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徐 震
指导教师 陈 叶
摘要: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人类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设计过分理性化和非人性化的反思,使现代设计中人性化思想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与重视。人类在生活当中接触的大部分元素都和设计相关,因此,利用有关人性化思想研究成果对作出成功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例举国内外设计史上多个典型案例,分别从现代设计中人性化思想的基本概念、出现原因、基本特征与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与剖析,并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与未来进行了一番展望与规划。
关键词:现代设计;人性化;人机工程学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humanization thought of modern design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XU Zhen
Tutor CHEN Ye
Abstract: Mankind social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tinuously develop the progress and mankind the physiology need and mental states are demanding to raise continuously, and people to the design excessively the reasonableness turn and not humanized of contradictorily, cause humanized in the modern design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ought is more and more high, also more and more be subjected to the designer and large people mass attention and value, this text will humanize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thought and appear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es that the reason, basic characteristic and concrete performance etc. carries on the much more all-directions angle from the modern design, and to development of modern design and will carry on outlook and program in the future.The example in text raised several typical models example idea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esign history to is explaining the humanization the thought is in modern design of importance, as well not lose the culture to exaggerate.
Key words: Modern design; Humanization; Ergonomics
近年来,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人们对设计与人共生关系的兴趣也日益增长。许多不同的学科都研究过人类的需要,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设计行业正在吸收利用这些越来越多的成果,并且已经成为研究现代设计与人性化思想相关性的跨学科研究的一部分。设计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行业,人类在生活当中接触的大部分元素都和设计相关,因此,利用有关人性化思想研究成果对作出成功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人性化思想在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人性化设计”,它是指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它综合了设计的安全性与社会性,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作品内环境的扩展和深化。“人性化设计”作为当今设计界与消费者孜孜追求的目标,带有明显的后工业时代特色,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例如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联系的物, 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首要的条件来考虑。随着设计物的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复杂,提高操作的效率和使用的宜人性的要求成为设计的任务之一。
一、 现代设计中人性化思想出现的原因
人类最初的设计,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所谓人性,是指人的秉性或本质特性,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共性,尽管这种共性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映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人性的共性一般有: 求真、向善、爱美;追求新奇刺激,但又恋旧;有惰性;有情感需求;有自我约束与环境适应力;欲望无止境;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人对情感的追求不是凭空的,是要借助于物质手段来表达或实现的,所以说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设计人性化趋向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社会的、个体的原因,也有设计本身的原因。归结来看,以下三个方面可能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就社会绝大多数的生活水准来说,是随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而渐次提升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是简单而实用,除此以外别无奢求。而当社会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就会对设计物产生更高的要求——包含了除实用之外的更多心理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欧洲18世纪工业之初,当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将大量机械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源源不断推向市场时,大多数人是欢呼雀跃的,尽管那些产品都粗制滥造、丑陋不堪,因为在当时的低水平生产力条件下,有是“聊胜于无”的。二战后的40—50年代是世界经济的恢复期,经济落后,物质匮乏,设计便遵循简洁、实用、耐用的原则,更少花哨和虚饰。经过60—70年代的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许多国家进入了丰裕社会时期,于是久压在人们心中的那份心理的、精神的欲求便“蠢蠢欲动”,再也按撩不住了。人们对设计物的要求变得更挑剔和苛刻,不仅是满足人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人心理的需要。设计不仅要实用,而且要适用。不仅要适用,而且要在设计中赋予更多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义。因而80—90年代设计的人性化趋向的出现和渐成气候便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理。
(二)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需要不断产生和满足不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影响和制约设计的内容和方式。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提示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所说的“衣必常暖,而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10]即多少阐述了人类需要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虽然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不一定全通过设计物品来实现,但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载体——设计物,它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无庸置疑的。因而设计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绝不是设计师的“心血来潮”,而是人类需要的自身特点对设计的内在要求。在社会经济水平到达一定程度时,人们对设计师产品的挑剔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对设计理性化的反思
由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和倡导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在20世纪40—50年代逐渐成熟,并成为席卷全球、一统天下的国际主义风格,在70年代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在他的知名作品《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中愤怒地说:“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的减少主义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会三分之二的天际线。”[12]说的虽是建筑设计,但相同的情形同样发生在整个设计领域。现代主义设计以其高度统一、理性化的特征和冷漠的面孔征服了全世界,在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受到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新一代消费者的批评、指责和发难。一方面是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消费口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一方面是过于刻板、冷峻、理性的千篇一律的设计面孔,其结果必然是选择变化、突破——由理性化走向感性化,由非人性化走向人性化的物极必反,矫枉过正,所以说80—90年代的这种对理性化的反驳也是情理中事。
二、 现代设计中人性化思想的表现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设计物不仅要满足人的功能需求更要为人们提供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设计越来越重视对设计物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设计物中的人性化的含量。而现代设计的人性化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设计师设计思维的人性化
八十至九十年代的设计师找到了一条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通过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反馈消费者信息,来达到设计物与使用对象的协调,从而设计出令消费者更满意的产品。强调设计师与消费者双方的沟通、联系和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式地设计潮流,反对把设计与消费者看成对立的两端。这实质上反映了设计人性化的深层次的一面,设计师的设计思维逐步转向人性化层次。
在这方面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八十至九十年代设计推出的“金牛”系列及其成功的市场效益为工业设计界树立了典范。 八十年代福特汽车公司由于连续投资失误,造成企业极大困难,公司设计部门在获取大量的消费反馈信息后全力开发新车,在1986年推出了符合美国人审美观和消费心理优异的中型“金牛”系列(Ford Taurus),市场销售立即好转。1993年“金牛”超过原来在美国市场上雄居第一的日本本田“雅阁”(Honda,Accord)中型车,年销售量超过了30万辆[10],成为美国销售量第一的车型。 “金牛”的成功,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一个好的设计能够挽救福特这样一个巨大的企业,设计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识。而设计师们在调查报告中写道:满足客户们提出的一切要求常常成为设计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多少提示了“金牛”设计成功的一些奥秘。这一奥秘的真话在于设计师已在逐步转换自己的设计思维,消费者已成为设计师的“上帝”。“为人而设计”不再只是泛泛而谈的口号,而是深深扎根于设计师心中。
(二)追求更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形式
设计师还在如何使产品更具个性化及人机工程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产品能像穿戴的衣服和珠宝那样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使设计物与使用者融为一体。90年代由美国设计师麦克·柏瑞、绍恩·翰纳和杰·威尔逊设计的I/O个人数字助理系列,采用电子屏触技术和语音通讯技术,可用耳机接听或直接贴于脸部,侧面曲线的设计不但使外观更活泼而且非常适合人的脸部曲线,从而使人与产品产生和谐共处的舒适感。加之其中又有专为盲人设计的款式,颜色亦可根据不同消费群体进行搭配,并可进行电话号码记录。其设计令使用者倍感温馨而回味无穷。
(三)注重与人的情感交互
有些设计师已将设计触角伸向人的心灵深处,通过富有隐喻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在设计中赋予更多的意义,让使用者心领神会而倍感亲切。1987年美国年轻的设计师莉沙·克罗恩(Lisakmhn)设计的被称为“电话簿”的电话机获取了当年芬兰造型艺术大奖赛的头等奖。该电话机据弃了常见的电话机毫无特色的造型,而是借寓于日常生活,使之更简便实用,令人感到亲切。它看上去象一本打开的书,隐喻着它象书一样会成为人们“友好的使用者”,其造型强有力的表现出文化中的信息交流连续性——从昨日的印刷手段到今天的电子形式。同时它能像一本书那样使用,翻开书页,使用各种电子功能,这是它的独持精巧之处。科技的发展使许多电器具有更多更微妙的功能和更复杂的操作程序,如何使产品更易于操作和被消费者认同是80年代以来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克罗恩的设计给出了一种答案,通过一个熟悉的物品创造一种可视的比喻,把一个新的复杂机器设计得像人类久违的伙伴那样平易亲切,又符合超薄型设计的要求。克罗恩的获奖得益于她对人性的特别关注和对“产品语意学“的成功运用。
(四)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设计师的产品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而且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轻松、幽默、愉悦的心理需求,当然生产商的经济效益也是可想而知的。1990年荷兰飞利浦公司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发现者”头盔式电视,巧妙地把产品设计成“头盔”式样,外面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半球型罩,有效防止了灰尘污染,保护了电视屏幕。而电视屏幕是一块稍带弧形的平面,颜色以高雅的深灰色为主,上面点缀一条醒目的红色块,流畅的现代造型中带有几份神秘感,加之以“发现者”命名,极大地迎合了儿童的好奇心,也令那些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喜不自禁。
(五)对残疾人用品设计倾注热情
设计师对人性的关注已扩展到为残疾人设计的领域,成为现代设计领域最具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的一面。由设计师文森特·哈雷设计的“残疾人用电脑操作器”,方便了手不方便的残疾人,其灵巧的造型、安详的色彩和适合口型变化的形式,为他们打通了一条能和正常人一样享受新时代文明成果的途径,是对人性平等正直思想的高扬。设计师们还为残疾人设计了可利用空气升高的轮椅。这一设计使残疾人在与正常人谈话时,可随意提高轮椅达到与正常人同样的高度,还可像正常人一样使用酒吧台,享受与正常人同样的待遇和权力。这一充分考虑残疾人自卑心理的设计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三、 现代设计中人性化思想的发展与思考
面对现代设计人性化的热闹和喧嚣,过分地陶醉和鼓噪只会让设计界浮于表面、作茧自缚而迷失方向。为此,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作一些系统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梳理,它有利于理清思路,看清本质,避免盲目,使现代设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人性化以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基础
现代设计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科学技术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艺术和人性使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活力,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片面强调一面忽视另一面,将使设计走向极端,与设计初衷背道而驰。现代主义设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责难,就在于它在强调理性主义和功能性的同时,忽略了对人性化、多样化的关注,而走入了高度理性化、冷漠化、单一化和功能化的歧路;而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并未赢得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同并在90年代以后逐渐式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在追求个性化、人性化、多样性和装饰性的同时,又走入了忽略、无视功能和结构的死胡同——很多后现代主义的产品设计压根就无法使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概念设计”。
(二)人性化是“人化”与“物化”的相统一
人类的设计和设计物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而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来表达,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必然承担了一部分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便是人类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完全脱离了人的设计和完全脱离设计的人是同样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人性化绝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类设计本应具备的特质,设计师所做的便是使这种“人化”和“物化”过程更通畅,更和谐,以达到人与设计,设计与人的融合状态。中国古代哲人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
(三)人性化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不变准则
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人性化和人性化设计的出现,完全是设计本质要求使然,决非完全是设计师追逐风格的结果。因为离开了对人心理要求的反映和满足,设计便偏离了正轨。因此设计的人性化已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不变准则。李砚祖先生认为:“什么是好的设计? 处于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等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很难有永恒评判的标准。但有一点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全力关注,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李先生的观点正反映在了设计界对人性化的关注和重视。人类设计只有以人为中心,为了人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为了健全和造就高洁完美人格精神而倾心服务,设计才会永远具有人类生命的活力,“离开了热爱人,尊重人的目标,设计便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正如美国当代设计家德累福斯所说的:“要是产品阻滞了人的活动,设计便告失败;要是产品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适、更有效、更快乐,设计便成功了。”他的这番话很值得现代设计师铭记并深思。
结 语
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设计师及消费者的共同梦想。设计的层次越高,其精神性的因素就越多、越,物质性和精神性、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结合就越完美、越融洽。人类设计是人类情感、文化精神及伦理道德的映照。设计是无“情”的,又是有“情”的。“情”即映射于人类普普通通的设计中;设计是无生命的。又是有生命的,“生命”即蕴含于人类对物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已打上了人类精神意识的烙印,设计也不例外。设计师的工作即是:使人们从物的挤压和奴役中出来,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使人类感情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达到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 对于今天的设计师而言,设计人性化永远是常念常新的课题,也是设计师永恒追求的目标。可以预言,设计人性化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让我引用一位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的话来结束本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
致谢
在本人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导师陈叶老师对我进行了耐心的指导与帮助,使我顺利完成了论文的写作。还有我同宿舍的好友们给我的论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特在此向这些老师、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 人类动机论[J]. 动机与人格,1954,(15).
[2] 张福昌. 工业设计[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3]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4] 李砚祖. 艺术设计概论[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5] 杨先艺. 中外艺术设计探源[M]. 武汉:崇文书局,2002.
[6] 徐晓庚. 现代设计艺术学[M]. 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7] 丁玉兰. 人机工程学.[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8] Donald A.Norman. The Design of Everday Things[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8.
[9] Victor Papanek.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M]. London:Thames & Hudson,1985.
[10] 墨子. 墨子·佚文[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1] 汤姆·沃尔夫. 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M]. 上海: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