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红① 宋颖惠② 顾 凡②
【摘要】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提倡两者的结合。方法 查阅文献,对消极心理学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能性。结论 积极心理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新视角,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综述;心理健康教育
Positi ve Psychology——A New Perspecti ve Of College Studen t’sM en t a l Hea lth Educa ti on.Chen H ong,S ong Y ing hui,Gu F an. Center of M ental H ealth,X i’an U niversity of A rchitecture and T echnolog y,S hanx i710055,P.R.China
【Abstract】 Objecti ve D iscus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m binati on of positive p sychol ogy and m ental health educati on.M ethods O 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 w th is article analyzed the m istakes of college student’s m ental health educati on and the advances of positive p sychol ogy.Results T here w ere e mp irical necessity and theoretical p robability for the com binati on of positive p sychol ogy and m ental health educati on.Conclusi on Positive p sychol ogy is a ne w pers pective of college m ental health educati on and p rom is2 ing.
【Key words】 Positive P sychol ogy;N egative P sychol ogy;R evie w;M ental H ealth Educati on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然而,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 sychol 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似的倡导,具体内容包括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度、快乐等;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品质,如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群体或组织水平上的积极的社会制度,如利他行为,礼貌等[1]。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2]。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新的心理学科,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以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这一点上,与以往关注问题为中心,以修复会消除人类心理问题而达到健康为己任的消极心理学是相对立的,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3]。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有现实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2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
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缘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 an说过:“现在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我们以前曾经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症和酒精成瘾等,我们也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过程以及引起它们的内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它们的心理学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但这种进步也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不知道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的生活。”2.1 现实的必要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受到消
始起效,2周后显效率81.8%,有效率90.9%。该药物的临床特点是起效快,尤其是对幻觉、妄想、兴奋等精神病性症状改善较快,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较好,缩短了治疗过程,可考虑作为治疗多种急性精神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
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4[2]李朝,诸索宇,凌政,等.悉敏(奥氮平)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症
急性期的临床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5,17(5):2752277
[3]刘微波,李惠春,郑磊磊,等.奥氮平与氯氮平对精神症急性期
的治疗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4,16(5):2822284
[4]赵峥,严芳,冯砚国,等.奥氮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症对照研
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41242
(收稿时间:2007206222)
① 中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710055 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极心理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学生心理问题为焦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一系列的误区。
2.1.1 从教育目标上看 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平衡。实践中更多的高校注重心理问题的防治,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2.1.2 从教育内容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近70%~80%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也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
2.1.3 从教育机构的作用来看 高校心理教育机构更多的时候被视为“救火队”。恶性事件例如自杀一定与心理教育机构相联系,但是大多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却很少与心理教育机构有关,导致心理教育机构的功能出现偏移,工作内容缩小,方式单一。
2.1.4 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 消极的价值取向以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中心,重点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缺少从根本的角度考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1.5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而大幅度减少,反而恶性事件频发,心理障碍的比率逐年上升。
以纠正或消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困境,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些误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忽视对广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就从实际上削弱了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视角却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2 理论上的可能性——积极心理学进展和成果
2.2.1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平衡了教育目标,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发挥和生活幸福,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品质作为根本目标,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积极的人。
2.2.2 积极心理学对每个人积极力量研究的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要集中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在3个层面上有关积极力量的研究即积极情感、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的研究。这些内容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2.2.3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地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目标有较大的影响 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一致,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改变,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和观点、问题。教育的干预目标也因此成为宽容理性的面对问题和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加确信自己而不断的进步。
积极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困境带来了希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各要素和目标的整合提供了途径。
3 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实现
积极心理学由于其工作目标与人性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它能使人与社会和睦相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会因为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和培养而使校园更加和谐。那么,积极心理学该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与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结合,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之中,但是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并没有实现其良好的育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和干预目标的积极改变为手段,修改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价值取向,达到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
3.2 与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合,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培养积极情感和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内容,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性内容为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认为尽管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后天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特别强调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4]。从这一点出发,建议在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三级教育模式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6大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福乐体验、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多地结合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进行宣传,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促进更多地人参加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通过社会、家庭、校园、院系、班级、宿舍的氛围和组织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心理辅导和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强积极心理学观点的引导,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将咨询中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相结合共同作用[6],或以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或者朋辈积极教育为主要手段,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使其在快乐和成功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在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而非完全否定的基础之上,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主要从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3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现实的乐观态度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它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同时也是为其寻找一种为自己心灵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进展
李 萍① 孙宏伟② 庄 娜①
【摘要】 目的 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问题、药物治疗情况作一综述,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提高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和文献进行整理和回顾。结果 发现迄今国内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还很少,国外则有较多和较深入的研究。结论 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边缘性人格障碍;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治疗
A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Borderl i n e Persona l ity D isorder.L i P ing,S un H ongw ei,Z huang N a.D ep art m ent of P sy cholog y, W eif ang M ed ical U niversty,W eif ang261000,P.R.China
【Abstract】 Objecti ve To investigate the study of Borderline Pers onality D is order(BPD),w h ich m ainly covered s om e as pects such as ep ide m ic,clincal symp tom,diagnosis and m edicine therapy,then to i m p rove the recogniti on of clinical workers.M ethods To revie w s om e studies and literatures of BPD during the recent years.Results T here w ere fe w dom estic researches in the BPD,but more and deeper studies abroad.Conclusi on T he study of BPD m ust be paid great attenti on to.
【Key words】 BPD;C lincal symp tom;D iagnosis;M edicine therapy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 onality D is order,BPD)是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征为高度冲动性,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和不稳定,身份识别障碍,自伤行为,持久空虚感和厌倦感,容易引起一过性精神病发作[123]。在国外它是除性人格障碍之外研究得最多的一种人格障碍,而在我国还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加之在CC M D-3中没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类型,以致我国的许多医务工作者包括精神科医生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临床上常误诊为精神症、情感障碍、神经症[426]等疾病。本文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问题、药物治疗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高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
1 BPD的流行病学
对BPD尚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S w artz等[7]报道BPD成年人发病率是2%,大多数是女性。Torgers on等[8]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BPD大约占普通人群的1%~2%,是临床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多数资料指出,BPD 在精神疾病中发病率是较高的,且女性多见,已有研究[9]表明,BPD约占精神科门诊病人的10%,住院病人的20%,人格障碍的30%~60%,BPD患者中女性占多数(约75%)。有学者报道青少年中,BPD在9~19岁的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1%,在11~21岁的人群中为7.8%,也是女孩多于男孩。女
性患者的发病率高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存在内分泌因素影响。Stone[10]曾报道有4%的妇女体验到过较严重的经前期综合征,其表现接近边缘状态(抑郁、易激惹、自杀等)。
2 BPD的临床描述
在D S M一 中,边缘性人格障碍有4个方面的特征,即“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向和明显的冲动性”。BPD的突出表现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和行为的冲动性,以及持久的空虚、孤独感及一些短暂的精神性症状,这种所有的“不稳定表现”的“稳定不变”的模式即是BPD的基本特点,本文就文献中检索的描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特点归纳为以下6条。
2.1 难以控制的情绪 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是BPD 患者一个显著特点,情绪的不稳定表现在一方面体验到一种空虚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别一方面又体验到一种与上述情况相对立的兴奋感和全能感,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或在较强的情感压力下,患者极易出现情绪不稳,易激惹、紧张、焦虑、惊恐、绝望和愤怒。BPD患者常常处于一种慢性持久的空虚感和厌倦感中,感到忧心忡忡、悲观厌世,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一切感到厌倦,常产生无助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生活缺乏实际的目标,为了解除内心的空虚,患者不断地找事干,做事有始无终,一事无成。外在的反常活跃恰好反映了内
中积极种子浇水施肥的方法和途径。
4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社版,2004,33(4):1062111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
潮.心理科学,2005,28(2):4022405
[4]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大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5,44(4):1202126[5]Siang2Yang Tan,A pp lied positive p sychol ogy:putting positive p sy2
chol ogy into p ractice.Journal of p sychol ogy and Christianity,2006, 25(1):68273
[6]L eslie Kar woski,M A,Genevieve M.Garratt,M A,Stephen S.I2
lardi,PhD.O n the Integrati on of Cognitive2Behavi oral Therapy for
D ep ressi on and Positive P sychol ogy.Journal of Cognitive P sy2
chotherapy:A n Internati onal Q uarterly,2006,20(2):1592170
(收稿时间:2007206219)
①中国.潍坊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校研究生 261000 ②潍坊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通讯作者 E2m ail:sunhw127@s 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