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一语文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六)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3:04:24
文档

高一语文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六)

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六)班级姓名十五.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①,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②?’曰,‘坐盗。”晏子至,楚五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反顾之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推荐度:
导读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六)班级姓名十五.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①,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②?’曰,‘坐盗。”晏子至,楚五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反顾之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六)

班级             姓名               

十五.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①,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②?’曰,‘坐盗。”

晏子至,楚五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反顾之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通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楚:楚国。②坐:犯罪。③枳:树名,似橘树而矮小,果小味酸。④得无:恐怕……吧。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            2.晏子反顾之曰        3.齐人固善盗乎        

二、下列句中加点部分与“王曰‘何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曰,“坐盗”       B.何以然者       C.技止此耳       D.学然后知不足

三、荆王想要羞辱晏子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                         。晏子针对荆王的答话是:                                    

四、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作譬喻,“橘”比喻:            ,“枳”比喻:        。这段话反映出晏子的:                                       。

五、翻译句子。

1.晏子,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十六.王冕故事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两项是(    )。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                                                  

3.门人事冕如事性。                                               

4.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三、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十七.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③,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盍:hé,何不。    ②迨:dài,等到。     ③敏:聪明。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⑤学而不思则罔 音: 义: 

2.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李 生 说 之 曰 孔 子 云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盖 学 贵 善 思 君 但 志 之 而 不 思 之 终 必 无所 成 何 谓 之 善 学 也?

3.王生认为“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便是善学,而李生则有不同的见解。那么李生认为怎样才算是“善学者”?(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翻译

(1)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3)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参

一.《孔子犹江海》

 一、1.如,像  2.了解  二、1.先生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  2.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  三、1.善哉,子贡之言也!2.孔子为人何如?  四、C

译文: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为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够了解他”赵简子很不高兴地说:“你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学业有成才离开他,(现在)我问你(他为人怎样),你却说不了解,这是为什么啊?”子贡(回答)说:“我就象饥渴的人在江边喝水,知道满足就罢了。而孔子就象江海一样(辽阔,深邃),我怎么有能力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好,子贡的话说的真对啊!” 

二。《推敲》

一、A  二、1.开始  2.锤炼  3.姿势  4.成为  三、A  四、大意:“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  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译文: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感觉中好像亲自去某地游览,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三.《罗生还镯》

一、1.典当、抵押  2.弯曲  3.最后  4.打  5.先前  6.全  二、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三、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译文: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巨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从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罗先生大怒,打算交还给失主。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扔弃面盆(一种头饰),丫鬟误将金镯扔在地上。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的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

四.《刚峰宦囊》  

一、1.赞美  2.结党营私  二、B  三、1.在南京做官的同乡,只有户部苏怀民一个人  2.这九个字是对海瑞一生最准确、最完美的评价  四、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五、侧面描写

译文:都御史海瑞在任上去世,他在南京作官的同乡只有户部的苏民怀一个人,苏民怀清点他的遗物发现,只有竹笼中的俸金八两,夏布六丈和几件旧衣服而已。这样的都御史哪里还能有啊!司寇王世贞评价他说:“不怕死,不贪财,不拉帮结伙。”这九个字恰当评价了海瑞的一生,即使再有千万句话来赞美他,还能比这几句更准确吗?

五.《孙叔敖纳言》

一、1.闷都  2.穿  3.是不是有……  l教育,教诲  5.看低、看小(自己)  二、“老父”是“吊”,而众人是“贺”,行动不同,服饰也相异。  三、“位已高……不敢取”,引导孙叔敖正确处理与民、与君、与财的关系。四、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译文】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六.《范仲淹故事》

一、D  二、1.年幼丧父  2.离开  三、于是精通“六经”的意思,并立下雄心大志。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七.《赵将括母》

一、1.当时  2.派遣  3.侍奉  4.自己  按  5.终于  6.……的人  二、AB 三、A  四、1.身所奉饭者以十数(用自己的薪俸供养的人有几十个)

2.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3.愿王勿遣(希望孝成王不要派遣他)

4.妾得无随坐乎(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

 五、不袒护儿子的缺点。

译文: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 “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八.《高山流水》

—、1.弹奏  2.能够,值得  3.断  二、1.琴弹奏得真好啊!好像看到了巍巍的泰山1  2.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  三、贤人  赏识贤人的人。  四、A

译文: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的听力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九.《治民》

—、1.兴起,发生  2.停止  二、1.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2.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  三、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四、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五、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十.《王勃故事》

一、寐  二、B 三、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四、开始并不怎么着意构思,而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接着痛快地喝酒,再将被子蒙在脸上睡觉,等到睡醒后提笔;一挥而就并且一字不改。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楞,但又莫可如何,然后满脸愠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十一。《范仲淹作墓志》

一、1.诚然  2.引起  3.依靠  4.失误  二、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三、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十二。《杨修颖悟》

一、1.写  2.拆毁  3.理解  4.按次序  二、1.C  2.B  3.A  4.D  三、1.何  2.焉  3.何

译文:杨修是曹操手下的官 官职为主簿,曹操有一次在相国门,进去逛了一圈,看了又看,叫条友在门口提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看见,就叫人把门改了.说:门中间有一个活字就是"阔"字,就是说老曹嫌门太阔了. 

  有人送了曹操一盒酥糖(奶酪?),然后曹操吃了一点点,就在盖子上面提了一个"合"字,并拿给大家看.结果没有一个朋友知道.到杨修了,于是杨修便拿起就吃啦!说:老大叫我们每人都吃一口,大家还奇怪什么呢?

十三。《宋太祖怒责宋白》

一、1.列出,报告  2.招致,砍  3.决定  二、1.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抬高自己的身价。  2.  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都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贴了出来。  三、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使宋太祖责备的语气更加强烈。

译文: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偏袒他人。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抬高自己的身价。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合不合适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将你斩首向天下人!”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都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

十四。《张良奇遇》

一、1.处所,这里指张良身边。  2.  表示大概的数目。  3.  因为  4.替(老人)  二、C  三、D  四、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五天后早晨,跟我在这里再见面。”五、D

译文: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十五。《晏子使楚》

一、1.经过  2.回头看  3.本来,天生  二、B  三、齐人固善盗乎?今民生长于齐不盗,人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齐人  到楚国后变为盗窃的齐人  不卑不亢和机敏善辩。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十六。《王冕故事》

一、A  B  二、D  三、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2.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3.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  4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在车子后面。  四、勤奋好学,孝敬母亲。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捧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韩性听了王冕好学的事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就收王冕为学生,王冕学习很勤奋,于是成了通晓古今的学者。韩性去世后,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这时王冕的父亲也已去世了,王冕就把他母亲接到越城来生活。时间长了,他母亲想回老家,于是王冕就买了白牛拉着母亲坐的车子,自己戴着古式的帽子,穿着古式的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见了王冕的样子,都争着拦在道上叽笑王冕,王冕也在笑。

十七。李生论善学者

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yùn,恼怒;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流逝   ⑤wǎng,迷惑而无所得

2。标点: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

3。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 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 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 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文档

高一语文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六)

高一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系列训练(六)班级姓名十五.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①,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②?’曰,‘坐盗。”晏子至,楚五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反顾之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