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单元整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整数乘法”的内容编排分为四个阶段(如下表)。《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二阶段,既是笔算乘法的开始,它以表内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又为一位数乘多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作铺垫,在整数乘法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位数乘三位数乘法对小学生来说是相对复杂的乘法计算,是乘法笔算教学的关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小学“数与代数”部分的重点和关键,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们在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后,可以迁移到一位数乘多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同时也能为后面学习一位数除法、以及小数乘法等做准备。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利于理解整数乘法算理,掌握乘法算法,提高计算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养成细心计算的习惯,发展迁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应用乘法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教材的具体结构如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大多认识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这时,儿童的思维能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10 岁左右是孩子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点。此时的孩子,他们可以熟记算法,并且熟练地运用算法进行计算,但是在计算时说不清算理。在计算方面,三年级学生对于基本的表内乘除法、两、三位数加减法的口算及笔算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是乘法笔算却才刚刚开始接触,乘法笔算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三年级计算教学中,算理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算理、更清晰地理解算理,更好地运用算理,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常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
三、优化建议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单元含有11个例题,除此之外还有5个练习和1个整理复习。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效率。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内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学习。没必要一课一例去上,这样的小步子教学耗时,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学生通过操作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后,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和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都让学生借助笔算乘法学习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如竖式的写法,满十要向前进位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掌握,我对本单元进行教学整合。我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整合成一节课教学;把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和进位也进行整合,重点突破计算的算理和如何进位的问题。同样地,对于“乘数中有0的乘法”例4、例5、例6进行整合,便于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乘数中有“0”时的算法和算理。
四、整体教学思考
数算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培养数算能力的关键期是小学。计算教学就是让孩子明白算法,理解算理。何为算理?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呈现,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重组教学后,如何实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基于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将笔算乘法中的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进行整合,进行结构化教学,构建乘法模型。本单元虽然是计算教学,但这部分教学同样需要抽象、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理解算理、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借助图形理解算理、分析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研究笔算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抽象出计算法则,理解计算法则的广泛适用性,体会数学模型思想。
五、单元整合框架设计
整合要有核心,着力聚焦在算法上,最终通过深度教学使学生理解算理。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我对本单元教学课时进行了划分。
六、“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课例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60-62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再到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过程,进行多种竖式之间的联系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准确连续进位。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例2主题图:王老师买书情境
请学生读一读题目,找一找已知信息和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想:也就是求3个16是多少?
师:请你列出算式,想一想并算一算。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二、探究算理
1、先出示部分同学用口算的方法:
①连加:16+16+16=48元
②拆分口算:16元=10元+6元,10×3=30元,6×3=18元,30+18=48元
师:这是我们昨天学习的口算,你会笔算乘法吗?
2、再出示同学笔算方法:
先整体呈现,让学生观察。
师:计算的结果是唯一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竖式?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竖式书写呢?
请你来验证一下你的竖式,可以画图表示,也可以摆小棒,还可以用文字说明。先出示同学们的作品,让学生上展台说。老师再将他们的几类方法课件出示,进行回顾梳理。
设计意图: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问题:
1. 16×3等于多少?
2. 谁能借助小棒图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这一捆是怎么得到的?
3. 这种竖式计算的方法你们明白吗?18表示什么意思?30表示什么意思?48是怎么得到的呢?
4. 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5. 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以这样写,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在这?十位上的4是怎样得到的?
6.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文字:16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3个16就是由3个10和3个6组成,所以表示30+18=48,3应该和6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有利于对算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比较。
(1)竖式比较
排除③号竖式,理由数位没有对齐。
排除①号竖式,3个十是30,所乘的积3写在十位上,而不是百位上。
排除④号竖式,结果不对,应该是48,而不是28。
提问:
② ⑤竖式对比,这两个竖式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⑤是②的简便书写格式。
师:十位上的4是怎么来的,需要注意什么?
生:3×6的积,满十向前进1,1个十加上3个十,就是4个十。
(2)验证方法比较
小结:这些方法都是先求出3个10的积和3个6的积,再把他们的积相加,就是最后的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列竖式的时候,我们要先从个位算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三、 巩固算理,迁移算法。
1、笔算27×2、51×5和512×4。
请孩子们完成在学习单上,再请三位孩子上来板演,全班校对交流。
比较发现简便书写更方便。
师:这三道竖式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需要注意什么?
生1:都有进位,但进位不同。第一道竖式进位是1,第②、③道进位是2,但他们的进位不是同在一个地方,第一道在十位,第二道在百位,第三道在千位。
师:谁听明白他说的意思?
生2:都是一位数去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但是进位的数位不一样。
引导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都是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上的每一位数,不管是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只要满几十,我们就在哪一位上进几。
设计意图:初步整理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拓展笔算连续进位。
王老师还想买数学绘本给同学们看,一套有24本,想买9套,一共有几本呢?
(1)先解答,再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2)找一找,你觉得有哪个地方需要注意的。
生1:我是分步计算,这样更好的理解每一步每个数相乘的含义,不容易错。
生2:这题进位了两次,我们可以在横线的上方相对应的数位上写上进位的数字,和加法竖式一样,写的小一点,这样就不容易算错,算漏。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将所学知识规范化,系统化,模型化。
师:同学们的总结很到位,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第一种更容易看出每步的计算,方便检查,但是如果是3位数、4位数或者更多的数乘一位数,那在书写上,第2种更简便。
3、检验成效。
有没有信心挑战下多位数乘一位数呢?
纠错,找错因,把正确的写在旁边。
学生在学习单上完成,教师巡视,并挑选2张练习纸反馈。
四、课后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怎么计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首先把这一
位数去乘两位数或者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再把它们所乘的积都加在一起。
生2:我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他们都是一样的方法,就是把多位数上的
每一位数去乘这一位数,再把各部分加在一起,还可以使用简便写法,一定要注意那哪一位上满“几十”,就要在它的前一位进“几”。
生3:还要注意不能把乘法算着算着,算成了加法。
师:孩子们的发言真精彩,看来你们都是计算小能手,学习的有心人。
七、教后反思
单元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本节教学过程当中,我通过单元整合,将笔算的例1、例2、例3整合成一课时,例1是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因此我把例2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作为新授知识,有效解决了制约课堂效率低的一些问题,落实了“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要求,学生生命得到了成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凡是出现意义学习的地方就有知识迁移。迁移类推的方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本课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而言,教材只编排了例1计算 12×3 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例题,至于多位数怎么办?这就需要用到迁移类推的方法。本课学习先从探究并尝试计算16×3 这一道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例题开始,那么例1也就不用讲了,再迁移到51×5,512×4,421×3的不同数位上的一次进位计算,通过比较分析,再拓展到计算24×9的连续进位,最后是通过系统全面的练习与拓展,真正地实现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知识的意义建构及模型建构。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不仅习得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知识,而且懂得了怎么运用迁移与类推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
本节课以书本情境例2为材料,创设情境,简单呈现,直接入题,旨在让学
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节省时间投入到有效的学习当中去。将例3买饮料的主题中的数据,以例2情境进行延伸,让知识带有连贯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关注人的发展,即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课中体现为学生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呈现,小组中自主交流的方式,使不同的思维都有展示的平台,即互相学习又互相促进,比教师的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以完成知识的迁移。因此,探索的过
程可以放手给学生,教师只进行适时的小结。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呈现了多样的解决策略,为了学生的后续学习,除了指导学生书写竖式的规范,还要沟通它与其他算法的相通之处,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有部分学生受导入题影响,先入为主,单一的使用了分步骤计算的方法,没有体现出对新知的探究,后经小组交流,习得新知。
教材呈现方式的改变,让教师完成用教材教的转变。以单元整合设计为出发点,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使知识点不再是单一呈现,而是以知识块的形式集中呈现出来,把知识点放在知识系统中,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单元整合既避免了在基础知识的处理上浪费时间,又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防止了单一知识点呈现的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各个环节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