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中四君子赞
提起品格高尚,高风亮节、修养高超之类的事物,中国文人常用“梅、兰、竹、菊”这种四种植物作比喻,并且称她们为花中“四君子”。自古我国的文人就喜欢填词、赋诗对她们大加赞美。在众多歌颂花卉的诗、词、散文中,与“梅、兰、竹、菊”有关占的比例最大。另外绘画大师对她们也格外青睐,除了单独画梅、兰、 竹、菊外,还善画“四君子”图,从出土的陶瓷器具看,许多都画有“四君子”的图案,现在的工艺品上仍然能找到梅、兰、竹、菊的身影。中国文人与这“四君子”之间更是有着不解之缘,并留下许多千古佳话。如元代大画家王冕在隐居九里山时,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自号“梅花屋主”。他善画墨梅,万蕊千花,自成一家,所作的“墨梅图”与“墨梅”诗均名扬天下。更有一位叫林逋的宋代诗人更是痴情,他一生养鹤植梅,自称“梅妻鹤子”,终生不仕不娶。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便以种竹、画竹闻名于世,并非常重视对竹子的实地观察,主张画竹前“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他笔下的竹子,不仅能显示出四时风雨,阴晴中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而且力求表现竹子的耐寒、抗冰雪的坚贞之性。历代文人如陶渊明、苏东坡、杜甫、陆游等都写诗文赞颂过菊花,尤其是陶渊明因为经常写菊花的诗文,被人们誉为“菊仙”,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成了菊花的代名词。兰花也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从孔子、李白到苏东坡、郑板桥都留下有关兰花的诗文。人们还将 “国香”、“天香”、“王者之香”、“空谷佳人” 等美誉封于兰花。但更多的养花爱好者是想通过养梅、兰、竹、菊来表达高雅情怀,并陶冶自己的情操。
梅花向来是花卉中被歌咏的最多的,甚至被称为“诗人的花卉”。比较著名的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里把梅花比喻成为“孤芳自赏”的高士; 而伟人的诗题《卜算子·咏梅》所用的笔法与陆游大不相同,更值得欣赏。“犹有花枝俏”和“她在丛中笑”显得奔放,充满斗争的活力。这其中充满着斗争之意,赋予梅花崭新的主义战士的乐观主义胸怀:满身清气,屹立于严寒里,坚贞不屈,傲视风雪,这正是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气节之象征,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当然生活中,人们说得更多的是“不受一番冰雪苦,哪得梅花绽放”和“梅花香自寒来”这种比喻经历一番苦寒后,一定能迎来成功和胜利。无论是她的“孤芳自赏”还是“斗雪傲霜”都是“君子的风范”,否则,怎会有那么多的人爱梅、赏梅、踏雪寻梅、凌寒探梅、谈梅、咏梅、画梅呢!
至于兰花,这里主要指的是中国兰花。中国兰大都小而少,颜色清雅不艳,冰洁素丽,却清淡含娇;雅而不俗,丽而不妖,朴实而又含蓄,简直就是一个亭亭玉立、气质高雅的美人。再来看其“香”,更是居群香之首,自古以来,兰花被誉为“天下第一香”、“王者之香”,其特点:一是浓郁而不刺鼻,二是香气悠长而穿透力强。兰花虽身怀异香却甘于寂寞,生长在穷乡僻野、深山峡谷之中,不与百花争艳,不求在世上闻名,她“不因贫寒而萎缩,不为无人而不芳”的高尚品德,受到了历代文人的赞颂。同时,她就像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不争名利,不炫耀自己。因此,中国文人喜欢将兰花比作谦谦君子,说她“终年不凋,幽香清远,神静韵高”。更有一些古人用“兰友”、“兰章”、“金兰之拜”、“兰客”、“兰肴”、“桂子兰孙”、“蕙质兰心”等词语来比喻最美、最佳的事物,对她可算是推崇备至。不少人爱兰、写兰、画兰、养兰、以兰会友。养兰之人都希望通过养兰来达到修身养息、陶冶情操的目的,可见兰花早已成为“君子的典范和楷模”了。
再来谈一下竹,她不但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竹笋可食用,烹出百余道菜,且味道鲜美;竹子也可建屋,造竹筏,当盛器,做成竹筷、工艺品等。中国的“丝竹”乐器,笛、萧、笙等都是用竹做的。有人称竹子是“穷人的木材”,她不但在远古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所以说,除了观赏价值以外,竹子的使用价值是任何花卉都不能比拟的。竹子虽无牡丹之富丽、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娇艳,但她坚韧挺拔,竹叶迎风飞舞,苍古之中饶有秀润之气并带有气冲霄汉的节操和傲岸之势。她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将财富奉献给人民。又因为竹子是中空的又有明显的节,所以人们还经常赞扬她“虚心有节”。古人常用“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赞美她或用她来比喻人的气节,因此她还有“高风亮节”之美誉。将竹子誉为“君子”,是当之无愧的。难怪大诗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由于竹干挺拔,枝叶婆娑飘逸,景观十分优美,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环境,又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最后说说菊花。每年从春到夏,迎春、玉兰、桃花、牡丹、荷花、月季等相继开放,秋天到了,唯有菊花没有丝毫动静,正在大家替她着急并惋惜时,她便应时而开。花开时,光华亮丽非常吸引人。硕大的花瓣,好像是先受了压迫似的,突然后,便将怒气也释放了开来,开得很有骨感。别的花卉开时,大多开得娇艳有余,力度不足,有些当不起“怒放”一词。想想古人形容花开用怒放,实在是很有意思,对于形容菊花的开放倒很贴切。不知道为什么,菊花非要经过严霜后,才能花开、怒放,这大概也是其被视为傲骨的由来。的确,菊花其实是些骄傲的,严霜之下,还可以将花开得这样漂亮,确实是值得骄傲。古诗有云:“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也的确有这样的傲骨。此外,古人称她“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和“宁肯抱香枝头死,不随落叶舞秋风”两句诗也是对她正直不阿,不随波逐流人格的赞美。不仅如此,大诗人苏东坡还赋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赞扬她身处逆境自强不息,这一点可为残疾人树立良好的典范。菊花的寒霜中昂首怒放的特性、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显示出“君子风范”。
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虽然都不是同一个科、属,但是她们有共同品格,是气节、风骨最高的花木。这四者之中,梅花比较孤傲;兰花喜欢孤芳自赏;竹子则很清高;而菊花则性格刚。她们有共同的性格、品质,那就是一身清肌傲骨、不畏强暴、不争名利、勇于奉献,这样的“品德”才是真正的君子。千百年来,她们已成为了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许多古代文人想要赞美、夸耀自己又不好意思直接说时,往往借赞美“花中四君子”来比喻自己的品格、精神,如元代大画家王冕的题梅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香满乾坤”,其实是借花来比喻自己人格的清白。而有时文人们想要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或不满,又害怕打击报复时,只好“忌直言,贵曲笔”借“花中四君子”来作比喻。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用梅花来比喻诗人一生的坎坷。作者屡遭谗陷,仕途挫折,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只能“孤芳自赏”,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惆怅之情。因而梅也就成了历代文人、士大夫表示忠心和气节的象征。还有杜甫的“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佘”。也是对这个不公道的社会的不满。也借梅花表达了中国人民、中国党一定能战胜困难,迎来“山花烂漫”的春天的信心。难怪有人不但喜欢这“四君子”,而且立下:“做君子之人,行君子之风,养君子之花,传君子之道”这样的座右铭,以勉励自己去作一个堂堂整整的正人君子。
二、岁寒三友赞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常借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中国的修养学和美学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岁寒即严冬,三友即指松、竹、梅。她们虽系不同科属,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尚品质。
其实,最早把“松、竹、梅”联系在一起的并对她们高尚品质进行赞美的是大文豪苏东坡,他“岁寒三友”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北宋年间,苏东坡遭到权臣排挤,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初到黄州时,苏东坡远离亲友,非常苦闷,唯有寄情诗歌,以解胸中的烦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正是他当时心情的最好写照:“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后来,家眷来伴、朋友来访使他的情绪渐渐好转,然而生活上的拮据仍然是很大的问题。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苏东坡自己开垦了一片荒地,种植稻、麦、桑、枣等农作物。不久,他又在田边筑起一座小屋,在屋子四壁画上雪花,取名为“雪堂”。苏东坡在院子里种上松、柏、梅、竹等花木。整个住所被他装扮得素净典雅,十分契合苏东坡当时的心境。一次,黄州知州徐君猷特意来雪堂看望他,见他的居所冷清萧瑟,便打趣地问他坐卧起居,满眼看见的都是雪,是不是太寂寞,太冷清了?苏东坡指着窗外摇拽的花木,爽朗地笑道:“风泉两部乐,松竹梅三益友。”意思是说,清风吹拂和泉水淙淙的声音就是两曲优美的音乐,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历寒冬而不雕谢的竹子和傲雪绽放的梅花,便是相伴严冬最好的朋友。徐君猷见苏东坡在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非常感慨,从此对他更加敬仰。
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同时也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同甘苦、共患难、风雨同舟的真挚友谊。
人们不但赋诗、填词来歌颂、赞美“松、竹、梅”,而且,由“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因此,“岁寒三友”图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让我们分别谈谈“松、竹、梅”:
首先来说一下“松”:
松树是北方寒冷地区常见的常绿树木,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万木萧疏,其枝叶仍翠绿可爱,寒风冰霜而不改色,坚毅不拔的青松,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魄。这种精神确实值得人们赞扬。此外,陶铸同志在他《松树的风格》一文中对松树只知奉献,不要索取的风格进行了赞美。
松树的这种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高尚品德,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魄,风霜雨雪不改色的大无畏精神不但体现出“君子”的风度,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所以中国人民对她充满特殊的情感。人们以歌赞松,以诗咏松,以画绘松,以文记松,松树的精神和风格将千秋万代永远让人们赞颂。
再来论论“竹”:
虽然竹生长在温暖地区,但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她仍然保持翠绿常青,临风潇洒。人们形容她“狂飙呼啸似奔雷,海立山撼树木摧,独有竹君持劲节,挺然奋斗踞崔嵬”。中国人民种竹、食竹、用竹、爱竹、赏竹、咏竹、画竹。竹子对于人类有着实实在在的用处,宋朝诗人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竹子的功用: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此外,人们也从竹子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首先是她顶冰雪、战寒霜的大无畏精神;再就是她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自己的财富奉献给大地的无私精神;以及她“虚心有节”、“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古人对她的总结是对她最好评价:“根生大地,吸取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横枝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子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更可贵的是精神上的东西。
关于“梅”,我们在上面“梅、兰、竹、菊”中已经谈过了。
“松、竹、梅”都具有顶冰雪、战寒霜的优秀品质,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因此被誉为“岁寒三友”,现代文人雨蒙曾这样赞颂这“岁寒三友”:
古有桃园三结义,名传青史永留芳。
今昔网络情缘中,续佳话义结金兰。
寒冬梅花傲雪开,千姿百态遍地白。
文豪佳客闻风醉,梦里他乡不知归。
青松无畏岩石坚,挺身展枝耸云间。
俯首天下谁与比,尽收美景存心间。
竹儿无心逢细雨,迎松寻梅叙友情。
他日相见岁寒舍,陪君再饮三百杯。
此诗对“岁寒三友”进行了人性化的比喻,中国人在情感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伦理、道德都非常讲究“友情”,提倡“同生死、共患难”、“有福大家享,有难大家当”、“风雨同舟”等风尚,而“岁寒三友”中的“松、竹、梅”的品格也成为“同甘共苦”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