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2:53:18
文档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
推荐度:
导读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三堂①东湖作

韦  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 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

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

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

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

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

2. 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1. 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

2.(1)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

(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杜苟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岁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

  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

  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BE(B项“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中的“好”力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

2.示例一:读出愁。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过郑山人所居

唐·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

宋·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 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

C. 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D. 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E. 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2. 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答案】1. CE (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

2. 答:(一)相同点:①两诗中的“武陵”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桃花”既点明了时令为春季也说明两诗主人公所居所归之处均是优美安谧的世外桃源。(2分)②两诗均借“武陵”和“桃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赞美。(2分)(二)不同点: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人格寄望与期许。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三堂①东湖作

韦  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 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

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

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

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

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

2. 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14. 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

15.(1)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

(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

江  楼①

陆  游

急雨洗残瘴②,江边闲倚楼。

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③流。

捣纸荒村晚,呼牛古巷秋。

腐儒忧国意,此际入搔头。

【注】①淳熙三年陆游被言官诬为“燕饮颓放”而遭免职,此诗作于第二年他自眉州回成都之后。②残瘴:残余的湿热之气。③槎:木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洗”字突出雨势之大,该句写急雨一扫残存的湿热之气,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特征。

B.次句写诗人的活动,诗人登上江边的楼阁,闲倚栏杆,凭高远眺,其中“倚楼”点了诗题。

C.首联中的“闲”字不仅写出出了诗人此时投闲置散的境遇,而且引出下面两联的写景。

D.颔联通过视觉描写,由近及远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清旷寂寥的意境,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吻合。

E.颈联将乡野生活写得生动有味,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悠闲与安定,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

2.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答案】1.答案DE   D.“由近及远”说法错误,应是由远及近。E.“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分析有误,诗人只是暂时沉浸于荒寒野逸的意境中,很快便又从中醒悟过来,这从尾联可以看出来。

2.答案①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从尾联中的“忧围”可以看出,站在汀楼上,而对闲逸的景物,诗人难掩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忧虑与热爱之情。(3分)②不被现实理解、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苦闷。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忧国之念的诗人,却受人诬陷,落得罢官赋闲的结局,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他自称是“腐儒”,自嘲之意甚为明显,并以“搔头”之举出之,形象地写出诗人愁思难解之态。(3分)(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宴西楼①

陆  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汙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对昔日奢华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

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废情绪。

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赏爱之情。

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答案】1.AC(A.“对昔日奢华”错,次句也是眼前的实写。C.“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错,应该是“写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③一事无成、壮志末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限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咸都。(罾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古粱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都在汉中,诗人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交代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描写了他身在军旅中的生活,间接表现出对国家的担忧。

B,第二句中“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写风势猛烈。时值深秋,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C.第三句写诗人登楼远望,见到散关那边的缕缕烽烟,说明边境正发生紧急情况,国家并不安宁。

D.最后一联中的“横槊赋诗”也见于苏轼的《赤壁赋》中,都表现了曹孟德英武不凡的儒将形象。

E.本诗写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抒情结合,语言形象,对仗工整,家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清人评析此诗时说:“一篇之中,‘愁’而已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句诗评。  (6分)

【答案】1.AD【解析】A,描写了他日常闲散的生活,表现出对国家担忧的说法显得牵强。D,本诗 表现的是自己军旅生涯的英武形象(答对一项 2 分,答对两项 5 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2.愁是诗歌的诗眼。(1 分)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愁自身与秋 景,并奠定全诗感情基调;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颈联感叹故都沦陷、 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两联愁家国不安;③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 之悲,收束全诗,家国身世之愁悠长。(1 点 l 分,2 点 3 分,3 点 5 分;基本上分析诗句 1 分,点出愁什么 1 分;意思对即可,尺度可稍微松点。)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大热五首(其一)

[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注:戴复古(1671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院。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 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前代诗人不乏其例,但将它们和理趣结合,则是戴复古此诗的特点。

B.开头两句,把天地比作一座炽热的大窑,把暑热炎蒸比作阳光下的炭火在猛烈燃烧。

C.开头两句,比喻形象、贴切,暗用典故。《庄子) 中有“今以天地为大炉”的说法,贾谊《鹏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 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更直接为戴诗所本。

D.“烹”字生动地展现出暑热犹如炭火的烹烧,给人以炎威灼人之感,诗人用字精当。

E.七八两句写六月农民水田劳动的辛苦,虽然是寻常话,却非有实际体会不能道,与唐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都是本色的语言,而戴诗却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

 

2.按开头两句所写的情况,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三四两句突转新意,从大处高处者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1.B.E(B“阳炭”是炽热的炭火。E戴诗不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

2.答:①三四两句“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此”,指天地这座大窑,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承第一联突然转折,突出强调了“炎热”之功:陶镕万物,使之成长。

②五六两句“君看百谷秋,亦自 暑中结。”进一步发挥“万物此陶镕”这一主旨。暑热,正是庄稼生长结实的重要条件,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成熟的谷物。

③七八两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因“百谷秋”而联想到农夫六月水田劳动的辛苦,转出另一层新意,炎炎夏日,农夫辛苦地除草、耕田,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怨炎热”。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①

苏  轼

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

转头山②上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宽,何处是超然③?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

【注】①东武,密州(今山东诸城)。客指章传,苏轼在密州时,与其多有唱和。②转头山,在诸城县南。③超然,指超然台,苏轼在密州所修。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既包含着对往昔的留恋,又有离别的伤感。

B.“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突出了环境的寒冷,渲染了伤感的氛围,情与景交融。

C.“离亭”就是驿亭,它和南浦、灞桥、朱雀桥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离别。

D.“雪意留君”是说天降大雪,有意留君,雪尚如此,那么作者留客之意更不待言。

E.“玉花”“银海”“翠袖”都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比喻雪花、飞雪和歌女。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下阕。(6分)

【答案】1.C (2分)E(3分);解析:“朱雀桥”错,“翠袖”是借代。

2.解析:①下阕前五句虚写。从对方写起,设想客行未远,而思念之情已生,回看别离之地。②下阕最后三句实写。从自己写起,询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然后刻画自己伫立离亭,倚栏远眺的形象。虚实结合,尽抒离愁别苦。

【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居庸关

谢  榛

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

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

【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B.颔联回顾居庸关一带征战不断的历史,每逢秋高马肥,北方部族就会入侵。

C.“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

D.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魁的感慨。

E.诗歌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独特感受及对边防的关切,浑然天成。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1.BD(B.颔联是描写居庸关一带的景色,既概括了秦汉以来千年征战史,又反映明代北方边患的严重。D.“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慨”不恰当。诗人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

2.①写景精工,动静结合:活动的“云”“鸟”,静止的“岭”“关”,愈加显示出“云”“鸟”的活泼灵动,“岭”“关”的高峻挺拔。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居庸关一带气势宏伟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震撼与喜悦之情。

③对仗工整,用语精当:如“断”形象地刻画出山岭的险峻、高耸,“长”传神地表现出长关的绵延不断。

(每点2分。从描写、情感、语言三方面立意,其他符合诗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念奴娇·春雪咏兰

明·陈子龙①

问天何意,到春深。干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②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③。

当日九畹④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⑤。洛滨江上,寻芳重惜佳节。

注释: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国。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佩与凌波:典故,这里均指美女。③鴂:指杜鹃。④九畹:典故,指兰花。⑤金跳脱:手镯类饰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两项是(5分)

A.本词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B.“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C.“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词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灭绝,身处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

D.“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其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德。

E.“王腕香销”一句,写出兰花从回忆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不在。这表明兰花欲远离美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追寻幸福。

2.古典诗歌中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本词“兰花美人”也体现出比兴寄托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黄  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

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

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人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

E.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6分)

【答案】1.A、D(A、首句是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全部倒进去,也无法改变黄河的混浊,暗示官场亦如此。D、“读书人入仕的希望永远渺茫”错,原意是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把持朝政的封建贵族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首联:借黄河的水无法澄清,来暗示当时科举考试的虚伪,揭露官场和黄河一样混浊;

颔联:表面说黄河通天是因河道曲折,实际指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显位必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科举之初就混浊不堪;颈联:用典,指出封建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禄,求官之人一经援引很容易平步青云;尾联:借“黄河千年一清”,没人能等到,揶揄朝廷和科举的黑暗也是改变不了的。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钟鼎”代指官场,“山林”代指民间,上阕首句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有顺有逆产生梦幻般的感觉。

B.上阕后两句作者是在规劝好友祐之即使仕途遇到了挫折,如果有了好心态,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

C.下阕前两句是回忆二人当年风雨夜对床无拘无束知音畅谈魄快乐时光,温馨中含有几多惬意自在。

D.下阕最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格,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和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E.下阕写送别,虚实结合,先虚写往日二人相聚时的场景,后实写二人分别时眼前景色的秀丽美好。

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没有传统送别诗的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答案】1.A、F(A.上阕首句并不是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有顺有逆产生出梦幻般的感觉,而是劝慰朋友看淡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这些都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E.下阕全都是虚写,结尾两句是想象朋友离别后的情景:秀美的山水将陪伴着友人,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非分别时景物实写。)

2.①上阕劝慰祜之要看淡仕途顺逆,名利荣辱,而能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凶失意而哀伤。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往日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今日的离愁,感情真挚却又不流于感伤,洒脱自然。③最后三句写祜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巫山高

皇甫冉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B.第二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表现巫峡的悲凉氛围。

C.第三联说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泉水的声音,无论冬夏,树色总是那样苍翠;“寒暄”,冬寒夏暄,泛指一年四季。

D.最后一联说那悲哀的猿啼声本来就使人不忍听,偏偏在这深秋时又不断地传来,诗人产生无限的落寞情怀。

E.全诗词采雄浑,情意委婉,写尽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写景抒情,声情并茂。

2.试对“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中“落”“同”两字的使用加以赏析。(6分)

【答案】1.B E  B项,“悲凉氛围”错,这里引述“巫山云雨”的典故,是为了渲染巫峡的神秘色彩。 项,“雄浑”分析错误,应该是“清丽”。

2.①“落”,动词,落下的意思。一个“落”字就把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写出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未见泉水,先闻其声。②“同”,动词,相同的意思。寒冷、温暖时节树色都相同。一个“同”字就把巫峡四季树色的苍翠、浓郁写足了,青山葱郁,富有生机。③“落”“同”两字描声绘色,声声不息,色色不减,声色并茂。(每点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国陌上尘。

【注】①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佳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作者在词中充分展现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胸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其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自己,流露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 B、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刘禹锡的诗句,不是陶渊明的。E.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陶渊明的赞颁,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无法看出。

2.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了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直接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超凡脱俗。

【1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15题。

榆河①晓发 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释】①檎河:在令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繻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第七句中,诗人以终军自比,表明自己愿像终军一样建功立业。

D.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E.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2.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1.B  C(B.“借喻战争”错误。此处为借代。c.“以终军自比”错误。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  [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

2.①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②善于炼字:  “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

④“云出”、  “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符合诗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单于以百辆毡车的隆重礼仪迎娶昭君,又予其“黄金杆拨” 为标志的豪奢生活,可谓胡恩深矣。

B. 只可惜单与不解风情,王昭君只有琵琶弦上说相思,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C.弹琴劝酒之时,还有余暇眼看飞鸿,此从容淡定正与“春风手” 相呼应,表现了王昭君琴艺的高超。

D.留北的侍女听了垂泪,南归的行人听了回首,这从侧面说明了王昭君弦上所流露的哀情感人至深。

E.全诗胡汉对比,非止一处,汉恩胡恩的浅深是明比,弹劝胡酒中的隔膜与垂泪回首中的知音是暗比。

2. 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两句蕴含的情感内容。(6分)

【答案】1.(5分)B(2分) C(3分)B项曲解“含情欲语独无处”;C项眼看飞鸿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故不可能“从容淡定”。

2.(6分)①汉恩不及胡恩深的哀怨;②胡恩虽深却不相知的孤独;③由孤独而生的家国之思。

文档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