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号
- | 广 东 商 学 院 答 题 纸(格式二) 课程 经济学概论 20 11 -20 12 学年第 2 学期 成绩 评阅人 评语: |
(题目)浅析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正文)在过去的30几年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其成就举世瞩目,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我想,谁也不可以否定我们中国在经济方面的成就吧,每当讲到这些,大家都会联想到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就是——中国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但是,事实证明,如果继续按照以前的方式来领导中国经济的复兴之路的话,中国经济将难以再有所作为。细心的经济观察师可能会发现,目前中国的经济表面上依然是很繁华,但实际上,却已经是千仓百孔了,根据一组数据,201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4.1%,农村上涨4.1%;食品价格上涨9.1%,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由此可看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产生了矛盾,经济增长却不能促进人民生活的提高,这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另外,1.我国外汇储备特别是美元储备实在太多,导致风险加大。 | |||
2.中小企业抗压能力很弱,随时面临倒闭危险。3.民间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度大。4.垄断企业不断壮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急需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解决它,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下中国经济的部分问题,并找出解药良方。 经济学家索罗上世纪80年代曾说过一句立马风行起来的话:“到处都能看到计算机时代,就是在生产率的统计中找不到!”这便是著名的“索罗悖论”,又称“生产率悖论”。这个悖论的含义是,理论上而言计算机的普及肯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无论在劳动生产率还是在全要素生产率统计中都找不到计算机应用对于生产率增进贡献的影子。套用这个名言的意境来看近些年的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效应,也可以提出一个“悖论”说法:“到处都能听到转型升级的汇报材料甚至个案,就是看不到多少实质进展”。我们知道,自上一个五年计划开局就有了转型升级的提法,到“前危机期”那一轮宏观开始加码,“十二五”计划则列为重中之重的议题。理论上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在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宰地位的经济体,各级都这样持续强调产业转型升级,该有些明显进展了,然而现实就是不买账,企业与产业层面的进展就是不买账。这一点相信略微了解点实情者都会认同的。一位自称掌握了3千多家“浙企”数据的内部“智库人”,两年前还对区域转型升级充满信心,近期再谈起来,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按他的说法,这些当初看好的企业,而今多半都“‘趴在那里’,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发力了!” 企业经营者不知该往哪儿发力,投资者不知往哪儿投,诸此都预示着经济与产业在进入一个麻烦丛生的区间。然而企业层面的这种迷失还算不上多大风险,大的风险则在于决策层,在于面对企业与产业层面的乱局,许多地方的“行为表象”的南辕北辙,不是在为转变增长方式与产业转型升级创造硬的约束条件,而是在沿着以往形成的粗放惯性,继续铺摊子。由此在酿制一个个风险,其中两个风险首当其冲,且彼此密切有一种循环累积效应: 一个是投资再膨胀。这明显地与转变增长方式最紧迫的一条内涵——消费拉动的初衷相悖,然而这个风险已是箭在弦上。因为这既是以往形成的一种惯性,也与新一轮地方换届联系在一起。2012年是换届年,新领导上任最看重的是经济增速,因为这块最容易出“政绩”。转变增长方式与产业转型升级是个慢活,短期内不仅难以见到多少成效,还可能会开罪一些老旧产业的“守护”部门与既得利益团伙。相比之下,短期内最容易见效的是抓增长,这方面多年形成的惯例或经验,无非是多搞项目,尤其是大项目。项目全赖投资,尤其是对增加GDP颇有效的重化工业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实际上许多最积极的就是抓投资,落实建设地块,为此做得最起劲的就是走调的“山海经”,不是保护环境造福大众,而是挖山填海为项目开辟新地盘。这个风险显然还为高层近期一个提法的“基层走调”加了码。高层为接下去一段时间经济定的基调是“转方式-稳增长”,原意是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增长,但到了许多地方那里,却变成了单纯的保增长。抓增长力度远超抓转型,“一手硬一手软”。且以各种理由将转型虚置的责任推给别的行为主体,最多的是那个说起来容易找对起号来超级难的“利益集团”。 另一个是物价反弹或将演变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一轮物价原本主要靠了行政干预打压下去的,经济系统实际上积累了太多的通胀因素有待释放,最大的通胀“基础因素”并非常人看到的工资与农产品涨价等因素,而是产业系统的低效率。这源自上一轮刺激与紧缩的系列“非对称”运作。金融危机“吓出”的刺激,将大部分资源导向了低效率的公营及依赖型企业与行业,加剧了市场垄断,而那些市场依赖型产业与企业分得的资源相对较少,由此推动了这两类企业与行业的“非对称”扩张。而接下来的紧缩,又取一种“非对称”的方式:陷民企与民资于融资难与投资难的“双困局”境地,意味着紧缩的主要承受着是那些市场竞争型的企业和行业,而对前一轮“非对称”扩张中的粗放部门即公营部门及依赖型企业和行业影响不大。这样实际上导致了某种“效率置换”:以及公营部分的低效率代替了市场竞争性企业与行业的高效率。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在货币供应量及别的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指望物价下来,一个前提是经济系统单位产品的成本下来,而后者则有待于生产效率的提升。没有效率的扩张注定要导致单位产出的成本上升,最终要靠物价普遍上涨来实现平衡的。这是常识。 进一步地看,国内通胀风险还可能借助“输入式通货膨胀”加码,近期国际油价与农产品价格大涨有可能引发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物价“非对称”上涨。 或许有人要说,如果通胀反弹,依然可借助压住!然而我要说,这一次这一招可能要失灵了。失灵的原因暂时不讲,不讲的原因也暂时不讲。我要说的是,这一次通胀一旦回潮,的行政干预将可能导致经济与资源配置的系统性紊乱! 我们都希望中国经济能健康并且持续发展,从2008年底至今,积极财政已实施三年多时间。从财政支出总量带来的经济刺激来看,2012年财政赤字规模可能维持在8000亿元-9000亿元,和2011年相差不大,大规模的财政放松和刺激目前看不必要。但2012年财政仍有相当多亮点可以期待,这些将更多来自于结构层面,如更加注重“惠民生”,控制投资规模并推进结构性减税等。产业同样将保持“稳健”。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在2012年仍有必要保持稳定。目前我国的房价稳定局面是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联合施压下取得的,来之不易。在中长期制度体系并未完善巩固的情况下,贸然放松必然带来房价反弹,效果将大打折扣。可以说,当前我国物价回落的态势已经相当明显,如果经济降幅企稳的局面可以延续,宏观经济的发展局面将进一步好转。在此基础上,强调的“稳健薄发”,并不意味着存在从紧压力,反而可以为更长时间的经济平稳增长保驾护航。 最后,我认为现实不容我们有任何松懈。这一次,我们不能再错失让货币环境正常化、消融资产泡沫和遏制通胀的良机。前些年暴增的信贷,不仅为金融改革加大了难度,也为金融稳定涂上了一层阴影,更为重要的是低效的资金配置,让经济转型始终处于口号阶段。最迫切的应该是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实现既有的流动性在市场上的合理配置。中国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只有经济部门之间彼此均衡、分配合理,这样的增长才是可持续的。可是过去十年,过多的资源掌握在了国有资本手中,民间资本夹缝中寻求生存。 只有中国经济渐渐摆脱对投资的依赖,国际贸易账户也走向均衡水平,多年的流动性泛滥格局回归正常化,经济转型才有可能实现。很难想象,在信贷暴涨、房地产虚火、基建项目铺天盖地的情况下,人们会有心思去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为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希望这一轮的经济主动减速能够坚持到底。今年,是中国最艰难的一年,我们的民生问题,政党问题,国家领土问题,经济问题尤其突出,但我认为,最首要的是先要解决经济问题,因为,只有当经济问题解决了,才能为其他问题的解决提供物质条件,能量基础,所以,我们应当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一起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