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7:14:31
文档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论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说文》:“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
推荐度:
导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论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说文》:“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

文字之学有三:其一,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论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绪论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

“语义说”

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

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

   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第二节 训诂学的作用

一、有助于古书阅读

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

1.训诂与校勘

   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读书杂志》)

2.训诂与标点

    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卷二:

此章为后世大疑,本非记者之失,由读者不得其句读、文法而误也。近世高邮孙邃人,谓“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十字当连读为句,而“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母”为倒句,有禆于《礼经》者不浅。盖古人埋棺于坎为殡,殡浅而葬深,孔子父墓实浅葬于五父之衢,因少孤不得其详,但见墓在五父之衢,不知其为殡也。如今人有权厝而覆土掩之谓之浮葬,正此类也。

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版《三国志·华佗传》:

初,军吏李成苦咳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先持贷我,我差,为卿从华佗更索。”成与之……后十八岁,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唐朝人说:“学识何如观点书。”

3.训诂与注释

通训诂才能明古事、晓古语,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注释,提高注释的可信度。

例如,苏轼《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胡云翼《宋词选》注:“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为了报答大家追随的盛意。”

岑参《赴北庭岸度陇思家》:“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宋·陈经国《沁园春》:“君归日,见家林旧竹,为报平安。”

请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看我像当年孙权一般亲射猛虎!

三、指导辞书编纂

作用主要有:训诂学的方法、成果等可为辞书编纂提供参照和借鉴;可助纠正或弥补现有辞书中释义等方面的失误或疏漏。

 刘基《苦斋记》:“携童儿数人, 启陨箨以艺粟菽。”

第三节  训诂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与语义学的关系

二、与音韵学的关系

从事训诂研究,很多时候需要摆脱字形的束缚,依音求义,如破假借、探语源等,因而有必要借助和利用音韵学的理论和知识。

清王念孙:“训诂之旨,本乎声音。”

清王绍兴:“小学之要在训诂,训诂之要在声音。知字而不知声,训诂或几乎隐矣。此无他,声之中有意也。”

《说文》:“蜼(wèi),如母猴。”“为,母猴也。”

段玉裁《说文》“猴”字注:“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猕,声转而为‘母’ ……又转而为‘沐’。”

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沐猴:母猴;母猴:猕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

《吕氏春秋·察传》:“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

《论语·述而》: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何晏注:莫,无也。文无者,犹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犹人者,凡言文皆不胜于人。

清·朱亦栋《十三经札记》:

“文莫”即“黾勉”之转音,“黾勉”之转而为“密勿”也(《诗》“黾勉从事”,《汉书》引作“密勿从事”),“密”即“黾”之入声,“勿”即“勉”之入声。此“文”与“黾”同音,“莫”犹“勿”也, 故曰“文莫”即“黾勉”。

清·蒋方骏《师许斋经说》:

《毛诗》之“黾勉”,《说文》之“忞慔”,《韩诗》之“密勿”,皆与“文莫”为同音假借之字,亦皆与“文莫”同为勉强之意。盖古人之语,初无定字,但以声为主,故音同而字异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陈须无以公归,税服而如宫内。”

《说文》:“莞,艸也。”段注:“莞之言管也。凡茎中空者曰管。莞盖即今席子草,细茎,圆而中空。郑谓之小蒲,实非也。”

三、与语法学的关系

四、与修辞学的关系

第一章 训诂学简史

第一节  先秦:训诂学的萌芽时期

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

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如《尔雅》“夏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孟子》“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是也。同一事物而历代之称名殊,则生于后代,必有不能识古义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同一名义而四方之称名殊,则生于此地必有不能识彼地之言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证方言。且语言既与文字分离,凡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一、传解古代典籍的著述不断出现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焉。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后汉书·徐防传》:《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二、文献正文中的训释词义的材料日见增多

《论语·卫灵公》:“子夏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孟子·滕文公下》:“《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第二节  两汉:训诂学的兴盛时期

兴盛的标志:

     一、传注体著作大量涌现,训诂大师层出不穷。

   扬雄、刘熙、马融、贾逵、许慎、郑玄、高诱

   河上公《老子注》

   王逸《楚辞章句》

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开始出现。

   《尔雅》《方言》《释名》《说文》

三、训诂体式趋于完备,训诂方法有所进步。

   “注”、“笺”“微”“音义”“传”“集解”“章句”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训诂学深入发展时期

一、主要成就

 (1)随文释义之作大量出现,涉及个部类的古代典籍。

   经部:如王弼《周易注》 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史部:裴松之《三国志注》 《史记》三家注

   子部:王弼《老子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杨倞《荀子注》

   集部:薛综《二京赋注》

         李善《文选注》

(2)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通释语义的专书

    张揖《广雅》

    顾野王《玉篇》

    陆德明《经典释文》

    慧  苑《华严经音义》

    玄应   慧琳   《一切经音义》

    颜师古《匡谬正俗》

二、主要特点

     (1)训诂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

     (2)训诂体式、训诂方法的运用较之以前有较大突破

    (3)内容上,各体注疏之作引证丰富,解析详尽

第四节  宋代:训诂学的变革时期

       

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奭《孟子疏》

《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埤雅》《广韵》

一、重义理,轻考据。

    学者必因先达之言以求圣人之意,因圣人之意以达天地之理。求之自浅以及深,至之自近以及远。(《朱文公文集》卷四二《答石子重书》)

       二、大胆疑古,勇于创立新说。

       三、将金石学研究成果引入训诂学领域。

第五节  元明:训诂学的衰落时期

     戴  侗《六书故》

     方以智《通雅》

     黄  生《字诂》《义府》

     梅膺祚《字汇》

第六节  清代:训诂学的鼎盛时期

    成就和特点:

一、致力于古籍的重新阐释和古注的研究整理,相关的注疏、

纂集之作量大质优

马瑞辰  孙诒让  刘宝楠  焦循  王先谦  仇兆鳌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二、训诂专著体式多样,各有专攻,精义迭出

     刘淇  王引之  杭世骏  俞樾  阮元  王念孙

三、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重证据、重科学分析,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妄立新说

     ◎广泛运用因声求义之法

       《说文》:“为,母猴也。”

       “母猴”与“沐猴”、“猕猴”一声之转

     ◎比较互证,引申触类,旁推交通

      

例:马瑞辰释“谓”

《诗经·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孔疏:“以为道中之露多,惧早夜之濡己,故不行耳。”

马氏从《诗经》中搜集了如下一些同类文句,进行比较互证: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大车》)

        岂不怀归,畏不能趣。(《出车》)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将仲子》)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将仲子》)

王氏归纳总结道:“‘谓’疑‘畏’之假借。凡《诗》上言‘岂不’、‘岂敢’者,下多言‘畏’。”

第七节  清末民初至今:训诂学理论化时期

黄侃《训诂学讲词》之《训诂述略》部分所列纲目:

●训诂的意义

●训诂的方法

●本有之训诂与后起之训诂

●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

●义训与声训

●说文之训诂与解文训诂之不同

●说文之训诂必与形相贴切

●以声韵求训诂之根源

●求训诂之次序

●声训

●声训分类

何仲英  齐佩瑢  王力

成就和特点:

(1)注重训诂学的学科体系、框架的建构;经过学者们的努力,体系、框架在逐步完善,走向科学化。

(2)注重从学理和方上对训诂学作宏观、系统的研究,训诂学基础理论建设向纵深发展。

(3)专题性研究全面展开,而且不断深入。

◎汉语同源字(词)研究。

  第一部真正的语源学著作《文始》

  刘师培《正名隅论》

  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

  杨树达《字义同缘于语源同例证》

       ◎训诂学名家、名著研究。

         王力  殷孟伦  萧璋  周祖谟  陆宗达

       ◎训诂学史研究。

         胡朴安  李建国

       ◎训诂方法、训诂条例的研究。

         萧璋《毛传条例探源》 蔡谟芳

  (4)训诂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成就斐然。

第一,从传世文献词语的考释看,几乎涉及文献的所有门类。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

第二,出土文献词语的考释工作也普遍展开。

第三,校注、今译、集解、辞书等类型的著作大量问世。

第二章 训诂体式

第一节  随文释义的注疏

  一、注疏的名称

     举其要者:注、疏、义疏、正义、笺、章句、音义

  二、注疏的类别

      1.从训诂的对象看,有注与疏之别

2.从传注的作者看,有他注与自注之别

3.从注释的内容看,有释义与叙事之别

4.从注疏之间的关系看,有集注与补注之别

三、注疏常用的术语

      举其要者:如字  之言  之为言  犹 犹言   浑言  析言

第二节  通释语义的专书

一、单释语义的专书

    如《尔雅》、《方言》等

  二、音义兼释的专书

如《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

三、形音义通释的专书

       如《说文》《玉篇》等

第三节  文献正文中的训诂

一、以训诂形式出现的训诂材料

       例如,《周易》:“蒙,蒙也。”《诗大序》:“风,风也。”

    二、不以训诂形式出现的训诂材料

    例如,枚乘《七发》:“于是伯乐相其前,王良、造父为之御,秦缺、楼季为之右.此两人者,马佚能止之,车覆能起之。”

    《史记·郑世家》:“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

第四节 杂考性著述中的训诂

《三国志》:“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赵翼《陔余丛考》:“今人见恣横不可制者辄曰‘猖獗’,史传亦多用之,然更有别义。汉昭烈谓诸葛武侯曰:‘孤……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刘喜明谓萧道成曰:‘不可远去根本,自诒猖獗。’凡此皆有倾覆之意,与常解不同。”

程大昌《雍录》引李肇《国史补》:“武帝幸宜春苑,每至此墓下马,时谓之‘下马陵’,岁远讹为‘虾蟆陵’也。”

第三章 训诂内容

第一节  注音

一、读若法:用与被注字读音相近(也不排除相同)的字来说明被注字的读音。

    二、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的方法。其格式通常是:“Х,音Х。”例如,《史记·五帝本纪》“鸟兽氄毛”,裴骃注:“氄,音茸。”

三、譬况法: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发音情况的方法来注音。如《淮南子》“多旄犀”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四、反切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字的读音。

第二节释义

一、解释词义

《礼记·乐记》:“乐行,而民乡方。”

郑注:“方,犹道也。”

孔疏:“而民归乡仁义之道也。”

 

《尔雅·释鸟》:“鸤鸠,鴶鵴。”

郭注:“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

 《释名·释衣服》:“齐人谓韦屦曰屝。屝,皮也。以皮作之。或曰不借,言贱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

黄庭坚《送少章从翰林苏公余杭》诗:“但使新年胜故年,即如常在郎罢前。”

任渊注:“……闽人谓父为‘郎罢’,谓子为‘囝’。”

二、疏通句意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徃秋来,以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三、解说成语、典故

《文选·答魏子悌》:“倾盖虽终朝,大分迈畴昔”。李善注:“邹阳上书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故。”

第三节  说明语法

        解释和说明词类、省文、倒文等:

《诗经·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笺云:“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谓蟋蟀也。言此三物之如此,著将寒有渐,非卒来也。”

《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宋·洪巽《旸谷漫录》:“且以文意言之,‘扬其目而视之’、‘终不食而死’,其上皆有‘饿者’二字,‘从而谢焉’其上当有‘??’二字。《檀弓》省字如此。”

《史记·乐毅列传》:“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索隐》:蓟丘,燕所都之地也。言燕之蓟丘所植,皆植齐王汶上之竹也。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此亦倒句。若顺言之,当云‘汶篁之植,植于蓟丘’。”

第四节  讲述修辞

《诗经·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昵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朱熹集传曰:“比也。柳,茂木也。尚,庶几也。上帝指王也。……言彼有菀然茂盛之柳,行路之人,岂不庶几欲就止息乎?以比人谁不欲朝事王者,而王甚威神,使人畏之而不敢近耳。”

《诗经·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笺云:“春秋,犹言四时也。”孔疏:“举春秋以明冬夏,故云‘春秋犹言四时’也。《释言》云:爽,忒也。”

第五节分析句读、篇章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朱子语类》卷三四:

《史记》:“子在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三月”当作一点。盖是学《韶》乐三月耳,非三月之久不知肉味也。……三月,大约只是言其久,不是真个足头九十日,至九十一日便知肉味。

《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tun)郁邑(悒)余侘傺(chachi)兮……”

五臣注云:“忳郁,忧思貌。悒,不安也。”

《补注》:“下文曰‘曾歔欷余郁邑兮’。五臣以‘忳郁’为句絶,误矣。”

分析篇章:说明篇题命名的由来;概述篇章的旨意;指明篇章的组织脉络;等等

《文选·登楼赋》李注:“盛弘之《荆州记》曰:富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笺云:“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徃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

第四章 训诂方式

   语词的释义方式

第一节 直训

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单词为训

二、集合同义词以类为训

    《尔雅·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方言》:“嫁、逝、徂、适,往也。……往凡语也。”

三、数词递训

《尔雅·释鱼》:“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第二节 推原

    又称推因。黄侃:“凡字不但求其义训,且推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

第三节 义界

    黄侃:“凡以一句释一字之义,即谓之义界。”

义界的主要类型有:

一、直下定义

《说文》:“尺,十寸也。”

二、集比为训

《说文》:“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

《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注:六者皆治器之名。

三、比况描写

如《说文》:“红,帛赤白色。”“桧,柏叶松身。”“鼎,三足两耳…”

第五章 训诂方法

第一节 形训

一、什么是形训?

二、形训的理论依据

     

三、形训示例

例一: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其“取”,现在一般人将它解释为“捕取”或“擒获”。如《古文观止今译》(齐鲁书社版):“即使其中有的人已到老年,在战争中也要擒获他…”

“取”的甲骨文字形由“耳”和“又”构成,是个会意字。从“又 (手)”、从“耳”,像以手割取耳朵之状,本义是“以手割耳”。

《左传·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明代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在古代战争中,战胜方献俘计功有一种制度,这就是割取所杀或所俘的敌人的左耳带回,以作为向上级请功的凭据。

    例二: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指先轸)元,面如生。”

例三: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报囚。(《汉书·严延年传》)

  

    甲骨文“報”左边的部分“羍(niè)”,字形富有象形意味,像今天手铐一类的刑具。

将“報”的左右两边合起来看,其所表示的意义应当是“以刑罚处治罪犯”,简而言之,即“治罪”。

《说文》云:“报,当罪人也。”

例四: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

有兽焉,其状如豹,文(纹)题白身,名曰孟极。(《山海经》)

《说文》云:“题,?也。从页是声。”

四、形训应注意的问题

        1.

        2.

        3.要与考核文献资料结合起来。

4.要遵循汉字汉字构造的法则规律,切忌随意拆合汉字,望文生训。

     

第二节 声训

一、什么是声训?

《孟子·滕文公》:“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礼记·玉藻》:“天子搢珽。”郑注“珽“云:“此亦笏也。谓之珽,珽之言挺然无所屈也。”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广雅疏证》卷四“高也”条:

“巉巗”者,……宋玉《高唐赋》云“登巉岩而下望兮”,《楚辞·招隐士》云“溪谷崭岩兮水横波”,《淮南子·览冥训》云“丘山磛岩”,并字异而义同。转之为“岑崟”,《汉书·司马相如传》“岑崟参差”,《史记》作“岑岩”;《扬雄传》“玉石岑嵓”,并字异而义同。……

二、声训的发展

 分为重要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两汉时期

    乾,健也。

    坤,顺也。

    坎,陷也。

    离,丽也。

    《说文》:“马,怒也,武也。”

 第二阶段是在宋代,以“右文说”的提出为标志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声训发展至清代,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以“音近义通”理论的提出为标志

戴震《转语二十章序》:“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

音同、音近或音转而意义相近或相同

王力说:

重形不重音的观点,控制着一千七百年的中国文字学(从许慎时代到段玉裁、王念孙的时代)。直到段玉裁、王念孙,才冲破这个藩篱。文字既是代表有声语言的,同音的字就有同义的可能:不但同声符、不同意符的字可以同义;甚至意符、声符都不同,只要音同或音近,也还可能是同义的。这样,古代经史子集中许多难懂的字都讲清楚了。这是训诂学上的,段、王等人把训诂学推进到崭新的一个历史阶段,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

马瑞辰:

宁、乃一声之转。乃,古音读仍。宁犹乃也。《诗》中“宁”字,义多为乃。此诗(指《日月》)“宁不我顾”,犹云“乃不我顾”;“宁不我报”,犹云“乃不我报”。《小弁》诗“宁莫之知”……义并同。

三、声训的表现形式

    1.同音为训

      《释名·释言语》:

“道,導也。所以通導万物也。”

“武,舞也。征伐动行如物鼓舞也。”

《说文》:“妁,酌也。斟酌二姓也。”

2.双声为训

           《尚书·禹贡》孔传:“奠,定也。”

《荀子·劝学》杨注:“荡,动也。”

3.叠韵为训

《说文》:“父,矩也。家长率教也。”

[以上着眼于被释词与释词二者之间的音韵关系]

4.同字为训

  《释名·释天》:“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5.以形声字或形声字之声符字为训

《白虎通义》卷下:“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以上着眼于被释词与释词在字形上的关系]

四、声训的作用

    1.阐明通假

《经义述闻·序》引王念孙语:

“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

《周礼·春官·鬯人》:“庙用修。”郑注:“修,读曰卣。卣,中尊,谓献、象之属。”

《仪礼·少牢馈食礼》:“皆二骨以并,肠三,胃三,长皆及俎拒。” 郑注:“拒,读为介距之距。俎距,胫中当横节也。”

2.推求语源

探寻、确定某一派生词或某些派生词直接所由出的词及其意义;

将同一语源的派生词的部分或全部归纳、系联在一起,加以比较分析,从中理顺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探寻它们之间意义上的共同点(即语源义)和音义上的演变轨迹。

《史记·秦始皇本纪》:“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正义曰:“郡,人所群聚也。”

《周礼·春官》:“墓大夫下大夫二人。” 郑注:“墓,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说文》:“襛,衣厚也。”段注:“凡‘农’声之字皆训厚。醲,酒厚也。濃,露多也。襛,衣厚也。引申为凡多厚之称。《召南》:‘何彼襛矣,唐棣之华。’传曰:‘襛,犹戎戎也。’”

《左传·襄公五年》:“《诗》曰‘周道挺挺’。”清人洪亮吉注:“《尔雅》:‘颋,直也。’《广雅》:‘侹,直也。’郑玄《曲礼》注云:‘脡,直也。’按:挺、颋、侹、脡音义并同。”

《文始》:

 《说文》:“冓,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孳乳为構,盖也。……冓孳乳篝,笿也,可薰衣也。……冓孳乳为耦,二伐为耦。耦又孳乳为遇,逢也。

利用声训之法推明语源,解释词的命名立意之义,这是一种深度发掘词义内涵的诠释方式,能有效地彰显词之音、义结合的理由或根据(即所谓词的理据),有助于人们确切地了解语词所指对象的根本性特征,抓住词义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诗经·伐檀》:“河水清且沦猗。”毛传:“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

《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斋),战,疾。”朱熹集注曰:“齐(斋)之为言齐也,将祭而齐其思虑之不齐者,以交于神明也。”

《荀子·大略》:“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絶以环。”杨注:“玦,如环而缺,肉好若一谓之环。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絶,皆所以见意也。”

第三节  义训

          一、什么是义训

          二、义训的类型

              1.同义为训

              2.设立义界

              3.以狭义释广义

                 《说文》:“葵,菜也。”

                 《说文》:“蛟,龙属。无角曰蛟。”

              4.由反知正

                 《说文》:“拙,不巧也。”

              5.比况描写

                 《尔雅·释兽》:“兕,似牛。”

附:古书词义考释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一、利用辞书

    二、比证同类文句

《诗经·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毛传:“终日风为终风。” 

     王氏从《诗经》中搜集了如下一些同类文句,进行比较互证: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燕燕》)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伐木》)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北门》)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正月》)

    王氏归纳总结道:“终与既同义,故或上言  ‘终’  而下言  ‘且’,或上言  ‘终’  而下言‘又’。说者皆以‘终’为终竟之‘终’,而上下相因之指,遂不可寻也。”

三、稽考前人旧注

文档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论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说文》:“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