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2:54:45
文档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李益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教学内容: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
推荐度:
导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李益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教学内容: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李益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注释】 

①、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③、芦管:即指题中之“笛”。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作业:背诵课文

 

知识点检测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一)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2.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3.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4.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5.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检测参: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3分

3、“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3分

4.答: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

5.答: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文档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李益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教学内容: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