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强夯施工规定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3:00:58
文档

强夯施工规定

强夯地基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6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6.1一般规定6.1.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6.1.2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6.1.3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6.2设计(Ⅰ)强夯法6
推荐度:
导读强夯地基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6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6.1一般规定6.1.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6.1.2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6.1.3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6.2设计(Ⅰ)强夯法6
强夯地基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6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6.1一般规定

6.1.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

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

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

不严的工程。

6.1.2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

处理效果。

6.1.3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

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

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6.2设计

(Ⅰ)强夯法

6.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

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6.2.1预估。

表6.2.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m)

6.2.2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

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

能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

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6.2.3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

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

击,锤印搭接。

6.2.4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

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

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

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6.2.5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

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

~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

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

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6.2.6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

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

3m。

6.2.7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

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

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

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6.2.8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

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确定。

6.2.9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

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

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Ⅱ)强夯置换法

6.2.10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由土质条件决定,除厚层饱和粉土

外,应穿透软土层,到达较硬土层上。深度不宜超过7m。

6.2.11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6.2.12墩体材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

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

重的30%。

6.2.13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

列条件:

1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

3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规范第6.2.2条的规定

值。

6.2.14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基础或条

形基础可根据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

6.2.15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

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倍。对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

直径的1.5~2.0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1.2

倍。

6.2.16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

度。

6.2.17强夯置换处理范围应按本规范第6.2.6条执行。

6.2.18墩顶应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

料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宜大于100mm。

6.2.19强夯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校

正。

6.2.20强夯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规范第6.2.7条

的规定。检测项目除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检测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外,尚应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动力触探等方法,检查置换墩着底情

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6.2.21确定软粘性土中强夯置换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可只

考虑墩体,不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墩载荷

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可按复合地基考虑,其承载力可通过

现场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

6.2.22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2.9条的规

定。

6.3施工

6.3.1强夯锤质量可取10~4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

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

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锤的底面宜

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

强夯置换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100~200kPa。

6.3.2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

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

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6.3.3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

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

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6.3.4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

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6.3.5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

害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

施。

6.3.6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

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

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

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

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

高程。

6.3.7强夯置换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土松软时可铺设一层厚度为

1.0~2.0m的砂石施工垫层;

2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

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

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

继续施工;

6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

量夯后场地高程;

8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6.3.8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

合设计要求;

2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

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6.3.9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6.4质量检验

6.4.1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

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强夯置换施工中可采用超

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

6.4.2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

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

可取7~14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14~28d。强夯置换地基间

隔时间可取28d。

6.4.3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

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

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

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

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

6.4.4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

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地

基的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

基应增加检验点数。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和置换墩着底情

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1%,且不应少于3点。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6强夯地基

4.6.1施工前应检查夯锤重量、尺寸,落距控制手段,排水设施及

被夯地基的土质。

4.6.2施工中应检查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范围。

4.6.3施工结束后,检查被夯地基的强度并进行承载力检验。

4.6.4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4.6.4的规定。

表4.6.4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

施工记录

强夯地基应对锤重、间距、夯击点布置及夯击次数做好记录

1、锤重:常用夯锤重为10—25t。最大夯锤重为40t。

2、间距:第一遍夯击点间距一般为5—9m,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与第一遍相同,也可以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能力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3、夯击点布置:夯击点的位置可根据建筑结构类型进行布置。对于基础面积较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夯点;对于办公楼、住宅建筑等,可根据承重墙位置设置夯击点,一般可采用等腰三角形布置夯点,这样保证了横向承重墙以及纵墙和横墙交接处墙基下均有夯击点;对于工业厂房可按柱网布置夯击点。

4、夯击次数: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以夯坑的压缩量最大、夯坑周围隆起量最小为原则。可从现场试夯得到的锤击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但要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夯击能力较大时不大于100mm,且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隆起。

5、强夯地基施工记录,式样见表4—158。

强夯地基施工记录                       表4—158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                         施工日期:                     年    月    日

建筑物名称:                       夯击遍数:                     第    遍

夯击坑编号夯击次数落距(m)

锤顶面距地面高(cm)

时间
平均
备注锤体高度:   cm

工程负责人:                            记录:

文档

强夯施工规定

强夯地基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6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6.1一般规定6.1.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6.1.2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6.1.3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6.2设计(Ⅰ)强夯法6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