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本单元小说故事情节,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内容要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学会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并能自主地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小说中人物的习惯
重点: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内容要点
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知识梳理:
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趱行( ) 虞候( ) 嗔怪( ) 尴尬( ) 厮( ) 朴刀( )
恁地( ) 怨怅( ) 兀的( ) 怄( ) 喏喏连声( ) 芥菜( )
剜口割舌( ) 忒( ) 舀酒( ) 罗唣( ) 面面厮觑( ) 聒噪( )
晁盖( ) 三阮( ) 庵( ) 怄( ) 嗔怒( ) 干系( ) 寻思( ) 逞辩( ) 勾当( ) 庖官( ) 鸡肋( ) 麾军( )
肺腑( ) 恃才放旷( ) 食讫( ) 大簏( ) 谮害( ) 拈弓搭箭( )
佯惊( ) 号令( ) 作揖( ) 带挈( ) 腼腆( ) 星宿( )
兀自( ) 长亲( ) 桑梓( ) 忌讳( ) 阮( ) 庾( ) 鲍( ) 暧( ) 诌( ) 颦( ) 臊( ) 纨( ) 藕( ) 榭( ) 坞( ) 缯( ) 鳏( ) 橄榄( ) 腻烦( ) 摩诘( ) 揣摩( ) 蘅芜苑( ) 夏侯惇( ) 汤匙( )
解释词语
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纲。赶 端的只是起五更。真的,确实;
这两日也看他不得。看不惯他那样子; 休见他罪过。不要责罚他们
你颠倒问。你倒反问我们 卖一桶与你不争。不要紧; 我一了不说价 向来不还价
面面厮觑:互相望着 聒噪:打扰,对不起 端的:真的,的确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面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厉害。
桑梓:家乡 商酌:商量斟酌 茶饭无心:无心于饮食,指心神不定。
晓事:明白事理。 寻思:思索;考虑。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热不可当:热得无法抵挡。 出没:出现和隐藏。 分说:分辩。 勾当:事情。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造化:福气;运气。
腻烦: 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到厌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诌:编造言词。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 精血诚聚:花费心思和精力所取得的成果。
作者介绍
1、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水浒传》。《水浒传》又称《水浒》或《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形象的再现了宋江发生、发展与失败的全过程,是一部有丰富的历史内容、鲜明的进步倾向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古典文学杰作。
2、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集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
3、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4、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曹雪芹生于曹氏家族衰落的前夕。在他少年时代,继承康熙皇位的雍正皇帝就把曹家的第四任织造曹頫从江宁革职抄家,遣回北京。到了乾隆时期,曹家可能又遭天灾人祸,彻底结束了曹雪芹无忧无虑的贵公子生 活。而曹雪芹的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对他创作《红楼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他把荣、宁贵族生活的描写,熔铸在《红楼梦》深刻的艺术形象创造里。
主要内容介绍:《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重点内容分析:
蛮横粗暴、急功近利
精明、谨慎、能干
杨志(明线)
智取生辰纲
反衬 铺垫
团结迎战、劫纲成功
吴用等人(暗线)
足智多谋、随机应变
一、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二、内容分析
1. 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怎样的,请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明确:(1)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2)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3)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4)那十一个厢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2.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响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是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3)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惟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3. 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明确: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杨志也尽量减少途中休息,惟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惟恐白胜酒中有……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4. 杨志并非无智,那么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明确: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5. 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请你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明确:一处是文中的天气描写。强调“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大热”,为下文众军士在黄泥冈乘凉休息埋下伏笔。一处是杨志和众军士的关系的描写。把这种紧张的关系表现出来,为下文众军士为了买酒消暑与杨志发生争执、杨志不得不让步埋下伏笔。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恃才) ---------------------矛盾冲突-------------------------(忌才)
杨修 故事 曹操
1.杨修被杀
2.改建园门 (心忌之)
恃才放旷 3.分食酥饼 (心恶之) 一般矛盾 虚伪奸诈
4.语破奸心 (愈恶之)
狂妄轻率 5.轻视吴质 (愈恶之) 老谋深算
6.教植斩吏 (操大怒) 政治矛盾
7.巧作答教 (欲杀之)
8.失利葬修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曹操态度怎样?
归纳: 事件 心理
主线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 “活”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酥饼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梦中杀人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2、杨修因犯何罪被杀?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私解“鸡肋”, 乱我军心。不会
3、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
厚葬杨修,表示他有悔过之意,同时也可以收买人心。
4、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忌才多疑
胡屠户:辱骂、啐、癞 胡屠户: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
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 张乡绅:世弟兄、赠银、赠房
邻里:家里已饿了 前 范进中举 后
两三天了,无人问 邻里:有拿鸡蛋的,有背斗米的
对比 夸张
科举考试毒害读书人的心灵,封建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1、中了举了,生活也好了,地位也高了,可是,范进却突然疯了,为什么?
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不禁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2.通过范进的种种丑态和他中举后的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丑态之一: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二:“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三:“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3、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黛玉说诗的要领
读诗 黛玉说读诗
香菱学诗: 讨论王维的诗
写诗 第一首“措词不雅 ”
第二首“过于穿凿”
第三首“梦中成诗”
简介香菱身世
香菱:原名甄英莲,甄士隐之女,四岁时丢失,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她不仅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先跟薛姨妈做使唤丫头,起名为香菱,后给薛蟠做妾。后来薛蟠娶正妻夏金桂,又将香菱改为秋菱,她倍受夏金桂折磨虐待,得了干血之症,很快就被金桂折磨致死了。“甄英莲”的谐音为“真应怜”。
本文写薛蟠外出经商,宝钗央求母亲,把香菱带到园子里和她作伴。香菱在园子里住下后,开始求黛玉教她作诗。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
(1)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
(2)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 (3)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从这篇课文中,你可以看出来,香菱和黛玉分别是怎样的人?
香菱:聪明灵秀,悟性高,勤奋,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但在本文中显现了她的另一面:热情、豁达,并且学识深厚。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
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香菱在学诗的过程努力而认真,非常刻苦。
5、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6、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中考链接:
一、 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
………………………………………………………………………………………………
…………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1.简要概括一下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志遇到贩枣人后,又面临什么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志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呢?从中可看出杨志有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刻画杨志的机警和押运队内部矛盾,对表现农民的精神和才能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不卖!这酒里有在里头!”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6. “贩枣子客人”在一边的劝说有什么用意?
7.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为什么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
8力保生辰纲的杨志,其思想性格如何?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答: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答:
9.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杨志失生辰纲,并非他无智,那么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是如何写“天热”的?对天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思考:全文为何在篇末才点出好汉的名字及所用计策?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如果在情节发展中就点出效果有何不同?
12. 伏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请你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并分析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13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 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 仆、丫环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着搬家。搬到新 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到第四日上,老太太起来吃过 点心,走到第三进房子内,见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髻,此时是十月中旬,天气尚暖,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 着家人、媳妇、丫环,洗碗盏杯箸。老太太看了,说道:“你们嫂嫂、 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笑道:“我家怎 的有这些东西?”丫环和媳妇一齐都说道:“怎么不是?岂但这个东西 是,连我们这些人和这房子都是你老太太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磁 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 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
1、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截然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前文中“横披”“腆着”以及后文中“攥”“舒”“缩”“揣”等动词,分明表现胡屠户怎样的形象?
3、第1段和第12段两段选文中的两个“千恩万谢”各有怎样的含义?
4、第1段和第12段都有胡屠户的语言描写,找出来体会其含义。
A、“我自倒运……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B、“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C、“癞想吃天鹅肉。”
D、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骂这死短命砍头的奴才!”
5、小说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6、选文节选自《 》,是一部 体长篇 小说,作者是 朝 家。
7、选文第6段中划直线的句子反应了众邻居什么样的心态?反应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8、范进在疯的时候像在梦里一般昏昏沉沉,什么都忘记了,可醒来口,他还能记住自己中了第七名,说明了什么?
9、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范进中举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11、选文运用了讽刺、夸张等手法,请分别找出一个例子。
12、第5段,写老太太的慌,烘托了 ;写报路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了 ;用众人拉他不住烘托了 。范进昏厥得怕人,范进飞跑的疯狂,范进那股疯劲。
13、用简介语言概括第5段内容。
14第5段正面写范进发疯的过程,可分为 、 、 、 四个层次。
15、第5段精彩文字运用了哪些写作技法?
16、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7、第5段加点的动词“踹”“挣”“拍”“笑”对刻画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作用?
18、第5段写范进发疯的目的是什么?
19、选文第②段中写老太太“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与范进喜极而疯极为相似,这样写是否重复?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