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系数】✮✮✮✮
(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
翻译: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 ) 大姓( ) 偿( ) 怪( )
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以此戒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 ,
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
(二)螳螂捕蝉(《说苑》)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5)[务欲]一心想要。(6)[前利]眼前的利益。
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说话没有分量,劝阻肯定没有用,还会白白地断送性命,便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侍卫道:“后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树上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弯起了前肢,想扑上去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 ) 旦( ) 子( ) 延( )
2.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 、 和 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
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我们为人处事时要近忧远虑,居安思危。)
(三)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且]将要。[置]购置。(2)[度(duó)]量度,动词。下文“宁信度(dù)”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3)[至]等到。[之]往,到。(4)[返]同“返”。(5)[罢]结束。
翻译: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而置之其坐。 ( ) ② 反归取之。 (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自度其足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无自信也
C .郑人有且置履者 先自度其足
遂不得履 吾忘其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 )(2)何不试之以足( )
(3)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阅读提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四)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1)[木兰]一种香木。[柜]这里指小匣子。(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3)[玫瑰]一种美石。(4)[缉]装饰边沿。(5)[还]退还。
翻译: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有个郑国人把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 ) 缀( ) 饰( ) 还( )
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
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 ) 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① 楚人:
② 郑人:
[阅读提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五)《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一次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它。”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任何东西都能刺破。”一个人问:“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听了此话后,周围的人都笑了,这个楚国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 而或长烟一空 以子之矛父以足受
C.陷子之盾 吾欲之南海 不可同世而立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六)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翻译:【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第4讲 文言文入门学习之成语故事
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