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述评
题 目 孙中山生平简介
姓 名 霞
专 业 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
班 级 2010级本科1班
学 号 ***********6
枣庄学院教务处、思政部
二〇一二年五月
孙中山生平简介
摘要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的先行者,中华和中国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后被推举为中华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关键字:中国、三民主义、武昌、家、政治家
第一章绪论····················································· 04
第二章个人履历················································· 06
2.1 早期·················································· 06
2.2 临时组阁·················································· 06
2.3 二次·················································· 07
2.4 运动·················································· 08
2.5 联俄联共·················································· 08
第三章 历史评价················································· 09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 绪论
孙中山(1866年-1925年 享年仅有59年)幼名帝象,学名文,普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行医于澳门、广州。1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次年,在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事败,海外,宣传。1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惠州,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
1911年10月,听闻武昌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临时,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党,重举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军,史称“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孙中山应中国时报演讲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党改组为中国,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非常大总统,再揭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党和苏俄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遗著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刊行。
第二章 个人履历
2.1 早期
年表:
第一次广州 | 15年 |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
惠州 | 1900年 |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 |
潮州黄冈 | 1907年 | 5月命余丑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
安庆 | 1907年 |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后失败殉难。 |
七女湖 | 1907年 | 9月命邓子瑜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 十余日后失败。 |
镇南关 | 1907年 | 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孙中山亲临指挥。 |
防城 | 1907年 | 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 |
钦州、廉州 | 1908年 | 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军进攻钦州。 |
河口 | 1908年 | 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 |
广州新军 | 1910年 | 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 |
黄花岗 | 1911年 | 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
武昌 | 1911年 | 推翻满清。 |
2.2临时组阁
自1907年起,受到清朝全力追缉的影响,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初闻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满洲,巩固中华,图谋民生幸福……至既倒,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临时参议院组成。当时,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孙中山领导的临时实力有限,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他并未实际投入战事,故各省的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
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与袁达成协议: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此后又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为了引导袁世凯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2.3二次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为理由谢绝,并委任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由于实力不足,二次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因部份同时日本的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加入中华党。
2.4运动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运动(亦称“三次”),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党为“中国”。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运动。
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陈炯明发难,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化装离粤,退居上海。
2.5联俄联共
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党合作,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21日,孙中山得以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接受中国党和苏俄党帮助,改组。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中国“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新局面。
第三章 历史评价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先行者。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推翻满清统治,建立的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领袖。而在国内,多数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的国父。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至今仍有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沙健孙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P57-71
[2]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559.htm 2012年04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