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课程实施建议:
1、纲要编写
⑴、编写学教设计时,应注意课程的完整性,并注意教材内容与时事的关联,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性,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⑵、教材内容之间既相互联系(纵横古今中外),又保持每一章节的相对性,并且注重与必修一之间综合。
⑶、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问题的层次性,将每一章节的内容逐步推进。(由基础知识---实质理解---综合辨析,但在单元内容的衔接上教师可以适当做以个性化的调整。)
2、、学教建议
⑴、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历史课程标准》安排学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教顺序及学教课时,并且在学教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必修一内容的复习,以巩固基础知识,争取在明年的水平测试中考出好成绩。
⑵、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⑶、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⑷、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如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自主学习之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3、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高一历史课程资源除教材必修二教材外,一般的教学设备及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外,还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当地的历史遗址,文物等资源。鉴于学生寄宿建议充分利用《师说》资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适当补充相应资料。
二 课程目标解读:
必修二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时间方面涉及到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
1、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经济现象,结合必修一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
2、培养对历史的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历史,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课程标准解读
历史必修二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6、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了解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主义向新经济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四 教材纲要解读:
第一单元
| 主 题 | 主 要 内 容 | 说 明 | 教学活动建议 | 备注 |
|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古代的经济 |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 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及影响 | 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
| 主 题 | 主 要 内 容 | 说 明 | 教学活动建议 | 备注 |
|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1、开辟新航路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3、第一次工业 4、第二次工业 | 背景、经过、影响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以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两次工业的背景、成就、影响 | 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 |
| 主 题 | 主 要 内 容 | 说 明 | 教学活动建议 | 备注 |
|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 1、组织讨论,就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
| 主 题 | 主 要 内 容 | 说 明 | 教学活动建议 | 备注 |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创办,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 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
第五单元
| 主 题 | 主 要 内 容 | 说 明 | 教学活动建议 | 备注 |
| 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变迁 |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影响 大众传媒的发展及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 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
| 主 题 | 主 要 内 容 | 说 明 | 教学活动建议 | 备注 |
| 六、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 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内容、特点、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起 | 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 |
| 主 题 | 主 要 内 容 | 说 明 | 教学活动建议 | 备注 |
| 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1、从“战时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战士主义、新经济、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影响 | 以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革为题,进行对比。 |
| 主 题 | 主 要 内 容 | 说 明 | 教学活动建议 | 备注 |
| 八、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形成及作用 经济全球化,世贸组织 | 讨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
2011年1月30日——2010年7月1日,预计20周:
1 ---14班,每周2课时 ; 24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因学校活动安排耽误可以延期。
六 课程评价
⑴、评价方式
A、平时作业(包括撰写历史习作、历史小论文),通过这一方式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B、单元测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能力);
C、期中、期末考试;
D、社会实践考察 (安排在周末学生自己活动、观察生活,更好地学习经济史);
E、课堂提问、课堂纪律、课堂考勤。
⑵、评价标准:(有以下情况者被视为不合格者、不授予学分)
A、作业完成量达不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B、有三次考试成绩达不到60分者;
C、社会实践注重过程参与和结论的得出;
D、无故缺勤达三次以上,加强课堂考核。
高一年级历史备课组:
郭海渊 王宏伟 李亚男 张嫚
2011年12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