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学科。
化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自然界里存在的物质,而且包括人类创造的新物质。
第二章
学科课程的特点:学科课程是以化学学科为基础设计的课程。这类课程便于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学生可以从不同内容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程的特点: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强调多学科综合和“做中学”,力求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发展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严格的说,初中化学课程的课程结构具有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特点;从课时比重看,学科课程仍然是高中课程的主体部分,活动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只处于辅助地位。
化学课程目标,是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时所规定的最低教育要求,是为实现化学课程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预设的结果,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
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3、化学学科的特征。
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化学课程目标的结构和表达:高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个必修模板(化学1、化学2)、6个选修模板(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化学课程内容体系: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化学的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二级主题→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2、活动表现评价;3、书面测验。
第三章
化学教材的设计:从关系上看,课程结构先顶了教材的种类,课程理念导向着教材的目的和目标,内容标准决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直接影响教材的活动方式。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学习前的引导性教材,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提示;也可以通过设置一段生活中的背景材料、一幅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化学问题或一则生动的化学实验。
“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富有召唤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能将有关的方法和思路迁移到新的情景中,降低新学内容的难度等。(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化学教材栏目的设计:1、你已经知道什么;2、观察与思考;3、活动与探究;4、联想与启示;5、交流与讨论;6拓展视野:(选择题)
第四章
教学法的分类:1、第一层级以语言文字为主要传递媒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第二层级以化学实验、实物为主要媒介(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第三层级是新的综合教学方法。2、根据教学思想和启发策略分:传统启发式教学法、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法。
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和优化应遵循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时空性原则、学科性原则。(选择题)
第六章
化学实验的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等要素构成。
化学实验的过程: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的实施阶段→实验结果的处理阶段。
化学实验的设计:指实验者在实施化学实验之前,依据一定的化学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等在头脑中进行规划的过程。
依据化学实验内容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1、物质的制备(或合成)实验设计;2、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设计;3、物质的表征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绿色化原则、可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约性原则。
化学实验方案优选标准:效果明显;绿色化,操作安全;装置简单;易操作、用量少;步骤少、时间短。
实验条件的控制:
实验条件是指同特定实验对象相联系,并对其状态、性质和变化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有三个方面:化学试剂、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化学实验操作)
实验条件的控制,就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运用各种不同的试验比较法,来探寻最佳实验条件的一种科学方法。(单因素控制、多因素控制)
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理论(论述题):化学实验的认识论、方和教学能。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指导思想:1、以实验为基础;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3、强调教学的探究性;4、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实验探究过程的统一。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两种模式:模式一: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模式二: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要会判断案例是哪种模式)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策略:1、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实验探究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2、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探究教学情景;3、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学,学实验探究方法。
微型化学实验:100%的原子利用率,是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特点:节省实验经费;操作安全、污染小;节省实验时间;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兴趣。作用:将特点扩充。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以实验为基础中的“实验”的四重含义:即“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方”、“实验事实”和“实验史实”。
第七章
科学探究的含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门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未知性与问题性、发现性与探索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主动性与互动性。
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关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是由自我驱动,而启发式教学中是被教师驱动的,其实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学生可以进入自我驱动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1、具有驱动性;2、具有诱发性;3、具有易参与性;4、具有可生成性;5、具有多重教育功能。
第八章
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1、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2、联系—预测策略;3、知识结构化策略。
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1、概念形成策略;2、概念同化策略;3、概念图策略。
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1、多重联系策略;2、练习—反馈策略;3、可视化策略。
第九章(填空)
掌上实验室的组成:掌上实验室由手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整合而成。(手持技术主要由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组成)。
掌上实验室的特点:便携、实时、准确、综合、直观。
哪些可以用计算机模拟?
第十章
化学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化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化学实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
教学反思的过程:1、确定所要关注的内容;2、观察与分析;3、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境;4、实验验证。
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1、写教学日志;2、观摩与交流;3、专题研究;4、再现反省;5、行动研究 。
教师反思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
行动研究:即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它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改进实践得以进行的情境,促进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以及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
行动研究的特点:为教学而研究、对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