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制:
复核:
审核:
墩柱成品保护措施
一、工程概况
二、成品保护目的:
三、施工阶段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放坡法开挖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在基坑开挖与支撑安装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方法和顺序违反设计与规范要求,严重影响基坑的稳定与安全。其主要表现为:
(1)因为地面排水工程不好,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预定的顺序进行、基坑的挖掘深度不一致,基坑没有综合外界的环境进行等原因,导致基坑边坡局部发生塌方。
(2)在基坑竖向平面内,土方施工没有严格遵照分层开挖,先支撑后开挖的原则,即当土方开挖到支撑架设的标高时,没有及时安装支撑,而是继续开挖土方,这就是发生严重超挖现象。
(3)基坑边坡失稳引起大面积滑坡。
(4)土方分层分区开挖时,支撑没有随开挖进度分区安装,在一个区域内的支撑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5)放坡开挖坡率不满足设计要求,或未按要求设置平台,造成土体失稳、塌方。
预防措施:
(1)基坑开挖的顺序应自上而下,由内到外、分段分层、依次进行,边开挖边做成一定坡势,以利于坑内排水,严禁先挖坡脚;在基坑深度不一致时,宜做到先深后浅,尽量减少对地基土的扰动;在施工期间,加强对周边环境和边坡的监测,一遍发现异样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严禁其他施工和过大的振动作业;
(2)基坑开挖施工,放坡开挖坡率严格采用1:0.75~1:1的坡率放坡,每5~8米高设2.0m平台,开挖后坡面采用6cm厚网喷混凝土防护;若坡脚处于软弱土层是可采取地基加固技术措施,改良其土质,以保坡脚稳定;
(3)为此,合理安排开挖施工顺序,采用超前边坡样模,便于开挖的坡面控制;当采用机械开挖时,必须留30cm作为人工修正坡面;当超挖范围较大,可视现场条件外放坡顶边线已修正边坡,如现场无条件向上放坡,则可将超挖下边修平,砌挡墙开排水小明沟。
(4)基坑施工开挖前,周围应先挖置排水明沟或挡水提,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内,且与基坑坡顶保持一定距离;开挖施工要做到逐层开挖、逐层放坡,在开挖施工中应加设超前的排水沟和集水井,及时排除集水井内的积水。
(5)严格控制挖土标高,必须做复测、复核,避免测量误差,严格按顺序挖土,尽量减少人、机的往返次数。
(6)当确定有可能产生流沙现象时,应预先采用井点降水,以减少基坑内外的水位差,消除水压力。
2.1支护结构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钻孔桩的位置或标高不正确,影响了围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如有的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作围护结构,由于土层中有障碍物,钻孔灌注桩施工较困难,就随意移动桩的位置,使排桩结构不成一直线与原设计的位置偏移较大;有的桩标高未达到设计要求,这就影响了围护结构的受力状态;桩的间距不符合设计要求,过大或过小,也会影响排桩受力性能等
(2)对于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常出现的二次清孔不彻底,孔底沉渣厚度过大,使钢筋笼上浮,沉不到设计标高。此种情况在灌注排桩中也有出现。
(3)支撑位置挖出,未能及时安装支撑,因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塌方。
(4)支撑不水平,与围檩不垂直,与围檩不紧密。
预防措施:
(1)设计桩距合理、可行,严格按照设计施工;严格遵照图纸设计桩位及标高施工,严禁随意变动桩位及标高,从而影响;灌桩前必须检查孔底情况,孔底沉渣满足设计要求,方可灌桩;灌桩时,应严格控制桩的充盈系数。
(2)合理安排、协调施工,一旦支撑位置挖出,及时组织安装支撑。
(3)安装围檩要确保其水平轴线与结构轴线平行,确保支撑定位与结构轴线垂直再做固定;支撑在立柱节点处,立柱钢筋不得随意切割;支撑轴力传给立柱,支撑与立柱之间设置钢围檩与冠梁体系,由该支撑体系将轴力分散传至排桩上;
(4)围檩预先要修整,使其直而面平,横而无弯曲;围檩安装后,使其与支护结构间的空隙可用砂浆或混凝土填充。
(5)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前应详细查明基坑影响范围内的周边建筑物、道路、管线等情况,制定周密监测方案。
(6)加快基础特别是垫层的施工速度,使基坑增加垫层这道刚度、强度均较大的支撑。
四、结束语
总之,预防和整治深基坑的通病,关键在于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建筑施工过程的监管。从图纸设计之初就要进行综合因素的考量和分析,选择最优化的建筑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的步骤进行施工操作,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立即叫停整顿,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建设。当然对于深基坑通病的防治并非三言两语即可解决的,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