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
课例名称:《安塞腰鼓》
课型:新授课
年级:七年级下册
教材板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读准字音,分辨字形,知道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铿锵有力、大气磅礴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学生分析:本文作为一篇诗化散文,应指导学生“朗读法”学习课文,教师范读,学生个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反复地读,读出层次,读出高潮,读出激情,让奇伟磅礴的力量在读中迸发。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的精美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壮阔、豪放的气概和精神。文章用语激动昂扬、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运用大量铿锵的短句,疾猛的节奏,来营造激越昂奋的气氛,表达对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的表有独钟;还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品析语言,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 其作用。感受课文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 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想象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播放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 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象落伍了,但黄土高原上一种舞蹈却敲击着生命的节拍 响彻世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西北刚劲奔放的雄魂舞姿,感受它的魅力,领略它的风采和振奋人心的力量吧。
(播放影音文件安塞腰鼓的片段,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略
师:安塞腰鼓是陕北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主要通过夸张、有力的肢体动作,再配之以整齐而有变化的鼓声,塑造出粗犷、强悍、奔放、洒脱的艺术形象。安塞腰鼓属于沉实、厚重的黄土高原。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二、学生相互检查预习情况,提示应注意的词的音形义
字的读音
(投影)应注意的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听朗读看画面)
投影问题:
1、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看安塞腰鼓的感受?
2、“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请分别找出来。这几句话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3、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情景、新的感觉、新的内涵,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每一次出现的新的情景,作者都侧重描写了什么?
四、自由朗读,品味感情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文章的结构提纲补充完整。
五、把握文章的结构
鼓响前(1——4)
鼓响时(5——27)5——13宏伟的场面
14——17雄壮的声音
18——22击鼓的后生
23——27绮丽的舞姿
鼓响后(28---30)
六、细读课文,理解内涵
1、理解5~13节的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⑴ 品读课文,重点体会排比的表达效果。提问:
在描写宏伟场面,叙写自己的感受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一一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式,体会腰鼓舞恢弘的气势,疾猛的节奏。
课件演示:
① 排比句式:
A、从形式上看,有句内的排比,如:
(讲的同时投影下面内容)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c、黄土高原,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e、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f、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此外还有句与句的排比: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从用法上看:有的用以增强气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弘气势,如:(投影以下内容)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 比喻句式:(同步投影下面内容)
(a、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形象地刻画了一群生机勃勃、强健有力的后生。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
形象地刻画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动人场面,急促、流畅的鼓点,强健、洒脱的舞姿,已和谐完美地融洽在了一起。
⑵ 抓住关键句子,联系上文,体会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提问: 5~13节,这一层中,哪一句话揭示了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联系上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⑶ 引导联想,加深理解。提问: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令你想到这种不可阻挡的生命力量?
⑷ 小结学习这一层的方法。(投影)
学习方法:
① 找出排比句,体会恢弘的气势,快速的节奏优美的旋律。
② 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深刻内涵。
七.探究课文主旨,多角度体会。
八.讨论交流
1.文章开始 表演前从安静写起第三部分写寂静结尾,分别有什么作用?
2、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14~27节,然后提出难点,师生共同质疑。在质疑过程中,注意检查学生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⑴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力量!
⑵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3、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提问:
开头是静悄悄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结尾却静成了“另一个星球”,对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你有什么看法?
九、朗读全文,归纳总结
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品的情感。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可体会到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那种激荡的生命力和磅礴的力量。还可从中学会怎样去欣赏舞蹈艺术。
提问:本文鉴赏、描写舞蹈的角度和方法有哪些?
(投影)
鉴赏、描写舞蹈的角度:舞姿、声响、感受。方法: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十、课后作业
(投影)
课后作业:背诵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并积累。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场面热烈
鼓响前——打鼓时 鼓声巨大 (排比、比喻) ——鼓停后
鼓手有力
舞姿变幻
排比
比喻
教学反思:
一、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准确到位解读文本,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反复诵读,读通文本。
文本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阅读教学也同样应当从语言切入,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是自古以来学习汉语的捷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渴望按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去读,反复诵读,品味词句,准确把握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通过诵读可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品出个中情味和趣味。
(二)、品味语言,读透文本。
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爆发、心灵升华的产物,是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品味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体会文本的魅力,其着眼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段话对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很有启发:
首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要在学生觉得“深奥”的地方多下功夫,主要由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妙处”。老师当然也可以引导,可以要求学生从重点词语的推敲、精彩语句的揣摩、写作技巧的欣赏等不同角度去品味,也可以把学生没留意的地方指出来,但不应向学生作硬性规定,最好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方式进行。
课例点评:
一、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这节课是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图片和课文录音,先烘托一下课堂的气氛,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读,相互之间打分、评价,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这一活动中提高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三、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堂课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和评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感受新理念带给他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