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
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依据:因为这些能力要求是地理学科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会考、高考能力要求的重点内容之一。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依据: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与后面的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是学习后续知识的
重要基础;另外,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依据:一是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应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二是这部
分内容学生容易判断错误。
二、教法设计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1) 设问式教学: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设疑启发,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这种双向交流反馈,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掌握。
具体如下:
提出假设条件 分析得出结论 (单圈环流)
否定其中条件之一 分析得出结论一 (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否定其中条件之二 分析得出结论二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读图分析法。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必须经常凭借地理图象来进行。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利用图像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图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法手段:多媒体课件。表现手段更直观、更清晰、更真实,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作为老师,关键在于引导。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感性和理性的认识都不很充分,教材内容抽象,较难于理解,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教材上的专业性图不易看懂。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并绘略图反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绘图技能,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依据: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信息的综合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实质联系。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设疑导入新课:
1)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
2)我国高空的云为何总是自西向东运动?
这些现象都与全球性的大气运动有关,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P36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1.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 (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2.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 “单圈环流无法维持” (通过在地球仪上的演示分析,训练学生对前一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
结论: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设问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
设问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绘图训练:
结合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引导 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的侧视图,明确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培养学生空间转化能力,检验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为下面介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做准备)
3.否定其中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
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
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纬度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结合图2.11,总结规律:气压带风带也会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4.小结归纳,提出疑问,布置作业
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单圈环流
地表是均匀的、太阳直射赤道→三圈环流,近地面出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地表是均匀的→气压带、风带移动
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及意义
2、三圈环流的形成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对称
六个风带---南北对称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