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测温准备:
(1)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防止早期寒流对结构砼强度的影响。
测温前备齐必要的工具、用具、文具。包括:手电筒、文件夹、测温记录表等。
测温百叶箱:规格450×450×500mm,箱底距地高为1500mm,外表面刷白色油漆。
测温计:将测温管提前加工,并购置齐温度计,保证混凝土测温和大气温度测温要求。
2、冬季混凝土测温的意义按照规范规定,混凝土出罐温度初冬(大气温度+5°~-5°)时不低于+12°,严冬(大气温度-6°~-15°)时不低于+16°,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商品混凝土由于受运输距离等外因的影响,为确保入模温度要求,应提高保证率,在与搅拌站签订合同时,对出罐温度要求应提高到15°,以确保达到规范要求。
砼采用泵车进行运输,砼输送管采取保温岩棉被外缠塑料布保温,以确保砼的入模温度不低于5°。
墙体模板应在砼冷却到5°后,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方可拆除。
混凝土拆模后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大于15°时,应对混凝土继续采取保温覆盖,直至其缓慢冷却。
3、混凝土的测温
混凝土的测温包括:大气温度、混凝土浇注、入模温度、已浇注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
项目部入冬前确定测温人员,并进行培训,保证测温准确,为工程提供可靠的冬施数据资料,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熟悉混凝土的常规温升资料,随时检查测温人员测温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编造资料的必须予以处罚。
混凝土浇筑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当天浇筑部位,绘制测温孔布置图,下发给有关人员,在混凝土浇筑时,由专人按照布置图埋设测温管。
混凝土在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前,每2小时测温一次,以后每6小时测温一次。以同条件试块的试压数据和时间为界限。
混凝土的测温工作包括:
A.测温范围:
大气温度:早7:00的当时温度、日最高、最低及平均温度四项。
工作环境温度:2时、8时、14时、20时四次。砼出罐温度、入模温度,每台班不少于4次。
砼养护温度:掺用抗冻剂的砼,在强度未达到4.0 N/mm2以前,每2小时测定一次,以后每6小时测定一次,当砼温度达到5度,砼强度大于4.0 N/mm2时,可解除测温。
B.测温孔的位置:
墙体测温孔按上、中、下不同位置布置,与砼面倾斜30°设置,孔深入墙为100mm。(可采用模板的螺栓孔,两头封堵后作为测温孔)
楼板测孔与砼面垂直设置,孔深70mm。
测温点布置参见测温点布置图,所有测点均应编号。
C.测温方法及要求
为了测量砼内部的温度,应在灌注砼时预埋一端封闭的PVC管(直径18mm),管口应用保温材料塞住,测温时按孔号将温度计插入孔后,堵塞孔口,留置在孔内5分钟以上,然后迅速从孔中取出,使温度计与视线成水平,仔细读数,并记入测温记录表,同时将测温孔用棉丝堵塞,按原样覆盖好。测温人员24小时上岗,实施交制度。
混凝土质量检查:
冬期施工混凝土质量检查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及其它有关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检查混凝土从入模到拆除保温层或保温模板期间的温度。
混凝土冬期施工测温的项目和次数
| 测温项目 | 测温次数 |
| 室外气温及环境温度 | 每昼夜4次、并测出最高、最低气温。 7:30、14:00、18:00、21:00测大气温度 |
| 混凝土入模温度 | 4次/每一工作班组 |
综合蓄热法养护从混凝土入模开始至混凝土达到受冻临界强度,或混凝土温度降到0°或设计温度以前,应至少每隔6小时测量一次。
掺防冻剂的混凝土在强度未达到(冬期浇注混凝土在受冻前,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为设计强度的30%。)规定之前应每隔2小时测量一次,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以后每隔6小时测量一次。
全部测温孔均应编号,并绘制布置图。测温孔应设在有代表性的结构部位和温度变化大易冷却的部位,孔深为100mm~150mm,也可为板厚的1/2或墙厚的1/2。测温时,测温仪表应采取与外界气温隔离措施,并留置在测温孔内不少于5分钟。
检查混凝土质量除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留置试块外,还应检查混凝土表面是否受冻、粘连、收缩裂缝,边角是否脱落,施工缝处有无受冻裂痕。
检查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养护条件是否与施工现场结构养护条件一致。
模板和保温层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并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拆模时混凝土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大于20°时,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及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测温记录表见附页(一)
测温孔平面布置图见附页(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