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论翻译生态环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3:14:25
文档

论翻译生态环境

上海翻译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2011No.1[基金项目]本文系胡庚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批准号08BYY007)的部分成果。[收稿日期]2010-11-01[作者简介]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兴趣:应用翻译理论及译学辞典编纂。论翻译生态环境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72)[摘要]翻译生态环境可分解为两个方面: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本文首先描述翻译生态的形成与和谐共生,然后分别介绍翻译环境中的经济环
推荐度:
导读上海翻译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2011No.1[基金项目]本文系胡庚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批准号08BYY007)的部分成果。[收稿日期]2010-11-01[作者简介]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兴趣:应用翻译理论及译学辞典编纂。论翻译生态环境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72)[摘要]翻译生态环境可分解为两个方面: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本文首先描述翻译生态的形成与和谐共生,然后分别介绍翻译环境中的经济环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1No.1

[基金项目]本文系胡庚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批准号08BYY007)的部分成果。[收稿日期]2010-11-01

[作者简介]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兴趣:应用翻译理论及译学辞典编纂。

论翻译生态环境

方梦之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翻译生态环境可分解为两个方面: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本文首先描述翻译生态的形成与和谐共生,然后分别介绍翻译环境中的经济环境、

文化语言环境、社会政治环境。文章指出,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部分有机联系,和谐共生,生生不息。翻译生态环境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和个体性等特征。翻译事业的繁荣和翻译活动的积极展开要求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之间具有一个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关键词]翻译生态;翻译环境;和谐[中图分类号]

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58(2011)01-0001-05

生命科学已成为当代的领先科学。据美国《科学》杂志评选2006-2008各年度世界10大科技进展报告的统计,

生命科学每年均占60%以上的份额。这意味着近些年来生命科学持续而有力地推动着当代科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人类文明的进程。

生命科学是以生命物质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的总称。它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同时对人文学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现在已有许多人文学科与之交叉,例如,政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等。近10年来在胡庚申教授的创导下,

生态翻译学也有了眉目。胡庚申教授

“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书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

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4:174)”可见,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选择适应论一个核心概念。这里,我们想对翻译生态环境作进一步分析,以有利于对生态翻译学的深入理解。

生态环境,即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辞海》)”。照此,翻译生态环境可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即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

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而外界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

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

生态环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态和环境。生态和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但两者紧密联系,“水融”,互相交织,构成一个新的范畴。翻译生态环境也就包含两个方面: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以下对两者先分后合地进行探讨。

一、翻译生态

研究翻译生态得先从“生态”说起。生态是指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在周围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据此,

翻译生态可表述为:翻译主体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也就是说,翻译主体在其周围环境的生存和工作状态。

1.翻译生态场的形成

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活动是由诸多行动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共同参与、彼此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的。翻译生态场,或称翻译生态网络,是一个在翻译活动中有不同分工的生命体的组合,可以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编辑、译文审查者、译评人、营销者、版权人等。“作为语言信息转换的翻译生产过程,

……翻译行动中的各个行动者,

是在相互协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翻译网络,并为实现翻译的目的而共同维系着这个网络。(黄德先,2006)”翻译生态场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作用,都是完成翻译活动不可或缺的。

世界是一切生物共同的家园。生态学的精髓是整体平衡、和谐共生。所谓和谐共生就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有机体之间的长期联合、共同生长、休戚相关。人类虽然是自然生态中最积极的因素,也要跟其他生命和谐相处,不能破坏生态学和谐共生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1958年初,有过一个“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四害起先是蚊子、苍蝇、老鼠、麻雀。其中老鼠、麻雀被认为是损毁粮食、妨害生产的大敌。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上班就是手拿竹竿沿电线杆赶麻雀,不让麻雀在架空电线上停下来。群众运动消灭了不少麻雀,但是麻雀是蝗虫的天敌,麻雀少了,第二年,蝗虫满天飞,粮食反而减产。后来,有人论证麻雀是益鸟。“打麻雀”改为“灭臭虫”。这就是破坏生态平衡带来的恶果。如果生态场的变化超过系统本身能承受的极限,就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弱化或衰竭。自然界生物与生物、种群与种群之间的和谐关系不能被破坏。

翻译生态也有一个和谐共生、平衡发展的问题。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编辑、译文审查者、译评人、营销者、版权人各司其职,在翻译生态场中互相合作、互有制约。

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要取得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译者要具备适应翻译环境的能力。“严复翻译的成功,……正是它能够度地适应了包括社会、时局、动机、读者、文本等在内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结果。正是:适者生存,适者长存。(胡庚申,2004:107)”第二是译者与翻译生态场其他主体的和谐共存。记得我刚出校门时,翻译的热情很高,数次把翻译好的稿子投到期刊社或出版社,每每寄予希望,结果都石沉大海。这是因为我和翻译生态场没有形成人脉关系。只凭一腔热情,一厢情愿,翻译没有中介人、出版商等的认可,翻译活动没有结果。所以,翻译要获得成功,既要提升个人对翻译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需与生态场中各翻译主体人脉和谐,包括伯乐的赏识。

二、翻译环境

在生态学中,环境泛指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体,可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翻译环境主要指翻译活动所涉及外部环境(客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文化语言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等的总和。此外就是如上所述的主观环境,即翻译主体在翻译生态场中形成关系,并由此而产生的内部环境,这是不能忽视的。以下主要谈外部客观环境。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触发和制约翻译活动的因素之一。从历史来看,我国译家有因国衰民弱而提出“以夷制夷”的,有以“器”来通中西之道的。严复在《原强》一文中说:“意欲本之格致新理,溯源竟委,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以智、德、力三者为之根本。三者极盛,则富强之效不为而成;三者诚衰,则虽以命世之才,刻意治标,终亦隳废。”(转引自王克非,1997:118)严复以探究“格致新理”来促进国家富强,这是他在当时国衰民弱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译书原则和目标。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腾飞,翻译事业,尤其是的经济环境下产生应用翻译,发展迅猛,翻译市场化和翻译专业化随之而来,翻译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据前几年的统计,翻译产值已达200多个亿,翻译活动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已有极大的变化。经济环境带动翻译事业,反过来,翻译活动又促进经济发展。上海宝钢在谈到翻译人员的贡献时说:“没有这些同志的6年来所作的努力,包钢的建设是不可能的。(本刊编辑部,1991)”

再如,翻译已成为国际商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际贸易条款、合同、协议、技术标准,甚至商务书信都在翻译之列。从具体的翻译过程看,经济形态的变化也促使词语内涵发生变化,译法随之而变。如上世纪“外向型经济”一词,一直译为export-oriented economy,这原本是正确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国家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对外投资,不再局限于产品出口。“外向型经济”的内涵有了变化。于是,将其改译为global-market-oriented economy。(徐梅江2003)

2.文化语言环境

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文化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语言习惯、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就是翻译文化。例如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就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例如:

我公司经营各类城市绿化专用树苗几十个品种50余万株,完全达到随来随购,顾客满意的程度。The company’s stocks of dozens of species(a total of 500,000-odd saplings)ar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 of urban tree planting.

译文中的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足以传达原文中的“随来随购,顾客满意的程度”。这里,汉语思维这种周全、圆润方式不必用英文传达,硬译出来,译文会显得臃肿,不忍卒读。

又如:

Our history teacher is a good talker.I’d like to ask him,“where is the beef?”Because we are sure we don’t learn much from him.我们的历史老师夸夸其谈。我真想问他,“实质性的东西在哪里?”因为我们真的没有从他那里学到多少东西。

“Where is the beef?”的字面意思是“牛肉在哪里?”此话出自一则广告:广告中有一老太太买了一个汉堡包,发现内中只有一小块牛肉,他生气地质问:“Where is the beef?”言外之意是牛肉太少。流传开来,转意为“内容物太少”或“实质性东西太少”。

3.社会政治环境

从权力话语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双重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再创造活动。对于同一现象在不同政治语境制约下会有不同的说法。例如,1997年出版的《牛津英语新词词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ew Words)记载了“dragon”的新义,其释义是“any of four Asian countries,South Korea,Taiwan,Singa-pore,and Hong Kong,which developed booming econ-omies based on high-technology exports”。按照我们的政治立场,该词典的释义要在“countries”后增加“or regions”,其译文应为“倚赖高技术产品出口而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韩国、新加坡、和这四个亚洲国家或地区之一”。译文中必须加上“地区”,因为和属于中国,不是country。又如:

经纬度、温度(英语国家多用华氏,我国用摄氏)、度量衡制度(英语国家多用英制,我国用公制)常要以译入语国家的规范为准,有时须作换算。

Any object falling freely through the air acceler-ates each second by approximately32feet per second. In other words,the acceleration produced by the force of gravity is32feet per second per second.任何物体在空中下落时,每秒以980厘米/秒的速度加速,即地心引力所产生的加速度为980厘米/秒2。

例中把原文中32ft/s2的加速度单位改为公制的980厘米/秒2的表达法,以适应我国法定的度量衡制度,符合我国的社会规范。

三、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

以上分别探讨了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分别讨论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翻译生态环境由两者各要素交织而成,是翻译活动发生、存在、发展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因素的总和。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关系不是植入式的、可以随意拆分的,它的意义和作用不是两者相加之和。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融为一体,有机联系,和谐共生,生生不息。没有翻译环境,翻译生态不能生存;没有翻译生态,也无所谓翻译环境。

1.融为一体

翻译生态环境脱胎于生态学,可视为一个相对的整体。生态学的要义是整体论(holism),强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观。在自然生态场中,自然生态表现千姿百态,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同住一个地球村,分享着造物主赋予的一切。同样,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以一个整体的形态存在。译者在特定的生态场中起作用,受其他翻译主体的牵制。译文必须遵守译入语文化规范或社会政治权力的制约。翻译生态环境对任何翻译主体都是一个统一体,不可超脱,不可逾越,只能顺应。人为地破坏翻译生态场的序列和翻译环境的秩序,例如片面追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雇佣“抢手”,大肆“改写”、抄摘名著名译,漠视严格审校制度,违背翻译伦理,就破坏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整体要求。

2.有机联系

整体生态世界观(ecological holism)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即人类、自然和社会存在广泛的内在有机联系。翻译生态场中的一切生命体都是翻译生态的组成部分;翻译环境是译品生产的土壤。翻译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包括三方面:1)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关联,例如,参与翻译活动的各生命体在同一翻译网络中起作用,各司其职,互有联系。如以译者为例,他在翻译生态系统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说他最活跃是因为译者在翻译生态场中联系最广,“周旋”于翻译主体之间,例如跟作者(或作者思想)、出版商、中介人、编辑、读者等都有关系,无论在翻译思想上、翻译策略和方法上要受他们的影响。说他最积极,是从作用上,译者对译品质量的影响最大。即使如此,也不能忽视翻译生态场中其他生态的积极作用。

2)翻译环境系统内部的关联。是指经济环境、文化语言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

3)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翻译生态存在于翻译环境之中,其间的一切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辩证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内中既有浑然有序的静态关联,也有相互制约的动态关联。胡庚申教授提出译者在产生译文时要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适应应该是出于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关联。

3.和谐共生

和谐共生是生态学的另一要义。生态学认为,只有在平衡、稳定的条件下生态才能求生存、谋发展。现代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因此而破坏生态平衡的代价也是十分惨重的。今年8月8日在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1400多人遇难。其中主要原因是生态平衡被破坏。据报载,舟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还是山清水秀,树木葱茏,森林覆盖率达到46%以上的风景如画的地区。(比全国平均覆盖率22%高出一倍以上,而甘肃的平均覆盖率只有7%)但是后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采石修路、伐木造房、砍柴烧火(周边8个村庄,5000户人家,平均每户烧柴2500公斤/年)使青山变秃山,植被破坏殆尽,终于特大暴雨夹带着泥石流滚滚而下,半个县城被掩埋。可见,自然界与生态不和谐,人类就要自食其果。

翻译生态环境是矛盾统一体,需要保持平衡,失去平衡也会失去自身。例如,我国初期,国策倒向苏联,语言和翻译一边倒,加上后来10年,杜绝“封资修”的一切。翻译环境在闭关锁国中严重恶化,结果我国社会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30年,与世界进步脱节。

翻译活动受两种权力话语的制约,要在翻译环境、翻译生态叠加的种种矛盾中,处处寻找平衡点。

4.生生不息。我国传统哲学强调“生生”为宇宙的根本原理,认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太极图说》———转引自夏征农,2003:184)这里,二气指阴阳二气。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并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君臣、夫妻等关系。

不妨把上述名言更改为:“二语交际,化生翻译,译文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里,二语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用两种语言交际就需要产生翻译,译文不断地产生,翻译不断地发展,以至于今天我们需要坐在这里讨论翻译问题。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那末,就没有翻译问题,就像没有阴阳,没有世界一样。自然生态,花木虫鸟,豺狼虎豹,各显其能;自然环境,风雨冰雪,山川湖海,各显其灵。翻译环境中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各有千秋;翻译生态中,著(原作)、(翻)译、经(营)、管(理)、(出版)商,各色人等,各显神通;一切有机体都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都在发展中变化。

四、翻译生态环境的特点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翻译领域,甚至不同个人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有所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也有类似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主要有:

1.动态性

当代自然环境的特点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翻译生态环境也因时代而变迁。早期翻译活动的口授笔录的模式已不复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第三国语言转译的做法已很少采用,翻译活动的作坊式生产越来越少,代之以无纸化、网络化、数字化、产业化,翻译技术的进步成为当代翻译活动的明显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传统的翻译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如软件本地化将产品的用户界面、文档资料与在线帮助菜单进行语言转化,使之适应某一外国语言和文化的细微差别;网站本地化则根据当地的语言文化习惯,对网站的文本、图标和格式进行调整,包括改变时间、货币格式、联系信息及其它网站元素,使之符合本地访问者的要求。本地化和传统翻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两者间又有明显差异。另一方面,国际化使产品具有普遍适应性,从而无需重新设计就可适应多种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过程,为的是在世界各地出售和推广使用本国的科技产品。翻译生态环境的种种变化,已使翻译成为全球化的助推器。

2.层次性

翻译的生态环境是有层次的:可初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以上讨论的主要是宏观的“大环境”,或是一般环境。从宏观上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语言,不同语言集团有不同的翻译。从中观上看,即使在同一国家,从事文学翻译的与从事应用翻译的,翻译生态环境也不完全相同。从微观上看,“翻译活动除具有外生态环境外,还具有其内生态环境,即翻译研究本身的内部结构,如理论、应用、批评、历史等,只有内外生态环境都均衡发展,才能保证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许建中2010:9)”再往细说,不同个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又包含差异。

3.个体性

译者个人的境遇是不一样的。受雇于翻译公司的译者受公司规章的约束;自由译者多有灵活性,较少稳定性。在学校搞翻译或翻译教学的与社会上搞翻译的不一样,再说不同学校之间也不一样。

译者个人家庭背景,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所思所想,都会形成其翻译的个体特征。“翻译策略上的选择受制于翻译主体的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又受制于翻译主体的人生态度和个人气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就是翻译主体与原文主人公人生态度上的契合及个性气质上的相近而带来的产物。(许建忠,2009:115)”林语堂经受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别人不具备的,他的译文也是无从取代的。

总之,翻译生态环境是既矛盾又统一,是一体化与多样化、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个体性并存的。

四、结论

人类的翻译活动是在一定的翻译环境下进行的,翻译生态场和翻译环境存在着水融的紧密联系,表现在:1.包括译者在内的翻译活动中的一切生命体都是整个翻译生态系统的必要因子,翻译生态环境的完整、和谐、平衡和持续存在的基本前提是非中心化;2.翻译活动主体与客观翻译环境存在有机联系;3.翻译生态只有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持续地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发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王诺,2006)”人类的翻译活动也是如此。

目前,我国正处在翻译生态环境最好的时期,经济环境宏阔,社会政治环境稳定,语言文化环境多元共融,翻译生态场人才辈出,专业分工细密,精品迭出。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和谐的一面,翻译生态场中的追名逐利、粗制滥造、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时有所闻。“‘和谐’作为一种普遍的和谐关系的体系,涉及翻译过程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郑海凌1998)”和谐存在于翻译活动的各主体之间,如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读者、译者与翻译发起人、译者与编辑、出版商与读者、出版商与译文审查者、出版商与营销者、译品与版权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上述翻译生态因子与翻译环境中诸要素之间的和谐。

我们正生活和工作在当下的翻译生态环境之中,我们共享这一翻译生态环境,让我们共同来爱护这一翻译生态环境!

注:本文系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2010-11-09,澳门)主旨发言。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我国科技翻译的历史足迹[J].上海科技翻译,1991,(2).

[2]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黄德先.翻译的网络化存在[J].上海翻译,2006,(4).

[4]夏征农.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王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许建中.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8]徐梅江.经济创新与标准译法———十六大文件翻译札记[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9]郑海凌.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中国翻译,1998,(4).

On Translation Eco-Environment

[Abstract]Translation eco-environment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translation ecosphere and translation environmen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ir formation and harmonic existence.The author introduces integration,harmony,organic relationship and continuous repro-duction of components of translation eco-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changeablity,gradation and individuality.It will be seen from the paper that translation activities require natural and harmonic relationship of co-existence and co-development between translation e-cosphere and transl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translation ecosphere;translation environment;harmony

文档

论翻译生态环境

上海翻译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2011No.1[基金项目]本文系胡庚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批准号08BYY007)的部分成果。[收稿日期]2010-11-01[作者简介]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兴趣:应用翻译理论及译学辞典编纂。论翻译生态环境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72)[摘要]翻译生态环境可分解为两个方面: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本文首先描述翻译生态的形成与和谐共生,然后分别介绍翻译环境中的经济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