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专业评分表(试行稿)
专业: 说专业人:
| 指标 | 内容 | 要 求 | 分值 | 得分 |
| 专业设置 | 行业背景 |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设置专业。通过调研与分析,证实该专业的存在有其“社会、行业、市场、人才”的背景,专业“存在有理、发展有力”。专业定位准确。 | 8 | |
| 人才需求 | 通过行业企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证实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丰富,有一定人才需求量;通过专业技术领域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分析,能正确分析所需人才层次,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层次。 | 7 | ||
| 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 | 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本专业现状与发展思路,科学界定本专业培养面向,毕业生就业岗位(群),质量要求等。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合理适度,体现个性化要求。 | 5 | |
| 人才规格 |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要求,明确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既能体现共性要求,又凸显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规格要求。 | 8 | ||
| 培养模式 | 培养模式 | 按照既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实际,科学设计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要体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 10 | |
| 课程设置 | 课程体系 |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确定各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明确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合理安排课程的前后顺序,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职课程体系框架。课程开设科学合理,既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又符合高职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 | 8 | |
| 教学内容 | 改革教学内容,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引入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 7 | ||
| 培养实施 | 教育过程 |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实际,合理设计分阶段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时段安排,明确各教学时段实现目标要求,教学组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操作性强。 | 5 | |
| 教学模式 | 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灵活选取教学模式与方法,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 3 | ||
| 培养评价 | 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考核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监控考核体系建立思路清晰,操作性强。 | 5 | ||
| 保障条件 | 师资条件 | 正确认识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有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师资队伍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 3 | |
| 实训条件 | 系统分析实验、实训条件现状,科学确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标和建设举措,实训条件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 3 | ||
| 教学管理 |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设计出一套精细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制度实施有保障,成效明显。 | 3 | ||
| 专业建设 | 建设思路 | 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现状,确定专业建设目标、建设路径。专业建设思路清晰,建设目标定位准确。 | 2 | |
| 建设措施 | 专业建设措施具体、得力,重点突出专业办学机制改革、校企合作、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等。 | 3 | ||
| 建设成效 | 培养质量 | 展示人才培养质量成果,包括就业水平、就业质量、社会评价、学生竞技比赛等。 | 4 | |
| 社会服务 | 展示依托专业开展的培训、技术服务、职业鉴定等社会服务成果。 | 3 | ||
| 其他成效 | 展示教学基本建设、教研、教改、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 3 | ||
| 特色创新 | 特色创新 |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创新点突出,具有示范性和应用价值,充分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特点。 | 5 |
| 现场表现 | 现场表现 | 仪态大方得体、普通话标准、语言简洁流畅;答辩准确无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说专业提纲设计科学合理、PPT制作精良;时间控制恰当,现场整体效果好。 | 5 | |
| 评委签名 | 合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