根小铁钉,使蜡烛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露出长度为L,当把蜡烛水面以上部分截掉后剩余部分( ) 答案: A
A.还会重新露出水面 B.不会重新露出水面
C.以上两种可能都有 D.无法判断是否会重新露出水面
5.(2013年浙江省舟山)12.端午节那天,小明发现煮熟的咸鸭蛋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如图所示)。若甲的体积比乙小,则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答案: B
A.甲的质量比乙大 B.甲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的密度比乙大 D.乙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6.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个物体的重力,读数是9 N,那么物体的实际重 ( )
A.略大于9 N B.略小于9 N
C.可能等于9 N D.一定等于9 N
7.如图,薄壁容器底面积为100cm2,装了重24.5N的水后,水面距容器底部20cm,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分别为 ( )
A.24.5N,2.45X103Pa
B.24.5N,0.24pa
C.1.96X105N,1.96X103Pa
D.19.6N,1.96X 103Pa
8一艘轮船从长江驶人东海,比较轮船在长江与东海里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
9.“五一”游艺晚会上,陈思同学演示了如图8—7—6所示的实验,排在——条线匕的三个碗,中间碗内放一个乒乓球,当用小管向球斜上方吹气,乒乓球将 ( )
A.仍静止 B.运动到左碗
C.运动到右碗 D.无法确定
10.如图所示,一密封的圆台形容器,内装一定质量的水,若把它倒置,则容器对下面物体的作用情况是 ( )
A.压强减小,压力不变
B.压强减小,压力减小
C.压强增大,压力不变
D.压强增大,压力减小
11.(四川省自贡市2013年)17.小张看到鸡蛋浮在盐水面上,如图所示,他沿杯璧缓慢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在此过程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答案:D
12..如图所示,是两位同学值日时用的圆柱形桶甲和底小口大的桶乙,两桶质量相同,上
口面积相同,装相同质量的水放在水平地面上.关于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和水桶底受到水的压
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水桶对地面压强大
B.乙水桶对地面压强大
C.甲水桶底受到水的压力大
D.乙水桶底受到水的压力大
二.填空题。(18分)
13.17世纪40年代意大利科学家 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1标准大气压相当于 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在1标准大气压下做上述实验时,若将玻璃管倾斜放置,则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是 mm,此时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 (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14.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人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静止时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 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杯中水面升高得多.
15.一个重15 N,体积为l dm3的小球,用手抓住将它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 N,松手后小球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此过程中小球受到水的压强 选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g取10 N/kg).
16.把一个苹果(ρ苹果<ρ水)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桶中,苹果静止时将处于 状态.(选填“漂浮”、“悬浮”或“沉底”);若苹果受到重力为1.5 N,则从桶中溢出的水受到的重力为 N(g取10 N/kg).
17.(乐山市2013年)如图所示,把一木块放入水中,静止时木块有的体积浸入水中,木块的密度为 kg/m3;如果把该木块放入密度为0.8×103 kg/m3的酒精中,静止时,如图所示。那么该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水与受到酒精的压强p酒 的关系为p水 p酒 (填“大于”、“等于”、“小于”)。
18.甲、乙是两个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实心球,它们静止在某种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那么两球所受浮力F甲 F乙,两球的密度p甲 p乙(填“>”、“<”或“=”). ’
19.(扬州市2013年)如图,将装有水的小瓶瓶口向_______(上/下),使其漂浮在大塑料瓶的水面上,将大塑料瓶密封后,就制成了“浮沉子”。制作时,在小瓶中放入的水要适量,水过少了,会导致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14分)
20.(雅安市二○一三年) 如图19 甲, 底面积为80cm2 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 放在水平桌面上; 底面积为60cm2、高为12cm的实心圆柱形物体A 用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小王要探究圆柱形物体A 逐渐浸人圆筒形容器内的水中时( 水没有溢出容器) ,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与圆柱形物体A 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 的关系。( 使用刻度尺测量h, 不计细线重)
( 1) 小王从圆柱形物体A接触水面至接触容器底之前, 分别记下多组F、h, 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写在实验表格中, 依据实验表中数据, 在图19 乙中的方格纸中画出了F与h 关系的图象。
①由图象19 乙可知, 物体A 的重力为N。
②观察图象19 乙, 可以得出结论: 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 当h 增大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选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 ; 在物体A 浸没后, 当增大h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选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 , 由此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 ( 选填“有关” 或“无关”) 。
③由图象19 乙可知: 当h 等于10cm时, 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 N。
( 2) 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 前比较,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增加了 Pa。
四.计算题(14分,1题6分,2题8分。)
21.(荆门市2013年)(8分)如图所示,在容器底部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上方连有正方体木块A,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个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当容器中水深为20cm时,木块A有3/5的体积浸在水中,此时弹簧恰好处于自然状态,即没有发生形变(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不计弹簧所受的浮力,g取10N/kg)
⑴求此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⑵求木块A的密度;
⑶先向容器内缓慢加水,直至木块A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
对木块的作用力为F1,再打开阀门B缓慢放水,直至木块A完全离开水面时,再关闭阀门B,此时弹簧对木块A的作用力为F2,求F1与F2之比。
22.(江西省2013年)用手将一个质量为500g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浸没于水中,使物块上表面离水面20cm.
求:(1)正方体物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
(2)正方体物块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放手后,正方体物块最终静止时受到的浮力g取10N/kg)
参
17.答案:44. 0.6×103 kg/m3 等于
19.解答:解:“浮沉子”的原理:挤压大塑料瓶,瓶内空气被压缩,将压强传递给水,水被压入小瓶中,将瓶体中的空气压缩,这时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它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下沉.松开手,小瓶内水面上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浮沉子里面被压缩的空气把水压出来,此时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所受的浮力,因此它就向上浮.
由此可知装有水的小瓶瓶口应向下放置大塑料瓶的水面上,在小瓶中放入的水要适量,水过少了,使小瓶子的重心偏上,当手捏大瓶时,进入浮沉子里的水,它的重力增加不多,不足够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小瓶可能不能沉入水中.
故答案为:下;手捏大瓶时,小瓶可能不能沉入水中.
20.答案:( 1) ①9 ② 减小; 不变; 无关 ③6 ( 2) 900
21.答案:(1)、P=ρgh=103 kg·m-3×10N/kg×0.2=2×103Pa ………………2分
(2)、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G木=F浮
ρ木Vg=ρ水3/5Vg
所以ρ木=0.6×103 kg·m-3 ……………………2分
(3)、A完全浸没时,G木+F1=F1浮F1=2/5ρ水Vg=2/3G木 ………………………2分
A完全露出时,F2=G木 故 ………………………2分
22.答案:解:(1)物块下表面距离水面的深度h=10cm+20cm=30cm=0.3m……………(1分).
物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P=ρgh=1.0×103kg/m3×10 N/kg×0.3m=3×103Pa……(1分).
(2)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物块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F向上-F向下=F浮
物块的体积V物=103cm3=10-3m …………(1分)
F浮=ρ水gV排=ρ水gV物=1.0×103kg/m3×10N/kg×10-3m3=10N………………(2分).
(3)物块的质量m物=500g=0.5kg
物块的重力G物=m物g=0.5kg×10N/kg =5N…………(1分).
因为F浮> G物,所以放手后物块会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F浮= G物=5N …………(2分)
评分意见:(2)直接计算F浮正确给3分,共8分.
有其它合理答案均参照给分
一.DACCB ADACD D 12.BC
二.1.托里拆利 760 760 增大 2。小于 乙 3.10 下沉 变大4.漂浮 1.5 5. ρgh1 ρgh1 ρg(h1+h2)s 6. > > 7. 甲 =
三.2.F=0.001V 3. 0.75 4 1N 0. 02
四.1.1.2×103 pa 0.12kg
2.1.6×103 pa 2.2.5×103kg/m 3.4N 4.2.4×103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