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世界遗产再保护的思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7:16:07
文档

1世界遗产再保护的思考

1世界遗产再保护的思考近期,叙利亚反对派与军的冲突持续,有网上片段显示军在多个地方投下国际禁用的集束弹。另一方面官方电视台则报导指反对派破坏了阿勒波市中心的古寺。叙利亚官方电视台播出画面,显示阿勒颇市中心最大和最古老的伍麦叶清真寺受到严重损毁。报导指责反对派占领古寺期间,对古寺多方破坏,还烧毁了一些古兰经,并盗走了据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三根头发。这座建于12世纪的古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世界遗产的再保护问题更引人深思。1972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
推荐度:
导读1世界遗产再保护的思考近期,叙利亚反对派与军的冲突持续,有网上片段显示军在多个地方投下国际禁用的集束弹。另一方面官方电视台则报导指反对派破坏了阿勒波市中心的古寺。叙利亚官方电视台播出画面,显示阿勒颇市中心最大和最古老的伍麦叶清真寺受到严重损毁。报导指责反对派占领古寺期间,对古寺多方破坏,还烧毁了一些古兰经,并盗走了据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三根头发。这座建于12世纪的古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世界遗产的再保护问题更引人深思。1972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
1世界遗产再保护的思考

近期,叙利亚反对派与军的冲突持续,有网上片段显示军在多个地方投下国际禁用的集束弹。另一方面官方电视台则报导指反对派破坏了阿勒波市中心的古寺。叙利亚官方电视台播出画面,显示阿勒颇市中心最大和最古老的伍麦叶清真寺受到严重损毁。报导指责反对派占领古寺期间,对古寺多方破坏,还烧毁了一些古兰经,并盗走了据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三根头发。这座建于12世纪的古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世界遗产的再保护问题更引人深思。   

1972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上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5年,侯仁之等4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提案,1991年,中国跨进了世界遗产的门槛,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随着世界遗产的金苹果频频落入中国,世界遗产在中国也日益深入人心。

世界遗产不仅仅是一种理念的传播与接受,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与提升。在实践上,世界遗产为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确定了一个全世界文明国家共同遵守的标准,使我们从世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使遗产保护有了生动而具体的标准和前所未有的激励与促进。

面对绿草茵茵、环境整洁的大同云岗石窟,谁也难以想象,“申遗”前,这里曾是煤尘飞扬,车声隆隆,佛像个个灰头土脸,一片残破凋敝景象。国内几乎所有世界遗产地和正在积极筹备申报的地方,大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类似云岗石窟这样的一番天翻地覆的整治。借助“申遗”东风,一些过去久拖不决从而被称为老大难的文物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迎刃而解。 

人们从平遥、丽江、西递、宏村“申遗”成功,继而又使旅游发展的事例得到启发,重新审视、发掘本地区那些古老的文化遗存。于是过去鲜为人知的云南建水、四川阆中、湖南洪江这样的古城,浙江西塘、南浔以及湖南黔阳这样的古镇,江西流坑、浙江诸葛、湖南高椅这样的古村落一个个抖落身上的历史尘封,纷纷在世人面前亮相。一些面临被改造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因而得以免于灭顶之灾。 

不少文物保护专家指出,目前一些遗产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重建,不讲科学盲目干”的现象十分突出。 

如何解决旅游与遗产的保护问题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绚烂多姿,祖先和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犹如珍珠玛瑙撒落于华夏大地闪耀着熠熠光芒。5000年的璀璨文明凝聚出了一处又一处堪称世界瑰宝的旅游胜地。十一黄金周,在国人蠢蠢欲动的心态下,我的心却又抽紧起来。尤其是被世遗组织盖上烙印的世界文化遗产们,你们一切都已准备好了吗?

  总是有游客毁坏景点破坏环境的新闻见诸报端。十一这样的重大节庆假日,自然是各大景区财富与厄运来临的时间段。的确,我们中国的游客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是为了游览而游览,所以喜欢人来风,热衷赶人潮,更爱走马观灯似的欣赏各景点。而根本不会用心或者刻意去了解或者熟知景点的人文意义与历史以及内涵。所以对于不懂得景区内涵与意境的游客来说,自然没有更多方面的个人情感与历史继承意识,所以很多方面都有不足之处,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景区财产早已不是新鲜事,更是随处可见的简单不过的事。令人心痛之外,反问一句:景区的破坏难道只有游客一人之责吗?尤其像长假这样的重要节假日,最让人揪心的其实正是一些别世遗组织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难道责任只在游客?

 

  中国人总热衷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了这一目标,往往费尽心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孜孜以求的精神的确可嘉可奖。可一旦通过“世遗”认证之后,景区真的是披上霞光光芒万丈了吗?看了那么多的事例报道,难道,有了“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的身份就真的是幸福的事吗?幸运?厄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是为保护遗产才申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的吗?看到申报成功前后的门票价格,你就不难发现问题的答案。的确,身份高了,地位涨了,价位也就得有相应的提升。就好比超女,成名前成名后的身价自是天壤之别。但申报成功之后,经纪力推广,媒体遥相呼应不遗余力的帮忙宣传,“人类瑰宝”自然就成了人们涉猎的场所。大批汹涌而至的游客前来游玩,却只是游乐玩耍,少有真正前来了解和见识景区存在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游客。而有关方面也不管,反正只要景点通过世遗认证,然后利用“提高维护费用”为名而提高门票收入,直接将世遗的认证牌成了摇钱树的“尚方宝剑”,功利之心一目了然,却真正少做到“保护”的职责和任务。

 

  孔庙被大水冲洗导致珍贵壁画损毁,泰山黄山私建隧道,庐山简直成了有钱人的私家花园,平遥古城不堪负荷而严重塌方,长城还在继续拆迁,黄山的饭店还是宾朋满座,四周的污水横流,烟雾缭绕。因为世界遗产组织的认可,导致了大批游客的压境,也直接催生了索道,饭店,宾馆等等等。而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布达拉宫有可能被收回世遗认证,同样令人担忧的还有苏州园林。刚刚浏览网页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则报道,大致是:苏州4古镇联合浙江2古镇联名申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可关键时刻苏州抛仁弃义给了浙江一个回马,独自扬尘而去。原因是浙江古镇破坏严重,难以达标,而苏州又打算整个“苏州城”申报“世遗”,为了不被拖后腿,故自立门户寻求出路去了。浙江是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境内富有人文意义的景点多不胜数,但因为城市建设,复制国际大都市的容貌而导致了大批古建筑被拆,好在西湖景区意识到这一点,还湖于民,将违规搭建的建筑全部拆迁,努力做好申办世界文化保护遗产的准备。我还真的希望西湖不被世遗认可,否则西湖会否成为另一个苏州园林呢?一旦申办成功,那些策略者们还会想方设法去精心维护和精心保护吗?到时候,恐怕就只有 “钱”一个概念了。

 

  中国的很多策略者们并非为了“保护”而申世遗,而是为了“面子”“金钱”而申办。所以很多时候,国外的景点被认证以后在保护工作方面是越来越好,而在中国,通过了世遗认证反而会遭受灭顶之灾。与其如此,我倒希望中国没有世界文化遗产。

 

 

相信这样的话语人们耳熟能详。国内世界遗产地的各级们,最希望的或许就是利用好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招揽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为所在地带来大把大把的钞票,来者当然多多益善。 

世界遗产的称号,正在成为中国各地用以吸引游客的吸铁石,尤其是财政贫瘠的地区,更是把遗产地视为生金产银的“聚宝盆”。但因此也产生了如何在保护与开发间寻求平衡点的难题。

  事实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诉求已经超越了对遗产地进行有效保护的需要。中国遗产地在保护与开发间摇摆的现实,已经或者将要使中国陷入窘境。

如今,世界遗产正面临着旅游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有的甚至面临存亡的抉择。所谓旅游威胁,简言之就是“人满为患”。旅游热带来的滚滚人流,大有踏平三山五岳之势。特别是“五一”、“十一”、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期间,各处无不爆满,而世界遗产这样顶级的旅游胜地自然是不堪重负。最大容量不过一万多人的故宫一天之内竟涌入十余万众。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内游人如“过江之鲫”。在丽江,自1996年以来,游客增加了4倍,已超过400万,蜂拥而至的游客已严重破坏了丽江地区的文化和生态平衡,甚至作为丽江生命之源的圣洁的玉龙雪山也因游人过多的光顾导致了雪线上移。在敦煌莫高窟,日益增多的游人给壁画、雕塑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 

相比于“人满为患”,对世界遗产更严重的威胁是“楼满为患”,也就是遗产地的“商业化”、“人工化”和“城市化”。在世界遗产地附近、周围,以至景区内,几乎到处都有市声喧嚣的商业街、土特产市场,承德普宁寺竟将僧寮改造成了买卖街。最明显的人工化无过于索道的兴修。近年来,我国山岳风景区兴建索道成风,凡是山岳世界遗产地如泰山、黄山、峨嵋山、青城山等几乎无不建有索道,一条不过瘾,再修第二条、第三条,座座名山铁索缠身,大煞风景!而各种旅店、招待所、行业宾馆、部门饭店更是竞相破土动工或进行升级改扩建,而且有愈益豪华之势,使世界遗产地“城市化”日益严重。 

保护与开发:一个恒久的主题

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开发这对恒久的矛盾日益凸现。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原馆长童登金在他新近出版的《大足石刻保护与研究文集》中撰文说,“要选择一条合理利用与保护遗产的成功之路,确立‘保护第一’的指导思想尤为迫切,一定要防止过度开发。”

  他认为,遗产资源要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就必须严格保护,控制使用。而当前不容回避的首要问题就是遗产资源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为第一目标的文物部门和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旅游部门之间不同的产业定位,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困扰我国各地世界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普遍难题。

  文物保护专家黎方银说,像大足石刻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之间肯定存在矛盾。对于文物而言,保护和抢救是第一位的。但保护就要资金,这里面存在一个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问题。

  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年来,在文物维修和保护上投入资金超过1000多万元,其中国家拨款300多万元,其余资金则由博物馆自筹。

  黎方银说,增加旅游收入一方面可以满足县财政的急需,一方面也能解决维修保护费用的需求。根据测算,大足石刻每天接待5000人才达到基本饱和,而去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仅为40万人,所以还没有达到给石刻带来损害的零界点。

  他说:“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平衡点。”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巨大的经济利益仍然驱使遗产地所在的地方作出一些杀鸡取卵的决策。

  大足县正在扩宽县城至石刻景区主要景点宝顶山石刻的道路,希望将道路扩宽平整,以此满足更多游客前往景区的需要。当地一名的士司机叹息说,道路扩宽后,原有的曲径通幽的地形地貌将被改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大足石刻申报世界遗产时曾向银行申请贷款,当年那届县主管领导曾经口头允诺,每年由县里从石刻景区旅游收入所得的分成中提取部分偿还贷款,博物馆自留部分用于对石刻的保护和研究。但是,申报成功后由于换届,这一允诺随着领导的更替烟消云散。博物馆不得不用自己所得的分成部分偿还贷款,即使这一部分资金,往往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拖欠。

  有专家指出,大足石刻面临的问题是我国不少世界遗产地遭遇的一个缩影。如何吸取教训,避免我国世界遗产地走向困境和没落,应该引起各级和全社会的关注。

大学生在世界遗产中的权利与义务

 中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5000年的灿烂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08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地已达878处。其中,中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每年争世界遗产名额的地区不在少数。

  但是,要保护如此丰富的世界级遗产,“申遗”是唯一的出路吗?现在,中国各个地方千方百计要为地区内有资格的自然、文化遗产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 热蔓延全国各地。各个地方申遗的目的都不纯洁,并不是想利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更好地保护遗产,而是想通过世界遗产的名号达到宣传广告效果,促进地方旅游发展,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许多世界级遗产地借着“世界遗产”扩大了知名度,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光游览。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增加收入,许多景区加大开发力度,在遗产地内建造格格不入的现代建筑物,错位开发,过度开发导致遗产地破坏严重,甚至面临“世界遗产”除名危险。不仅是大量开发带来危险,无节制的游客量更为世界遗产地带来极大的破坏。许多游客缺乏世界遗产保护知识,在观光游览的过程中做出许多不当的行为而造成破坏。

  “现代徐霞客”谢凝高教授曾说过:“申遗”的真正目的是用世界的力量共同保护全人类的遗产,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绝不是为了“拿张名片搞旅游”。而中国现在重申遗不重保护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还剩多少世界级的自然遗产能被破坏,还有多少面世界遗产古城墙会坍塌?

  诚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确实还没有知识技能可以对世界遗产保护做出实质的贡献,无法对自然遗产地的开发提出合理的规划,无法对有坍塌危险的古建筑遗产进行修复,无法很好地继承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那我们能做什么呢?大学汇聚了全国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未来的世界遗产保护靠的就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有的大学毕业生会进入各级教育机构和的管理决策部门,有的可能会参与到各种世界遗产保护的行动中,即使是作为旅游者,也会对世界遗产地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至少要对中国的世界级遗产有所了解,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连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不了解、不热爱,如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在的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播者。无论是世界级遗产,还是国家级或地方级,这些遗产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也是我们从后代子孙那借来的,我们必须妥善保护,将来完完整整地将它们还给后代,让他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些遗存的美。世界遗产地遭受严重破坏,一部分原因是大部分游客缺乏保护意识。我们可以利用学到的保护知识传播给人民群众,告知给每一个游客如何文明出游,也教会他们更好地发觉和欣赏世界遗产的美。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相关部门提出我们的想法和意见,通过我们作为世界遗产的欣赏者和世界遗产的保护者的角度,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

  12月,张家界武林源世界遗产地为了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遗产教育精神,还世界遗产给世界人民,开展了“张家界武陵源世界遗产保护宣传月宣传活动”。系列活动中包括了一个“中国•张家界

  大学生世界遗产保护论坛”,大学生在世界遗产保护活动中也有了发挥的舞台,可见大学生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世界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欣赏它,保护它!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否更应该培养主人翁精神,在世界遗产保护中发挥我们的作用?我想大家心中会有答案。

世界遗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剧变的条件下,如何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

全球变暖、恶劣天气、经济增长带来的侵蚀等等因素,使世界文化遗产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围攻”。然而,“过度旅游”则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最为不力的因素。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飞机票的不断下调,到达遥远的目的地变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并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它们消失之前去看一看。现在,任何文化遗产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视。在这急剧变化的世界,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脆弱的,不管它们是石头的还是冰雪的,是人造的还是大自然的造化。

乞力马扎罗的雪

  如今,每年会有10000名旅游者远道而来,蜂拥在这座海拔56米的山峰脚下。然而由于雪帽越来越小,“乞力马扎罗的雪”将在15年内成为历史。

  在海明威写下《乞力马扎罗的雪》的那个时代,外出旅游可能是当时的人们所能想到的“最后一件事情”。如今,海明威肯定想象不到,每年会有10000名旅游者远道而来,蜂拥在这座海拔56米的山峰脚下。更有数不清的旅行社接线员们在向人们喋喋不休地重复着海明威小说中的那个名句:“它是那样辽阔、伟大、高耸,在太阳底下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洁白。”

  然而,在诗意的“推销”之外,是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旅游业的坐标―――行将融化。存在了千万年的、被人类描写为像“所罗门国王墓地”般的“雪帽”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乞力马扎罗山紧靠赤道之南,它的诱惑力很大一部分来自赤道与雪山的强烈反差。然而,不久前一批科学家聚会美国旧金山时呼出惊人之语:乞力马扎罗的雪正在融化,并可能在15年内完全消失。自去年2月以来,山上有些地方雪的厚度减少了近一米。从历史上看,自然界中雪山及冰山增长或消融的时间单位通常以万年计。现在则不然,仅与1912年相比,乞力马扎罗的“雪帽”就已经缩小了82%。可悲的是,到时,旅行社又有了新的买点―――最后看一眼乞力马扎罗的雪吧!

此消彼长的旅游业

1855年,当探险家、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通(DavidLivingstone)发现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交界处的维多利亚大瀑布的时候,为它“声若雷鸣的雨雾”(当地人称瀑布为“曼吉昂东尼亚”,意思是“声若雷鸣的雨雾”)的惊呆了。此后,整个宽1688米、最大落差108米的瀑布成为旅游者的最爱,他们来到津巴布韦,挤满了通往瀑布的大桥,有的则是骑着大象穿越丛林。后来,当地政局不稳,旅行者变少了。但是对邻国赞比亚却是个好消息,旅游人数此消彼长。在2005年的第一个季度,前往赞比亚的观光客增加了4成。

  旅游业经常制造这样“此消彼长”的奇迹,其中的原因不是政治因素就是自然因素。游客们是不会呆在家里的。“如果有什么因素影响了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他们可能变通一下,换个地方去”,汤姆·霍尔说,他是伦敦一位旅游公司经理。

  2004年圣诞节的一场海啸摧毁了南亚多个旅游地,但毫发未损的菲律宾成了受益者,随之看到了22%的游客增长。而当墨西哥的旅游胜地坎昆的旅情因去年10月份的飓风威尔玛而收到损失的时候,它南部的克索美岛却迎来旅游高峰。

  这样的情形没有一个比新奥尔良更有说服力了。亚拉巴马州的Mobile位于新奥尔良以南225公里处,去年遭受到飓风惨烈袭击的新奥尔良不再是旅游者的天堂,他们把目光转向了Mobile,当年,Mobile的游客增加了两成。

旅游之祸

  经济繁荣带来持续的“人潮”,越来越多的人“在路上”,价格低廉的飞机票更是加速了这个态势。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威胁正是旅游本身。

  看起来似乎是荒谬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威胁正是旅游本身,挑战在于,人类对它们的热爱和敬仰恰恰会把它们逼向死亡。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World MonumentsFund,WMF)伯纳姆表示:“旅游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未来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缺乏预见性的管理我们很容易使得情况失去控制。”

不管旅游目的地是多么的新奇和充满异国情调,一个旅游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到达那里。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飞机票的不断下调,到达遥远的目的地变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去年,全球游客人数突破了8.06亿,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更是聚集在世界最著名的、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无论是秘鲁的马丘比丘古庙、还是英国的史前巨石柱、抑或是威尼斯水城。

原来一些青山绿水,由于过度开发,植被被破坏了,特有的小气候没有了,原有的景观被破坏了。有专家说,江南古镇水系正在受到污染的威胁。以周庄为例,每天接待6000游人已经达到饱和,现在旅游旺季一天竟然要接待2万人。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时没有太多的游客,古城特色分明;十多年后,2008年曾被联合国检查组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云南的旅游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游客大量增长。丽江很快变成一个喧嚣的古镇,这让很多游人感到失望。一些游人说,过去,在别具一格的小街上,雕梁画栋、小桥流水,人们享受着“一夜千年”的忘我感受。但是随着这十几年的旅游开发,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一点点褪去,曲径通幽的感觉已经不再。

  经济繁荣带来持续的“人潮”,越来越多的人“在路上”,价格低廉的飞机票更是加速了这个态势。

  旅游经济的释放带来了比飓风更强大的能量。在墨西哥的旅游圣地坎昆,每年有700万游客慕名而来,在人潮的“冲击”之下,墨西哥加勒比海沿岸旅游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大量涌来的旅游者还带来了谈水供应危机、并危及浅海生态环境。据保护国际(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估计,“过度旅游”威胁着拉美和加勒比海的过半数“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存亡,亚太地区这个比例也达到了20%。柬埔寨的吴哥窟每年迎来100万旅游者,泰姬陵是700万。

其他破坏性因素

  由于一些地区的局势动荡、工业废物的侵蚀,加之反常气候的影响,那些不可复制的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绝迹的危险。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令人担忧的旅游业的象征。现在,任何世界文化遗产的存亡都不能被忽视。飓风使美国的新奥尔良几乎全城被淹没;被视为潜水天堂的印尼的珊瑚三角洲同样危如累卵;由于不断的偷盗行为,埃及路克索神庙厄运难逃;就连英国的史前石柱也被围栏保护了起来。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脆弱的,不管它们是石头的还是冰雪的,是人造的还是大自然的造化。

  的确,人类的“旅行癖”不是惟一要指责的因素,危及到文化遗产的因素还有不少。在开赴目的地之前,旅游者们不仅要考察各国钱币的兑换率、关心天气情况,还不得不浏览海啸预警中心的网址、简氏恐怖袭击报告(据说可以每天向人们提供全球恐怖袭击的最新情况),直至流行病指数预报。

  旅游业本身,作为不少国家的最大的赚取外汇的产业,面临的危险也是多方面的。世界贸易与旅游委员会(WTTC,WorldTradeand TourismCouncil)下月将在华盛顿举行年会,讨论如何应对来自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灾难都是现实的。”WTTC文斯·沃夫冈说到,“我们越来越多的要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了一份全球100个最濒危的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布在55个国家。名列第一的是伊拉克,不仅仅是阿斯卡里亚圣殿(Al Askariyashrine),而是整个国家。恐怖袭击、教派冲突成为罪魁。来自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更是不容小视。联合国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说,由“极端天气”、“洪水”、“飓风”导致的灾难已经比1970年多了3倍,由经济发展导致的灾难性破坏上升了6倍。

全球变暖的阴影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南极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旅游目的地。但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的冰山大规模解体、融化。

  上述危险正在使地球走向毁灭。很多的旅游者正在考虑到南极去度假。从阿根廷乌斯怀亚乘坐豪华邮轮到南极兜一圈,享受一个没有日落、白雪皑皑的假期。这样的旅让人心动。

  “在一叶小舟上,看是巨大的驼背鲸从旁游过,体会人与自然的心灵交互。”这是多么动听的商业策划书!自1957年度美国人首次进行南极商业旅游以来,全世界已有近10万名旅游者登临南极。1991年8月,美、新、澳等全球7个旅游经营团体成立了国际南极旅游协会(IAATO),并获得了经营许可证。现在,花上5万美元,游客就可以被带到白色。当然,同30年后将有可能失去机会来讲,这个花费是不足为奇的。近些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的冰山大规模解体、融化。冷水中的蜉蝣生物迅速消失了,磷虾减少了,企鹅和鲸鱼自然遭殃。

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墨西哥城正面临加速下沉的灾难;混乱的交通将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向天空,使那不勒斯古建筑遭受侵蚀。这些正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增长必然在扮演破坏者的角色,在繁荣的背后是深刻的隐忧。赫尔辛基Malmi国际机场的灯塔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珍品,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它有可能被夷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型住宅区。

  如果说挽救一个建筑听起来让人感到匪夷所思,那么想象挽救一整座城市吧。如果拥有1800万人口的墨西哥城持续抽干低下水,破坏含水层,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将陷入地下。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已经把墨西哥城纳入“濒危城市”之列。由于地处墨西哥政治经济中心,墨西哥城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50年来,墨西哥城的人口增长了4倍多。为了解决越来越严重的供水危机,该城每秒钟要从地下蓄水层抽取1万升水。这无疑加剧了曾经支撑这个城市存在的地下水快步走向枯竭。专家指出,这个巨大的城市正面临加速下沉的灾难,在过去100年中已下沉了9.14米,某些地区的下沉速度则已经达到每年38厘米。

几乎自公元452年建城起,威尼斯便一直以每百年超过一厘米的速度下沉。意大利所处的非洲板块目前正滑落到欧洲板块下面,引起亚得里亚海的海平面上升。此外,意大利重工业不断从威尼斯城下抽取地下水,而货船和油轮经过时留下的潮水痕迹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如今,威尼斯就如同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面临日益上升的海平面束手无策。

再来看看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它的市区建在平坦的那不勒斯湾海滨和通往维苏威火山方向的低矮山坡上。地震学家说,维苏威火山迟早会重新喷发,炽热的岩浆将逼近那不勒斯,该城连同它的100万人口正依偎在火山的阴影里。17世纪,是那不勒斯的辉煌时期,它曾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意大利的俗语“朝至那不勒斯,夕死可矣”,是波旁王朝在它的鼎盛时期的骄傲宣言。如今那不勒斯衰败了,更像一张颓废城市的明信片。混乱的交通将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向天空,中世纪的古建筑遭受侵蚀。现在,持怀疑态度的人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去看看那不勒斯,在它陨落之前。”

蜿蜒于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久闻于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地标式建筑。今天,长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蚀,加之没有节制的旅游开发,目前对长城的保护不容乐观。

 “濒危名录”的副作用

  亚洲的海啸刚刚过去,人们又如潮水般地回来了,有时候灾难可以转变为“机会”,引起旅游业的反弹。

  好的和坏的消息是,旅游者纷至沓来。亚洲的海啸刚刚过去,人们又如潮水般地回来了,有时候灾难可以转变为机会。“人们要赶在变化来临之前去那里探险”自然栖息组织(NaturalHabitat)的马特·卡茹斯这样说,他在运作南极旅行的项目。“我们都意识到世界是不可预知的”,朱里奥·阿尔伯里,美国费城Drexel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说,“但是在灾难过后,旅为总是会反弹的。”

  如何应对冲击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时候,事物到了濒危的时候人们才看到它的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伯纳姆说。他表示,编纂最濒危的文化遗产名录可以争取到各地的支持,但是也会引发越来越猛烈的旅游狂潮,人们争相一睹将要逝去的古迹的风采。不少地方采取了各种办法,如游览时间等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机构开始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也在同地区合作,开始了部分重建工作。

  “濒危名录”没有把旅游者吓回去,他们可能会缓行,但是人数不会减少。尽管一系列的人为和自然的灾难接踵而至,但是去年离开家外出旅行的人数达到了历史新高,而且无疑还会持续增长。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过度旅游是最大的破坏因素,如何做到旅游和保护的平衡是几代人要思考的问题。否则,未来的人们只能从书本中一睹文化遗产的风采了。

文档

1世界遗产再保护的思考

1世界遗产再保护的思考近期,叙利亚反对派与军的冲突持续,有网上片段显示军在多个地方投下国际禁用的集束弹。另一方面官方电视台则报导指反对派破坏了阿勒波市中心的古寺。叙利亚官方电视台播出画面,显示阿勒颇市中心最大和最古老的伍麦叶清真寺受到严重损毁。报导指责反对派占领古寺期间,对古寺多方破坏,还烧毁了一些古兰经,并盗走了据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三根头发。这座建于12世纪的古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世界遗产的再保护问题更引人深思。1972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