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7:14:07
文档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
推荐度:
导读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

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依据:因为这些能力要求是地理学科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会考、高考能力要求的重点内容之一。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依据: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与后面的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是学习后续知识的

重要基础;另外,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依据:一是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应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二是这部

分内容学生容易判断错误。 

二、教法设计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1) 设问式教学: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设疑启发,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这种双向交流反馈,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掌握。

具体如下:

提出假设条件 分析得出结论 (单圈环流)     

否定其中条件之一 分析得出结论一 (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否定其中条件之二 分析得出结论二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读图分析法。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必须经常凭借地理图象来进行。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利用图像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图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法手段:多媒体课件。表现手段更直观、更清晰、更真实,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作为老师,关键在于引导。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感性和理性的认识都不很充分,教材内容抽象,较难于理解,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教材上的专业性图不易看懂。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并绘略图反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绘图技能,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依据: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信息的综合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实质联系。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设疑导入新课:

1)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

2)我国高空的云为何总是自西向东运动?

这些现象都与全球性的大气运动有关,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画热力环流的模式图,进一步明确,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让学生思考:就全球范围来看,是否能形成热力环流?引入P36活动题,让学生分析

1.假设条件:(1)地表是均匀的 (2)地球静止不动(3)太阳直射赤道。     

结论: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2.在实际情况下(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点明假设的是理想状态,让学生思考分析: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 “单圈环流无法维持” (通过在地球仪上的演示分析,训练学生对前一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

结论: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设问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又有何差异?     

设问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绘图训练:

结合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由学生绘制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分布图,分析归纳分布规律(高低压相间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引导  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的侧视图,明确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培养学生空间转化能力,检验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为下面介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做准备)

3.否定其中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

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     

让学生在侧视图上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纬度的热量随季节的变化,结合图2.11,总结规律:气压带风带也会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4.小结归纳,提出疑问,布置作业     

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单圈环流     

地表是均匀的、太阳直射赤道→三圈环流,近地面出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地表是均匀的→气压带、风带移动

        

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及意义

2、三圈环流的形成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南北对称

六个风带---南北对称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文档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