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选四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技术观与技术方、科学技术与社会。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二、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之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者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说,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要提高公众的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地发展,又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清洁优美,最终达到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一致。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 (二)资源方面的挑战 (三)生态环境方面的。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三 网络伦理
四、1、何谓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例如鸟类是恐龙进化而来的,但是究竟是哪种恐龙进化而来的那就是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借助科学方法(归纳评价和演绎推理)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
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首先科学问题是指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出现在非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诸如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等都不是科学问题而是非科学问题.其次即使是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也不都是科学问题。有些问题受目前认识和实践水平的,其求解目标和应答域尚不明确,这些问题还不能称为科学问题。但即使各种解决的条件还没有实际地给出,解决的办法也没有立刻步入轨道,但在原理上正确提出的问题,是可以称为科学问题的。
2何谓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根据已经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具有四个特点:推测性;合理性;可变性;多样性――恐龙灭绝原因。
科学假说同科学理论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一开始往往是借助于科学假说开辟的方向,因此,科学假说往往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前奏,对科学理论的形成功不可没。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伽利略在对自由落体研究时认为自然界是简单的,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简洁明了的。从这个理念出发,猜想落体运动也一定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而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它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从而为自由落体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就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假定性解释。它是用来回答由事实提出的问题,并且是可以经由事实进一步检验的。科学假说是对自然奥秘的有根据的猜测,它是人类洞察自然的能力和智慧的高度表现。 科学假说与宗教迷信等蒙昧无知之类的胡说是根本不同的。任何假说的提出都以一定的相关事实作为支持它的经验证据,也以一定的相关原理作为论证它的理论前提。假说作为一种猜想,它是在科学知识的土壤里生长的。
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从科学的发展历程看,科学的每次成功都是基于对问题的发现并加以解决产生的,我们正因为有了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才能够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而另一个观点是科学始于问题,这个确实能够比较好的说明科学的发展历程与问题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新发现,也就没有思想、观念的新突破。但是,问题的产生都是基于人们的发现,科学始于问题与科学始于发现存在两种含义,前者更强调我们科学研究更多的是在有问题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缺少了人的一种特有的使能作用,相反是说科学的发展是在问题的产生于发展的轨迹下发展的。而后者则是说科学是基于人们有意识的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从中发现问题,发展科学。若只有问题的存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根源的一种发现,问题永远会是一个问题,发现在于找出问题的病因所在,基于这一发现来发展科学。
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我觉得如果科学只是简简单单始于观察的话,那么科学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原因只有善于发现和科学的提出问题,我们才能通过我们所学的去解决问题,然后通过思考其解决思路而更好的解决问题。而科学观察在我们的科研活动又十分的重要的,但是不能说科学都来自于观察,因为有很多物理现象我们并不能观察,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去研究它。因而,我觉得只有善于提出问题,科学才能更好的发展,因而,我觉得科学是始于问题的。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应用限度
首先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角度思考:
1、科学的思想文化功能
科学的社会作用, 首先是对人的头脑的武装, 即科学的思想功能或文化功能。
它主要通过科学实践作用于人的思想, 去观察、对待社会上的一切, 指导人的行动。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说, 达尔文的进化论, 虽然没有具体的效益, 却能改变人的观念,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经济物质效益
科学技术是庞大的经济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科学技术的功能, 不能不认识到它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或者知识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没有经济生产系统的活力, 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从而失去自身前进的动力。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促使它们的变化保持同步。若以科学技术作为主体, 应该从各方面创造条件, 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其次,从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角度思考: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方面。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它能够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供有效支持,生产力的提高又必然使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社会形态的变迁。当我们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磁时代”、“信息社会”等来刻画社会变迁时,所要突出的,就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其一,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 造福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其二, 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推进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条件, 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 包括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其三, 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 现代科技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变量, 导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的不断变革、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科学技术的应用限度
1. 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低限度
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个基本限度是: 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能危害人的生存和发展; 也不能损害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2. 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高限度
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另一个基本限度是: 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不能危及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特别是, 不可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出现无法自我恢复的失衡状态。
所以,科学技术不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并且危害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和谐安定以及生态平衡的发展和应用不可行。
例如, 近年来, 人们主要就是遵从上述思路和途径来对有关克隆人的科研项目进行评估和规范的。这类项目包括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个不同的分支, 治疗性克隆主要通过克隆人体胚胎干细胞来实现对人体器官的克隆, 生殖性克隆则是直接克隆人的个体。当我们分别考察它们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时,可以确认, 生殖性克隆实质上是将无性繁殖这样一种原始、低等的生殖方式应用于人类, 它很可能导致人类基因库的退化和缺陷, 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 这已经大大超越了科技发展的最低限度; 治疗性克隆则基本不涉及人的生殖过程, 且可能为人体器官移植开辟新的来源, 但如不加以严格控制, 它也可能会对人类产生难以预料的危害。因此,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或机构对克隆人的基本立场和应对策略是: 允许进行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和应用, 同时, 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或制度, 将治疗性克隆严格在克隆器官或组织的范围内, 并禁止任何生殖性克隆的实验研究和应用。可以看到, 这些措施, 已收到了防范这类新技术负面作用的初步效果。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从发现和发明到普遍应用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公众的利益(健康、生活质量、消费质量等)直接受到科学的影响;人们已经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人们生活质量空前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滥用、生态破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高度发展等等严重的威胁;还有,科学群体中的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也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感。这些都使公众比过去更多地关心科学界的作风和职业道德,比过去更强烈地要求知识科学结论是否真实,科学界是否保持着诚实、正直、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所以,现在科学界必须在已经改变的社会背景上认识和讨论科学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