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1.1.1 工程范围
本工程为 一期2×660MW超超临界空冷机组1号机组锅炉受热面设备安装。
1.1.2 工程特点
电厂一期2×660MW工程1号机组锅炉采用超超临界参数变压运行直流炉,单炉膛、一次中间再热、采用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悬吊结构Π型锅炉、紧身封闭燃煤锅炉。
鉴于目前超超临界锅炉频繁出现设备爆管现象,特别是在试运阶段就出现爆管现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非常恶劣的影响,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怎样预防并减少超超临界锅炉爆管情况的发生?我们通过深入分析锅炉爆管的原因,制定出本措施来保证布连电厂1号锅炉水压试验严密无泄漏,试运行一次成功。
1.1.3 技术特性
锅炉参数:
项 目 | 单 位 | BMCR | BRL |
过热蒸汽流量 | t/h | 2082 | 2022 |
过热蒸汽压力 | MPa,g* | 28.0 | 27.94 |
过热蒸汽温度 | ℃ | 605 | 605 |
给 水 温 度 | ℃ | 297 | 294 |
再热蒸汽流量 | t/h | 1755 | 1697 |
再热蒸汽进口压力 | MPa,g | 6.102 | 5.868 |
再热蒸汽出口压力 | MPa,g | 5.882 | 5.655 |
再热蒸汽进口温度 | ℃ | 370 | 3 |
再热蒸汽出口温度 | ℃ | 603 | 603 |
序号 | 名 称 | 水压试验水容积m3 | 正常运行水容积m3 |
1 | 省煤器系统 | 119 | 119 |
2 | 水冷系统 | 73 | 35 |
3 | 过热器系统(含包墙) | 259 | |
4 | 再热器系统 | 359 | |
5 | 启动系统 | 22 | 11 |
6 | 锅炉范围内管道 | 10 | 7 |
锅炉水容积合计 | 842 | 187 |
开工日期:2010年04月25日
竣工日期:2012年04月25日
2 编制依据
序号 | 资 料 名 称 | 编 号 |
1 |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1部分:火力发电厂》 | DL 5009.1-2002 |
2 |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 | DL/T 5047-95 |
3 |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二部分(锅炉机组) | DL/T5210-2009 |
4 |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 | DL 5031-1994 |
5 |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器监察规程》 | DL 612-1996 |
6 | 国电精细化管理实施规划 | |
7 |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火电机组洁净化安装管理规定 | |
8 | 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 | 国电发【2000】5号 |
9 | 布连电厂一期工程A标《锅炉专业施工组织设计》 | |
10 | 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锅炉厂提供的相关图纸及锅炉安装说明书 |
3.1 技术准备
3.1.1 施工图纸会检无误,并编写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3.1.2 按照施工技术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交底,并进行交底双签字。
3.1.3 开工前的所用材料、设备、机械已到位。
3.2 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配置、资格
序号 | 作业人员 工种 | 数量 | 资格要求 | 资质 |
1 | 技术员 | 1 | 能够审清本项目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思想,掌握施工工艺,熟悉施工质量和安环要求。 | 助工以上 |
2 | 安全员 | 1 | 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现场施工经验,熟悉施工现场安全要求,具有专业安全员证书。 | 持证 |
3 | 材料员 | 1 | 熟悉本项目所需材料,及时反馈所需材料的供需情况,为正常施工做好准备。 | |
4 | 质检员 | 1 | 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现场施工经验,熟悉本项目有关质量标准,具有专业质检员证书。 | 持证 |
5 | 工长 | 2 | 熟悉本项目施工的工艺流程,能有效组织好施工人员按照施工技术措施的要求施工,熟悉施工质量和安环要求。 | 高级工 |
6 | 铁工 | 60 | 熟练掌握本项目的技术、工艺要求,知道施工质量、安环要求。 | |
7 | 起重工 | 2 | 熟练掌握安装技术、要求,了解受热面安装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施工经验。 | 持证 |
8 | 电工 | 2 | 熟悉电工工艺及相关要求,具有与用电项目相符合的电工合格证书。 | 持证 |
9 | 吊车司机 | 2 | 熟悉所操作吊车的机械性能,技术熟练,具有现场吊装的操作经验。 | 持证 |
10 | 汽车司机 | 1 | 熟悉现场施工环境,具有驾驶证。 | 持证 |
作业工机具统计表
序号 | 名称 | 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压缩空气机 | 台 | 2 | 管道吹扫通球 | |
2 | 橡胶管 | 米 | 200 | 管道吹扫 | |
3 | 磨光机 | 台 | 20 | 磨口 | |
4 | 电磨 | 台 | 20 | 磨口 | |
5 | 内窥镜 | 台 | 1 | 集箱内部清理检查 | |
6 | 强力吸尘器 | 台 | 1 | 集箱内部清理 |
设备到达现场后进行检查清理,在经过集箱清理检查、管子通球检验、设备光谱检查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4 作业程序和方法
4.1 防爆管措施执行流程
防爆管措施执行流程图(见下页)。
防爆管措施执行流程图
4.2 施工方法和要求
序号 | 作业名称 | 作业内容及方法 |
1 | 设备检查 | 受热面管子的外观情况,检查设备表面有无裂纹、撞伤、龟裂、压扁、沙眼和分层等缺陷,检查集箱管座位置、外形尺寸是否正确。 设备运输过程中严格防止设备碰撞及摩擦。 对厂家焊口和密封焊缝要进行仔细的检查,看是否有咬边、气孔、焊接质量方面的问题。 要对合金设备及零部件进行100%的光谱检查,以确保没有材质错用的情况发生。 |
2 | 确保内部清洁无杂物 | 设备出库前后要时刻保持管子管口的封闭。 锅炉受热面管在组合和安装前必须分别进行通球试验。试验用球直径应符合规定。通球后应做好封闭措施。 通球前通知监理、业主到现场进行旁站监督。 要对管子进行吹扫和通球试验,以确保管子内部清洁并且畅通,通球用球要严格控制,不可丢失。通球由专人负责,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做好记录,通球结束后要及时对管口进行可靠封闭,并做好明显标识。 对于需地面组合的管排(如水冷壁及三器管组)或管子在组合之前应进行一次通球,组合完毕安装前再进行第二次通球。对于不需地面组合的管排在安装前只进行一次通球。 认真填写好当天通球自检记录,并于第二天上班交于技术员备查。 设备集箱要保持内部清洁,对于直管座要进行观察,检查联箱上接管座应无堵塞且彻底清除“眼镜片”,对于长弯管座要用铅丝通,确保内部清洁无杂物;对于集箱筒体能直接用眼观察的用眼看,眼睛看不到的用强光手电配合镜子、数码相机或内窥镜进行检查,集箱管口也要及时进行封闭,检查完毕后做好明显标识。 详见《1号机组锅炉汽水系统洁净化专项措施》 |
3 | 爆管原因及采取的防爆管措施 | (1)管子被杂物堵塞造成局部过热导致爆管; 预防措施:通过对集箱内部进行彻底的清理检查和确保管子通球合格,来预防管子被堵塞引起的爆管。对于通球不合格的管子要用油漆笔做好记号,并在通球检查记录上做好详细的记录,在处理完毕并通球合格后再次出具通球检查记录给予确认。 注:通球检验用球的球径按《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的3.1.4(P21)要求进行加工和使用。 在管子焊接过程中,对于可能掉入焊接杂物的管子要采取可靠的措施,以确保打磨焊口的杂物不会掉入管子中。 (2)管子母材损伤导致爆管; 认真检查管子母材上的凹坑、划痕等缺陷,若管子壁厚小于厂家设计最小壁厚则需要补焊,补焊后打磨光滑。 (3)焊接质量不合格,有焊接缺陷存在 预防措施:做好焊接自检记录,按规范要求对焊口进行射线探伤等检验。 (4)设备材质不正确,引起设备爆管。 预防措施:受热面设备要进行100%光谱检查,对于光谱检查不到的地方要求由厂家出具材质的证明材料方可使用。对于在检查中发现材质不符的设备要及时通知厂家代表,等厂家答复后按照厂家意见进行施工。 (5)设备自身缺陷未能及时发现,留下爆管隐患。 预防措施:设备到货后,按照《规范》配合业主、监理、质保等部门进行设备检查,主要检查设备外观情况、厂家焊缝等。检查内容包括:检查集箱、管子外观有无裂纹、撞伤、龟裂、压扁、沙眼、分层;管子外表表面缺陷深度是否≤10%管子壁厚;厂家焊缝有无超标的咬边和焊逢低于母材的现象。同时仔细检查受热面管的外径和壁厚的偏差是否在《规范》附录F(P152)规定的范围内。若发现缺陷应及时向工程部及监理汇报,并做好检查记录。 (6)设备不能自由膨胀而引起的应力集中导致爆管。 预防措施:安装时按照锅炉膨胀系统图给设备留有足够的膨胀空间,在水压试验过程中对锅炉膨胀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没有影响锅炉自由膨胀的地方。在吹管和试运行时要再次对锅炉的膨胀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以预防由影响锅炉膨胀而引起的爆管。 (7)安装过程中防爆管措施; 现场对设备安装情况进行严格把关,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安装质量,对口错位≤10%管壁厚度,并且≤1mm; 对口偏折度≤2/200。 安装过程中不能在承压部件上焊接临时加固件等,并且在施工的同时防止电焊线和焊把打伤管子。 严把焊口质量关,并按照要求对现场安装焊口进行检验,以减少因现场安装问题引起爆管的情况。 锅炉水压及试运行前要对膨胀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以避免由膨胀受阻引起的爆管。 |
设备检查:
a 集箱、管子外观检查:无裂纹、撞伤、龟裂、压扁、砂眼、分层;外表局部缺陷深度:接管座≤10%设计壁厚,集箱≤1mm。
b 集箱管孔、管接头位置及外形尺寸:符合图纸要求。
c 集箱及管接头内部清洁:无杂物(尘土、锈皮、积水、金属余屑等)
d 管子内部清洁:无杂物(尘土、锈皮、积水、金属余屑等)
e 膜式管排:长度、宽度、对角线符合图纸要求。
f 合金元件材质:光谱分析后无错用。
g 管子通球试验合格。通球按《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 3.1.4规定执行。球的保管和领用有严格的手续及措施。
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质量通病的预防
5.1 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锅炉水压试验系统严密无泄露,试运行一次成功。
5.2 质量保证措施
5.2.1 开工前认真阅读施工图纸 组织图纸会检,向班组施工人员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
5.2.2 设备出库和安装前必须仔细的检查,每一组件都要检查设备外观质量。如有缺陷做好原始记录,并通知监理、业主和厂代,等得到回复意见后进行处理。
5.2.3管子安装前必须进行管内清扫,清除锈皮和杂物,安装时如需在管子上开孔,应注意勿使熔渣或铁屑落入管内。
5.2.4 锅炉受热面管在组合和安装前必须分别进行通球试验。试验用球直径应符合规定。通球后应做好封闭措施。
5.2.5 合金钢部件的材质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安装前必须进行材质复检,并在明显部位做出标记,安装结束后应核对标记,标记不清者再进行一次材质复查。
5.2.6 安装过程中不能在设备管子上焊接临时加固件等,同时防止电焊线和焊把打伤管子。
5.2.7 管子表面的划痕、凹坑、腐蚀等局部缺陷应作检查鉴定,凡经处理后的管壁厚度不应小于直管计算壁厚,并作记录及提交检验报告。
5.2.8 合金钢管子局部进行弯度校正时,加热温度应控制在管子的下临界温度Ac1以下。
5.2.9工长或质检员认真作好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确保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以及工序间合理衔接,不留缺陷,不留尾工,认真做好施工后的自检工作。
5.2.10对施工中容易发生的质量问题,施工前作出预测,并采取有效的、可操作的预防措施,消除施工质量缺陷。
5.3 工程精细化施工
5.3.1锅炉受热面组合应在组合架上组合,组合场地应采取抑尘措施;锅炉安装现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杂物进入管道。
5.3.2 施工现场应保持清洁、整齐,焊条头、焊丝、铁丝等必须及时清理收回,每日施工完毕应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5.3.3 对锅炉设备内外部清洁情况进行检查、清理。重点检查管座、集(联)箱、管道、管件等,确认无夹渣、粘砂、重皮等缺陷。
5.3.4 对集(联)箱应进行内部吹扫并检查清理,目视盲区应采用数码相机或者强光手电配合小镜子或者内窥镜检查,各接管座应无堵塞,集(联)箱内应无遗留物。合格后由施工质检和监理签证确认,填写隐蔽工序(主要工序)签证书。
5.3.5 集(联)箱上的检查孔和连接管在封闭焊接前应再次检查,确保集(联)箱内无异物。
5.3.6 锅炉受热面管排、散管管口打磨应在通球前进行,坡口打磨完毕后进行防锈处理。
5.3.7 锅炉受热面管排对口焊接时应保证对口质量,严格控制错口、折口偏差,杜绝超标,不能进行焊后通球的焊口,应进行拍片检查,发现明显的焊瘤应进行处理。
5.3.8 安装后需要进行更换的管子,在切割和磨口、焊接过程中应采取防止异物进入的措施。
5.4 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项次 | 质量通病 | 预防措施 |
1 | 设备检查不认真 | 设备的质量是工程质量控制的第一步,对施工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施工人员对所领用的设备必须依照设备检验的标准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查,并作好详细的记录。 |
2 | 管子对口折口 | 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说明管子折口的危害性,并且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
3 | 通球后的管子不封口 | 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使其明白管子内进入杂物的危害性,并且对通球的过程进行监督,督促通球人员在每通一根管子后立即对其进行可靠封闭。 |
4 | 合金件不做光谱分析 | 施工进行前做出详细的光谱委托单,施工中要对照图纸进行全面的光谱,确保没有遗漏。 |
5 | 在受压件上乱点乱焊 | 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使其明白在承压部件上乱点乱焊的危害性,并且对施工的过程进行监督。 |
6 | 割临时铁件时,割伤管子 | 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使其明白割伤管子的危害性,并且对施工的过程进行监督。 |
7 | 安装过程焊接地线位置不合理 | 安装过程中所使用的地线,一定要确保焊什么位置焊接地线要接在什么位置,确保设备不被打伤损坏。 |
6.1 作业的安全要求
6.1.1 高处作业
6.1.1.1 高处作业人员要参加体检,凡患有高处作业禁忌病症和惧怕高空的心理或精神障碍者禁止参加高处作业。进行高处作业前,施工人员必须检查作业环境是否安全,消除安全隐患后方能施工。
6.1.1.2 高处作业施工人员要衣着灵便,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等保护用品齐全并正确使用。高空作业人员在从事活动范围较大(水平活动在以垂直线为中心的1.5m半径范围内)的作业时,必须使用速差器。
6.1.1.3 登高作业前应注意先清理掉鞋底可能粘有的油脂或泥巴。凡在安全设施不完善的地点作业,一定要先拴好安全带后再施工。安全带只能拴在上方其它牢固的构件上,不能拴在自身施工的设备上。
6.1.1.4 使用撬棍、扳手类工具用力作业时,只可单手用力,另一只手要抓牢坚固的物体,不可双手用力作业。
6.1.1.5 高处作业地区周围的沟道、孔洞等应盖牢或设盖板、安全网或围栏。
6.1.1.6 在夜间或者光线不足的地方进行高处作业,必须设足够的照明。
6.1.1.7 高处作业人员应佩带工具袋,使用的工具要拴有安全绳。高空作业时各种工具应放在可靠的工具袋内,使用时将工具手柄上的绳套系在手腕上。
6.1.1.8 传递物品或工具只能用绳索或手递,禁止抛掷行为。
6.1.1.9 切割的物件要采取防坠落措施,切割的物件、余料、工具及其它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废料要及时清理。
6.1.2 电动工具的使用
6.1.2.1 使用前进行检查电源线是否裸露、工具配件是否完整、插头是否完好和开关动作是否正常。
6.1.2.2 使用前进行试转,检查工作是否正常。
6.1.2.3 使用的电源必须安有漏电保护器且保护器工作正常。
6.1.2.4 使用磨光机时必须戴防护眼镜。
6.1.2.5 砂轮片和切割片的有效半径磨损到原半径的三分之一时必须更换。
6.1.2.6 防护罩不能随意拆卸,防止砂轮片和切割片碎裂伤人。
6.1.3 焊接和切割作业
6.1.3.1 进行焊接的人员应穿戴专用的工作服、绝缘鞋和皮手套等专用劳保用品。电焊机、焊把绝缘良好,焊机可靠接地,一、二次线不能有裸露的线头。
6.1.3.2 电焊软线通过过道时应敷设槽钢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软线破损。
6.1.3.3 电焊作业时,周围5米范围内和下方不能有易燃、易爆品。
6.1.3.4 氧气、乙炔胶管不准混用。严禁把胶管放置在高温管道附近以及炽热的物体旁,不得与电线交织铺设在一起。
6.1.3.5 氧气、乙炔胶管及电源线应规范布置,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盘绕回收。
6.1.3.6 严禁使用氧气吹扫衣服以及管道。
6.1.3.7 焊炬或割炬发生鸣爆或回火时,应迅速关闭氧气阀,然后关闭乙炔阀。等回火熄灭后再打开氧气阀吹扫焊炬或割炬内的烟灰。
6.1.3.8 工作完毕后应关闭氧气、乙炔阀门,卸下工具。不得将胶管弯折或只关闭焊炬或割炬上的阀门离开现场。
6.1.3.9 进入冬季,在施焊或火焰切割过程中应采取防范措施,预防火灾发生。
6.1.4 脚手架的搭设
6.1.4.1 脚手架必须由持证的专业架子工进行搭、拆。
6.1.4.2 脚手架必须验收后才能使用。脚手板必须平铺,两端平齐,并绑扎牢固不得有探头板。并禁止超重。
6.1.4.3 对于施工场地的积水、积雪应及时予以清除。及时清除脚手架、跳板、钢架和走道上的霜雪,必要时可用草袋等防滑物铺垫。必要时为施工人员配备防滑鞋等防滑用品。下雨、雪天气时严禁施工。
6.1.5 手动葫芦使用
6.1.5.1 使用前应对手动葫芦作详细检查,应安全有效,严禁超负荷使用。
6.1.5.2 应严格按照手动葫芦的额定载荷使用。使用过程中不得站在手动葫芦的下方,不得用力猛拉倒链。
6.1.6 吊装作业
6.1.6.1 遇有六级及以上大风或恶劣气候时,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
6.1.6.2 起吊前检查钢丝绳,索具等起重工器具是否完好。使用完毕后必须及时收回,不得乱堆乱放。
6.1.6.3 部件起吊前清除部件上面的无用附着物,检查临时作业平台的完整与牢固是否符合要求。
6.1.6.4 其中指挥人员信号明确,果断。对讲机保证有备用电池。
6.1.6.5 选择最小的迎风面,防止部件碰撞。
6.1.6.6 两车及两台以上起重机械抬吊必需办理安全施工作业票。起重量达起重机械额定负荷90%及以上,也应办理安全施工作业票。
6.1.7 施工机械防冻措施
随着天气的变化,即将进入冬季施工阶段,为确保各类机械设备,机动车辆安全正常运行,要求各使用单位做好冬季施工机械的维护管理工作。
6.1.7.1 对机械入冬前进行认真检查,各种施工机械的变速箱要及时加注冬季防冻液,保证其正常工作。凡是未采取防冻措施的机械设备要限期采取措施(12月5日前完成),特别注意长期停用的机械,水箱水要放净,电瓶要拆下保管好。
6.1.7.2 各部门要及时注意天气的变化,更换冬季使用的润滑油、燃油。目前尚无准备的油料要抓紧时间提出使用计划,对有特殊要求的油料及早作出购买计划。
6.1.7.3 各种液压设备,包括各种机械中含液压制动器、自起升装置等,需按照设备维护说明,根据天气情况,做好更换液压油的准备。
6.1.7.4 油箱或容器中的油料及早加入与地区气候适应的抗冻剂。若油料冻结时,要采用热水或蒸汽化冻,严禁用火烤化。
6.1.8 冬季防火措施
6.1.8.1 在易燃物附近动火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办理动火作业票,保证安全。
6.1.8.2 在施焊或火焰切割过程中应采取有效隔离防范措施,预防火灾发生。
6.1.8.3 现场的气源和火源要责任到人,不用时要按规定摆放和处理,不准随意处理、放置。
6.1.9 其他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6.1.9.1 全体施工人员必须遵守《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和《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规定》,必须遵守公司和项目部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6.1.9.2 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必须穿戴合格的劳动保护服装并正确佩戴安全帽。严禁穿拖鞋、凉鞋、高跟鞋或带钉的鞋,以及短袖上衣或短裤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酒后进入施工现场。
6.1.9.3 每天中、晚下班时或一项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清点施工人员。
6.1.9.4 严格班前站班会制度,做好“三交三查”工作。
6.1.9.5 特殊作业人员,如架子工、卷扬机操作人员、起重机械操作、指挥人员等,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持证上岗。
6.1.9.6 运输吊装过程中,做好安全隔离,禁止吊物从人员头顶上空通过。
6.1.9.7 所使用的倒链必须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且倒链上有标示的合格漆;不合格的倒链严禁进入施工现场。
6.1.9.8 交叉施工区域必须搭设隔离层或设专人监护;运行中的卷扬机应设警告牌或设专人监护。严禁电焊线漏电,氧气、乙炔漏气,动用电焊、气割要戴防护眼镜。
6.1.9.9 各种电源导线严禁直接绑扎在金属架及其他金属结构上;不得借用机械本身金属结构作工作零线。
6.1.9.10 按照“零违章”的要求,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并加强管理,杜绝施工中的违章现象。
6.1.9.11 按要求做好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加强现场消防、用电安全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设施、文明施工设施及消防设施严禁乱拆乱动。
6.1.9.12 冬季随着温度的降低使人手脚不灵活,容易发生坠落、滑倒事故,应特别予以注意。
6.1.9.13 冬季天干地燥,最容易发生火灾,应对所属的消防器材进行检查,做好防冬措施;施工人员应特别注意火灾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6.1.9.14 冬季施工时,要采取防滑措施。生活及施工道路、坡道、脚手架、跳板和走道要经常清理积水、积雪、结冰,斜跑道要有可靠的防滑条。
6.2 作业的环境要求
防爆管措施的执行是贯彻在整个受热面施工过程中的,其作业范围也是所有受热面设备施工的区域,即锅炉钢结构上和地面组合场。
6.2.1吊装,如遇6级以上大风、雪、雨、霜冻等恶劣天气,应立即停止施工,吊车司机及指挥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操作。
6.2.2 在冬季,遇设备表面有冰霜时,应及时清理,采取防滑措施后方可施工。施工人员在冬季施工时,应注意自身防护,避免冻伤。
6.2.3 施工场所应保持整洁,垃圾或废料应及时清楚,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6.2.4冬季安装及焊接施工详见冬季施工措施及焊接措施。
6.3 应急预案
施工现场出现紧急情况时启动如下应急预案:发生起重作业及大型机械事故时启动起重作业及大型机械使用安全应急预案;发生触电人身伤害时启动防触电专项安全管理方案及应急预案;发生高空作业突发事件时启动高空作业应急预案。发生脚手架作业突发事故时启动脚手架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决定启动相应预案后,应急办公室通知其他成员赶赴紧急会议地点或指定工作地点。应急办公室应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保持24小时信息畅通,全面了解事故情况。立即指挥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办公室组织应急大队及相关部门有关人员迅速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应急领导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由各部门、各专业公司有关人员组成的应急专业组,分头开展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二次事故。事故调查组(由安全部与工程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查明现场事故原因和人员伤亡的调查统计。抢险救援组(由现场安全部、工程部与医务室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维护事故现场秩序,组织人员紧急救援。保障救援队伍、车辆优先通行。必要时请求社会的援助。后勤保障小组(由综合部、经营部财务组和供应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协调组织救援资金、物资和运输等工作。信息发布小组(由综合部有关人员组成)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负责现场接待媒体采访及事故发生后和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发布。维护稳定小组(由公司工会、人力资源中心和项目部综合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事故发生后做好伤亡人员家属的接待劝解、安抚、慰问等工作,妥善处理善后事件,消除不稳定因素。
6.4 作业的安全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见附录二)
6.5 作业的环境因素辨识和控制(见附录一)
7 附录
附录一 强制性条文
附录二 作业的环境因素辨识和控制
附录三 作业的环境因素辨识和控制
附录一 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条文 | ||
标准名称 | 标准 条款号 | 标准条款内容 |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DL/T 5047-1995 | 3.1.3 | 合金钢部件的材质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安装前必须进行材质复查,并在明显部位作出标记;安装结束后应核对标记,标记不清者再进行一次材质复查。 |
6.1.6 | 管子安装前必须进行管内清扫,清除锈皮和杂物,安装时如需在管子上开孔,应注意勿使熔渣或铁屑落入管内。 | |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DL 5031-1994 | 3.2.3 | 管子表面的划痕、凹坑、腐蚀等局部缺陷应作检查鉴定,凡经处理后的管壁厚度不应小于直管计算壁厚,并作记录及提交检验报告。 |
5.2.1 | 合金钢管子局部进行弯度校正时,加热温度应控制在管子的下临界温度Ac1以下。 | |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器监察规程》DL 612-1996 | 12.7 | 锅炉受热面管在组合和安装前必须分别进行通球试验。试验用球直径应符合规定。通球后应做好封闭措施。 |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 火力发电厂 DL5009.1-2002 | 3.1.7 | 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必须穿戴合格的劳动保护服装并正确佩戴安全帽。严禁穿拖鞋、凉鞋、高跟鞋或带钉的鞋,以及短袖上衣或短裤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酒后进入施工现场。 |
5.2.4 | 施工场所应保持整洁,垃圾或废料应及时清除,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 |
5.2.11 | 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设施、文明施工设施及消防设施严禁乱拆乱动。 | |
8.1.5 | 高处作业区周围的孔洞、沟道等应设盖板、安全网或围栏。 | |
8.1.7 | 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地方进行高处作业,必须设足够的照明。 | |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 火力发电厂 DL5009.1-2002 | 8.1.8 | 遇有六级及以上大风或恶劣气候时,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 |
8.1.10 | 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安全带应挂在上方的牢固可靠处;高处作业人员应衣着灵便。 | |
8.1.11 | 高处作业人员在从事活动范围较大(水平活动在以垂直线为中心的1.5m半径范围内)的作业时,必须使用速差自控器。 |
作业的安全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序号 | 作业活动 | 风险因素 | 可能导致的事故 | 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 | 风险级别 | 拟采取的控制措施 | |||
L | E | C | D | ||||||
1 | 设备、材料运输 | 运输机械故障 | 交通事故 | 3 | 2 | 15 | 90 | 三级 | 机械使用前检查 |
捆扎不牢或绑扎方法错误 | 设备滑落 | 6 | 3 | 3 | 54 | 二级 | 绑扎牢固,使用合适的绑扎方法 | ||
超限运输 | 交通事故 | 3 | 2 | 7 | 42 | 二级 | 定量装车,禁止超载 | ||
道路环境不良 | 车辆倾翻 | 6 | 3 | 3 | 54 | 二级 | 加强道路维修,缓慢行驶 | ||
转弯时车速过快 | 交通事故 | 6 | 3 | 7 | 126 | 三级 | 缓慢行驶 | ||
2 | 临时供电 | 盘箱未设漏电保护器或失效 | 触电 | 6 | 1 | 15 | 90 | 三级 | 每天检查,做好记录,发现损坏的及时更换 |
盘内供电回路标识不清 | 触电 | 3 | 1 | 7 | 21 | 二级 | 定期检查更换标识图 | ||
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 | 电弧烧伤 | 6 | 0.5 | 7 | 21 | 二级 | 加强教育,按规范操作 | ||
电动设备外壳未接地 | 触电 | 6 | 2 | 7 | 84 | 三级 | 定期检查,维护。 | ||
直埋电缆未设标志桩 | 放炮 | 10 | 1 | 7 | 70 | 二级 | 增加标识桩 | ||
电缆过马路未设保护套管 | 电缆损坏、触电 | 10 | 1 | 7 | 70 | 二级 | 按规范施工,做好电缆保护 | ||
盘、箱未设防雨罩 | 短路 | 6 | 1 | 7 | 42 | 二级 | 加强雨季检查,安装电源盘加防雨罩 | ||
盘、箱安装于低洼处 | 短路 | 3 | 1 | 7 | 21 | 二级 | 安装高处,底部垫高 | ||
未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处理 | 放炮、触电 | 6 | 1 | 7 | 42 | 二级 | 加强用电检查管理,做到定期维护检查 | ||
私拉乱接电源 | 触电、器件烧毁 | 10 | 2 | 3 | 60 | 二级 | 按规范施工,专人负责。 | ||
盘、箱未加锁 | 触电 | 3 | 6 | 7 | 126 | 三级 | 设专人管理 | ||
损坏的电器元件更换不及时 | 设备损坏 | 6 | 3 | 7 | 126 | 三级 | 专人管理,发现后及时更换 | ||
未按规定安装低压灯 | 触电 | 3 | 1 | 15 | 45 | 二级 | 加强检查力度,及时整改 | ||
电气设备未设防触电标志 | 触电 | 6 | 2 | 7 | 84 | 三级 | 设置警示标志 | ||
3 | 吊装作业 | 吊装作业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 | 起重伤害 | 6 | 2 | 7 | 84 | 二级 | 加强管理,加强施工技术交底,配备相应的专业施工人员 |
吊装索具缺陷或吊点不牢 | 高处坠物 | 10 | 1 | 15 | 150 | 三级 | 更换吊具,在起吊前对吊物进行检查 | ||
吊装机械缺陷 | 起重事故 | 6 | 2 | 7 | 84 | 三级 | 使用前检查机械 | ||
吊装时附件绑扎不牢 | 高处坠物 | 6 | 3 | 7 | 126 | 三级 | 起吊前认真检查 | ||
安全防护设施不全或不适用 | 高空坠落 | 6 | 3 | 7 | 126 | 三级 | 加强监督监察,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 ||
高处作业违规 | 高坠 | 6 | 3 | 7 | 126 | 三级 | 加强高空作业的监督监察力度 | ||
电动工具漏电 | 触电 | 6 | 2 | 7 | 84 | 三级 | 施工前对所使用的器具进行检查 | ||
交叉作业采取防护措施不到位 | 坠物伤人 | 6 | 2 | 7 | 84 | 三级 | 按措施施工 | ||
在输电下或其附近吊装 | 触电 | 6 | 1 | 15 | 90 | 三级 | 办理安全施工作业票,派专人监护 | ||
起吊大件或不规则物体未拴溜绳 | 设备损伤 | 3 | 3 | 7 | 63 | 二级 | 严格按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起吊前认真检查无误后起吊 | ||
该办作业票的施工项目未办作业票 | 起重事故 | 3 | 3 | 7 | 63 | 二级 |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作业票制度 | ||
吊装作业区域有人 | 人员伤害 | 6 | 3 | 3 | 54 | 二级 | 划警戒区,设专人监护 | ||
4 | 气瓶使用 | 气瓶的安全附件不全 | 爆炸 | 3 | 3 | 15 | 135 | 三级 | 严把气瓶入场关,对进场气瓶加强管理 |
违规装卸气瓶(混装、野蛮装卸) | 爆炸 | 3 | 3 | 7 | 63 | 二级 | 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 ||
气瓶(乙炔瓶)回火 | 火灾、爆炸 | 6 | 3 | 7 | 126 | 三级 | 乙炔表配备回火器 | ||
气瓶处于40℃以上环境使用时没有相应措施 | 爆炸 | 3 | 3 | 7 | 63 | 二级 | 采用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气瓶 | ||
氧、乙炔瓶倒置使用 | 火灾、爆炸 | 3 | 3 | 7 | 63 | 二级 | 氧、乙炔瓶上架使用 | ||
安全距离不够(瓶间或距明火) | 火灾、爆炸 | 3 | 3 | 7 | 63 | 二级 | 按规程要求使用气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 ||
氧、乙炔气瓶混放 | 爆炸 | 6 | 0.5 | 40 | 120 | 三级 | 加强监督力度,气瓶禁止混放 | ||
瓶阀和减压器沾染油脂 | 燃爆 | 6 | 2 | 7 | 84 | 三级 | 使用时认真检查,消除油脂。 | ||
气温在-10℃以下时转动搬运氧气瓶 | 爆炸 | 10 | 0.5 | 15 | 75 | 三级 | 轻装轻放 | ||
5 | 脚手架作业 (搭设与拆除) | 材料有缺陷(锈蚀、弯曲、开裂) | 垮塌 | 3 | 1 | 40 | 120 | 三级 | 施工前认真检查施工材料 |
搭设时对地基未作处理 | 架子倾倒 | 6 | 0.5 | 40 | 120 | 三级 | 按规范要求对地基进行处理 | ||
搭设地排水不畅 | 架子水淹倾倒 | 10 | 1 | 7 | 70 | 二级 | 挖设排水沟 | ||
高处物料码放不合要求 | 物体打击、人员伤害 | 6 | 3 | 7 | 126 | 三级 | 按规范码放材料,禁止临边码放 | ||
脚手架搭设不规范 | 架子倾倒 | 10 | 1 | 15 | 150 | 三级 | 按规范搭设并经过验收合格挂牌后使用 | ||
脚手板铺设不规范 | 人员坠落 | 6 | 3 | 7 | 126 | 三级 | 按规范铺设帮扎牢固并和脚手架同时经过验收 | ||
搭、拆时未设警戒区 | 物体打击 | 6 | 3 | 7 | 126 | 三级 | 按规范要求设立警戒区并派专人监护 | ||
高处作业习惯性违章作业 | 高空坠落 | 3 | 6 | 3 | 54 | 二级 | 加强安全监督力度,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 ||
交叉作业防护不到位 | 物体打击 | 3 | 6 | 7 | 126 | 三级 | 交叉作业按措施防护禁止无措施施工 | ||
特殊脚手架未经设计计算 | 架子倾倒 | 6 | 0.5 | 40 | 120 | 三级 | 必须经过设计计算按作业指导书要求施工 | ||
脚手架的外侧边缘与带电架空线路距离不够(安全距离为3米) | 触电,伤人 | 3 | 0.5 | 40 | 60 | 二级 | 脚手架外侧边缘与带电架空线路必须达到安全距离 | ||
超高(20米以上)脚手架四周没有防护网 | 高空坠落 | 6 | 1 | 3 | 18 | 一级 | 按规范施工,完善安全设施 | ||
6 | 电动工具使用 | 电动工具未经定期检查试验,带缺陷使用 | 人员伤害 | 6 | 1 | 7 | 42 | 二级 | 必须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严禁带病使用 |
使用者没有防护装备或有但未用 | 人员伤害 | 6 | 1 | 7 | 42 | 二级 | 个人防护用品配备齐全,对使用者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监察力度 | ||
高处作业使用电动工具,没有采取防坠措施 | 坠落伤人 | 3 | 3 | 3 | 27 | 二级 | 高空作业使用前认真检查电动工具的防坠设施,加强监察力度 | ||
7 | 夜间施工 | 照明不足 | 人员伤害 | 3 | 3 | 3 | 27 | 二级 | 配备充足照明器具 |
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有缺陷 | 人员伤害 | 6 | 3 | 3 | 54 | 二级 | 必须完善施工现场安全设施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 | ||
施工场地杂乱 | 人员摔伤 | 3 | 3 | 7 | 63 | 二级 | 规范现场文明施工 | ||
深坑、陡坡等危险地段未设红灯标志 | 人员摔伤 | 3 | 3 | 7 | 63 | 二级 | 危险地段设红灯等醒目标识 | ||
8 | 焊接作业 | 电焊机外壳无接地或不合要求 | 触电 | 6 | 3 | 7 | 126 | 三级 | 使用前检查电焊机 |
电焊机二次线包缠不严产生电火花 | 火灾 | 3 | 3 | 7 | 63 | 二级 | 规范包缠 | ||
带电或承压设备上施焊未采取措施 | 人员伤害 | 6 | 0.5 | 15 | 45 | 二级 | 断电,采取可靠的焊接措施 | ||
焊把线、地线与钢丝绳接触 | 伤绳 | 6 | 3 | 3 | 54 | 二级 | 采取隔离措施,分层布设 | ||
未断电带线爬高 | 电击、坠落 | 6 | 3 | 7 | 126 | 三级 | 断电 | ||
个人防护用品不全或使用不当 | 身体伤害 | 3 | 3 | 3 | 27 | 二级 | 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 | ||
多台焊机集中施焊未有措施 | 眼睛受损 | 6 | 2 | 3 | 36 | 二级 | 佩戴防护眼镜 | ||
钍、钨极存放或使用不当 | 健康受损 | 6 | 2 | 7 | 84 | 三级 | 加强管理,规范存放 | ||
施焊场地周围及下方有可燃物 | 火灾 | 3 | 3 | 7 | 63 | 二级 | 清理易燃物,采取隔离措施 | ||
工作结束后未断电 | 设备毁坏、火灾 | 3 | 3 | 3 | 27 | 二级 | 加强管理,无人施工断电 | ||
电焊弧光 | 眼睛及皮肤伤害 | 6 | 6 | 3 | 108 | 三级 | 个人防护用品佩戴齐全 | ||
焊接烟尘 | 尘肺 | 6 | 6 | 3 | 108 | 三级 | 戴口罩 | ||
金属容器内焊接无监护或不到位 | 人员伤亡 | 3 | 3 | 15 | 135 | 三级 | 加强安全管理力度,设专人监护,通风 | ||
焊接盛装过油脂或其他可燃液体的金属容器未做处理或处理不到位 | 火灾、爆炸 | 10 | 0.5 | 15 | 75 | 三级 | 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按规范清理 | ||
金属容器内焊接用氧气作风源 | 爆炸 | 6 | 1 | 15 | 90 | 三级 | 严禁用氧气作风源 | ||
容器内气焊时焊炬漏气 | 窒息、爆炸 | 6 | 3 | 7 | 126 | 三级 | 通风,设专人监护 | ||
金属容器内的行灯电压不合要求 | 电击、电伤 | 6 | 0.5 | 15 | 45 | 二级 | 加强监督检查,用低压照明 | ||
行灯变压器带入金属容器或坑井内 | 触电 | 6 | 1 | 15 | 90 | 三级 | 变压器采取绝缘隔离 | ||
金属容器内进行焊接及切割作业 | 火灾、爆炸 | 6 | 1 | 15 | 90 | 三级 | 加强通风 |
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及控制措施
序号 | 作业活动 | 环境因素 | 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 | 环境影响的评价 | 影响程度 | 拟采取的控制措施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M | M1 | ||||||
1 | 现场机械施 工 | 施工噪声 | 噪音污染 | 3 | 2 | 2 | 2 | 3 | 2 | 1 | 1 | 14 | 2 | 轻微 | 尽可能减小机械施工产生的噪音 |
2 | 施工废弃物管理 | 拆箱板随意丢弃 | 环境污染 | 3 | 2 | 2 | 1 | 2 | 2 | 1 | 1 | 12 | 2 | 轻微 | 拆箱板应及时回收,集中处理 |
废钢材、金属切削物、钢丝轮、砂轮片等随意丢弃 | 环境污染 | 3 | 2 | 2 | 1 | 2 | 2 | 1 | 1 | 12 | 2 | 轻微 | 废钢材、金属切削物应及时回收,集中处理 | ||
3 | 割把作 业 | 废气排放 | 环境污染 | 3 | 2 | 2 | 1 | 2 | 2 | 1 | 1 | 12 | 2 | 轻微 | 尽量减少废气排放,不用时及时关闭 |
乙炔泄露 | 环境污染 | 3 | 2 | 2 | 1 | 2 | 2 | 1 | 1 | 12 | 2 | 轻微 | 经常检查乙炔带子,及时更换,防止泄漏。 | ||
4 | 焊接作 业 | 施工焊尘 | 空气污染 | 1 | 2 | 2 | 1 | 2 | 2 | 1 | 1 | 10 | 2 | 轻微 | 尽可能减少施工烟尘的产生 |
焊条头处理不当 | 环境污染 | 3 | 2 | 2 | 1 | 2 | 2 | 1 | 1 | 12 | 2 | 轻微 | 焊条头应及时回收,集中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