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旨。
2.能够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内容。
3.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传说她炼五彩石补天救助生灵。这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怕危险、不怕苦难、甘于奉献的英雄形象,寄托了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的生活的向往。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隆、扎”。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多音字。
隆
扎
(2)重点词语释义。
欢歌笑语:又说又笑又唱,气氛欢快热烈。
轰隆隆:形容雷声、爆炸声、机器声等。
熊熊大火:形容火势非常旺盛。
围困:团团围住,使处于困境。
挣扎:用力支撑。
零零星星:零碎的,少量的。
冶炼:同焙烧、熔炼、电解、化学方法从矿石或其他原料中取得所需要的金属。
云霞:彩云。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写女娲发现天空突然塌下一大块,人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第二部分(2~4):写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齐了五彩石,把天上的窟窿补好了。第三部分(5):写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2.初步阅读课文,说说女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百姓,不仅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而且还有炼石补天的神力,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神。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天地塌陷后,人间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明确:“大窟窿”说明天塌得厉害;“熊熊大火”形容火势非常旺盛;“到处是洪水”说明水势很大。天塌地裂后,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十分悲惨。
2.女娲为什么“难过极了”?
明确:因为女娲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中挣扎,所以心里很难过。
3.课文第2自然段写“立刻去找雨神……又造了船……”,这句话表现了女娲怎样的特性格特点?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立刻”“又”体现了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救民于水火的奉献精神。“求雨造船”这一情节为后文做了铺垫。
4.想象一下,女娲是如何寻找纯青石的?
明确:女娲她找啊找,走了许多路,爬了许多山,去了许多地方。她来到了高高的山上,来到了清清的小溪边,来到了茂密的树林中,来到了雪花飘飘的寒冷北极,来到了烈日炎炎的赤道……她踏遍了千山万水,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在一眼清泉中找到了纯青石。
5.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并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挖、放、炼、装、端、泼”等,这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突出了女娲的神力。
6.课文第5自然段有什么含义?
明确:第5自然段看似写得随意,实则抒情流畅,意味深长。“天边五彩的云霞”既是女娲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结果,又与前文天塌后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歌颂了女娲的美好心灵。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请学生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明确: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善良勇敢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悟呢?
明确: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了。我们在敬佩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中国神话故事的神奇。我们可以多多搜集神话故事来读一读,既能丰富想象力,又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