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定稿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7:17:24
文档

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定稿

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对该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撰写过程中没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由本文造成的一切知识产权纠纷均由本人负责。特此声明。声明人:年月日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浅析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摘要阐述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从普通观众一直以来对主旋律电影的观念入手,结合近十年的
推荐度:
导读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对该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撰写过程中没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由本文造成的一切知识产权纠纷均由本人负责。特此声明。声明人:年月日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浅析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摘要阐述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从普通观众一直以来对主旋律电影的观念入手,结合近十年的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对该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撰写过程中没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由本文造成的一切知识产权纠纷均由本人负责。特此声明。

声明人:

年  月  日 

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

——浅析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

摘要

阐述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从普通观众一直以来对主旋律电影的观念入手,结合近十年的变化从电影主题表现手法、演员阵容、上映方式、电影形式还有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市场化;

明星阵容;                 主题变化

ABSTRACT

     China described the main theme of the new century decade changes in the film, from the general audience has been the main theme of the film on the concept, combining the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eme from the film technique, cast, release mode, film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is form the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 words: Mainstream Film; market; Star; theme change 

1.前言----------------------------------------------------------------------4

2.主旋律电影类型片分析------------------------------------------------------5

2.1历史题材影片------------------------------------------------------5

2.2谍战影片--------------------------------------------------------------6

2.3人物传记类影片--------------------------------------------------------7

2.4爱情类主旋律影片------------------------------------------------------7

3.主旋律电影新老特点--------------------------------------=-----------------8

3.1主旋律电影的老特点----------------------------------------------------10

3.2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17

4.小结----------------------------------------------------------------------18

致谢----------------------------------------------------------------------19

一、前  言

主旋律这个词首先出现于音乐领域,指多声部音乐中一个声部里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烘托、陪衬、润色、补充的作用。⑴“主旋律电影”就是这一定义在电影领域进行延伸之后得出的名称,属于电影艺术却又明显是受政治指引的,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中国而言,尤其是建国后十七年间的电影无疑都带着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主要作用就是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向典型学习。

2007年6月13日,《南方周末》曾做过(电影)专题栏目《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其中简要介绍了“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的发展史。文中提到,1987年3月,现任《电影》杂志主编的赵葆华从长影厂调到北京,帮助刚上任的电影滕进贤为全国电影会议上设计口号。其中一个口号是“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主旋律”概念。

主旋律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电影局文艺处副陆亮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理解是这样的: “关于主旋律曾经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从1987年到现在有多少定义根本说不清楚,‘三性统一’,从最早的文艺定义开始;‘百花齐放’,这是一种;然后‘双百’;然后是‘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然后是‘三性统一’;然后‘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三贴近’也是一个……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存在。‘弘扬时代精神’,大概就是‘主旋律’的意思,这是社会的责任。但你要说谁给它一个科学的界定,我觉得没有。”

而在2006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副赵实在全国电影创作会上表态,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⑵

从这些一直在变的主旋律电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主旋律电影有两个始终没有变过的特点: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可,二、国家倡导。这就决定了主旋律电影与一般电影的不同。

相信至今还有人记得或经历过单位组织观影的典型情境:每家都带着小板凳看露天电影。那个年代,电影是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只要能公开放映的影片一般都是主旋律电影。所以当《少林寺》、《庐山恋》等电影出现的时候,第一次与合拍武打片、第一个接吻镜头,都掀起了轩然大波,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外来新事物的接受,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文化产品多样性和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固有印象就是电影内容千篇一律,表现形式单一。社会时刻在变化,且不提一部又一部的好莱坞大片,国内的大制作也是一部接一部,即使是吴宇森、冯小刚之类名导的呕心之作,一样会被口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找出一堆的毛病来,这种情况下名导也要结合市场需要拍片,更不用说一向高姿态却逐渐脱离了大众视线的主旋律电影。换言之,主旋律电影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

可喜的是,新世纪初出现的一系列主旋律电影(《云水谣》、《建国大业》、《风声》、《铁人》、《集结号》、《南京!南京!》、《十月围城》),不仅呈现出中国电影的井喷式发展态势,更反映出主旋律电影的新发展。这些电影不仅在在主题、内容、结构上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有了明显的不同,在拍摄方法、演员选择、故事重点也都向商业片借鉴了一些方法,甚至开始运用商业片的营销策略宣传电影。

将新世纪十年里主旋律电影的新发展与建国之后的主旋律电影略做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主旋律电影呈现出的市场化趋势,本文将着重从历史题材影片、谍战影片、人物传记类影片和爱情影片四种类型展开分析。

二、主旋律电影类型片分析

1.历史题材影片

这一类影片自始至终就是中国主旋律影片的重头戏,《中华儿女》、《林海雪原》等都是建国后十七年间极具代表性的影片,《集结号》、《十月围城》则是新世纪里历史题材影片的代表作。

两相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集结号》在影片中力求淡化政治背景,不再将电影主人公对于主义理想的的不懈追求作为影片主线,而是将重点放到了小人物在的坚持,不再着眼于战场故事而开始讲述人物在和平时期仍然以军人纪律要求自己不懈怠自身。

作为一部纯粹的战争片、男人片,《集结号》2.48亿的票房成绩,仅仅以冯小刚导演的票房号召力为理由来解释未免太过单薄,整部电影的完整构架,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部分,但最感动的我的是谷子地的坚持。

电影中谷子地坚持了一辈子的信念,就是为在那场战役中死去的战友找到队伍正名,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谷子地坚持的是责任,他始终认为他的活不是他一人的活,是肩负着所有死去战友的生命的活,整个主题在结尾得到升华。背负着所有等待着集结号响起而不得,一直坚持掩护大撤退却不知道,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舍弃的战士们的命运,电影的悲壮气氛不言而喻。

谷子地的坚持在结尾部分加强,先是烈士陵园授勋,镜头拉升,垂直俯拍墓碑顶部的的红五星与,一般来说,这是主旋律电影的结尾镜头。但《集结号》此后又加了一组夜幕下桥上行军的镜头;谷子地回过身来,侧脸看着自己的连队,然后背对着银幕与队伍走向桥的对岸。这一个尾声是来自电影的想象,但不太一样的是,这一个尾声既来自于谷子地的想象世界也是整个电影后半部分叙事期待的实现,同时他还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态度,即只有正常的死去,而且死者得到了正常的安葬和生者的合理的评价死者的亡灵才能到达可靠的彼岸。⑶谷子地始终坚持的信念终于实现,死去的战友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能够死的其所,名正言顺得到了的承认,可以挺直腰杆明明白白地说一句:“咱们死的值了。”谷子地的灵魂,所有人的灵魂都得到了解脱。

除了在故事设置上有了变化,在拍摄模式上主旋律电影也开始改变。就此而言,《集结号》毫无疑问也是一次国产战争片的新尝试。已有评论者明确指出,该片演员的表演方式、镜头调度等都有美剧的影子。⑷其实2005年的抗日题材影片《太行山上》在拍摄手法上已运用了大量增强视听感染力的手段,更借鉴了《兄弟连》的拍摄手法,用运动镜头表现场面的动荡,用肩扛摄影机增强战火纷飞的真实感,加上航拍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千军万马的战争全景。

除了《集结号》之外,《十月围城》也是历史题材影片中很成功的一部作品。在2009年12月18日晚上的“2010新年电影招待会”上,广电总局特别为各部委领导、外国驻华大使、文化参赞等放映了一场《十月围城》。排片强劲的《十月围城》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及电影局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年度最佳华语片”。⑹

《十月围城》是一部融合了主旋律概念的商业电影,这不仅表现在对国共两党都认可的孙中山的这一历史背景的选择上,还表现在两种对人的基本理解或抵触上:以为一个历史伟人的牺牲的宏大叙事理念和个人动机作为行为出发点。⑸电影中赌徒、乞丐、车夫、小贩、孤女,三教九流各层阶级都有,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七大死士”。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目的都个不相同,但却在同一条道路上先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心中,并没有强烈的思想,或许只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碗米饭、一个铜板,便慷慨地把自己的性命交了出去!

电影中,甄子丹饰演的赌徒武艺高强,最终帮助人士却是因为范冰冰饰演的前妻用女儿向一个父亲提出的要求;黎明饰演的乞丐是出于重新活过的信念成为了死士之一;谢霆锋饰演的车夫因为对于老爷的忠诚,梦想着“过了那一天”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最终死于胡军饰演的闫孝国之手;巴特尔饰演的小贩,则是在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的正义感召下,加入了前途未卜生死不明的危险行动;李宇春饰演的班主之女,怀着不为只为报仇的信念,成为小分队第一人。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是真实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梦想,无疑增加了观众的接受度。

2.谍战影片

这一类型的电影,建国后一直被称为反特片,《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古刹钟声》都是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影片。2009年,一部号称“风声之后再无传奇”的谍战片《风声》,又给了我们新惊喜。

谍战片一向给人的印象是:卧底的党员气质儒雅,没有不精通的东西,智斗各种不同的敌人,最后总是党员经历一些挫折后,峰回路转顺利达成目标,千篇一律。就像007邦德先生总是无所不能,故事总是如出一辙,可是邦德至少还是货真价实的帅哥,特效高科技打斗也是实打实的有看点,但国产邦德们却是一个赛一个的低估观众的眼力和观影水平了。

电影《风声》却与众不同,影片中,老鬼顾小梦出身亲日的资本家家庭,父亲还出钱为敌人买飞机,吴志国是伪长身上还有不少抢眼,还有负责情报传递的瘸子,所有的党人在影片中均是各自为政、互不联系,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不清不白的污点。电影并没有交代这样一批背景迥异、工作地点极端敏感的人是怎么样加入党、经历了怎样的考验走到最后这一步,但对于观影者来说,所有这些人存在各种缺点的身份、背景是可接受可信赖的,愈加成熟的观众接受的是在现实中有可能性的故事,而不是一部没头没尾完全脱离现实的所谓谍战电影,就这样《风声》凭借强烈的代入感变输出价值观为观众主动接受电影中的价值观念,相信不少人在电影最后听着顾小梦临终前得心声时都潸然泪下。

而且,在《风声》中,电影编剧对电影故事做了特殊安排。电影的主人公是在主旋律电影中的坏人“日本军官武田”,所有故事的展开是由他开始的。所有的人被送入裘庄这个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后,新特点又出现,以往主旋律影片中强大而无所不在的党组织出现了缺位,并且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地位。顾小梦和吴志国一个拼了命运用自己的尸体也要把保护党组织的讯息送出去,一个受着极刑仍然用尽所有和不知是否在病房的联络人员互通讯息。现在的我们不会明白,是什么样的感情促使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为什么在那样的情况下依旧坚定不移的选择自己的信仰,即使是这样并不影响我们被这样的选择,被这样的行为感动,这才是拍摄主旋律电影的可行的有效的途径。

《风声》是一部另类英雄演绎的传奇,影片之所以契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首先是他把以往“主旋律影片”所倡导的价值观做了贴近于观众的处理。比如影片中把党为“民族的而斗争”的宏大目标浓缩成了具体的、可感可见的斗争——与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一场生死较量,只有胜利者才能活下来。而只有活下来才能继续斗争,继续那个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目标。

影片中导演着力营造的迥异于常的黑色氛围,一干演员的台词中没有口号式的语言,所有的台词都是生活化的,剧中顾小梦没有更多的向李宁玉解释刘林宗为何以爱情的名义利用她,只是简单的陈述,承认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对李宁玉的伤害,也没有做任何努力争取李宁玉的原谅,顾小梦所作只是接受,接受李宁玉给的耳光,接受李宁玉对自己的可能产生的恨意,最后的时候,她承认自己对李宁玉的亏欠,并没有以所谓的伟大理想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办法把责任单纯推给其中一个人,是顾小梦太过分利用信任自己的李宁玉,是李宁玉太傻相信顾小梦相信刘林宗?电影传达的只是无奈,在那个时间里每个人被时代推着做出选择,都是无奈之下的选择,选择所有坏结果中那个看起来比较不那么坏的一个。这样的设计使得人物真实丰满起来,增加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可信程度,使得观众能够接受整个故事,从而对于当时的者的信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顾小梦缝在旗袍上的对李宁玉的一番表白做了铺垫。这一整个故事才构成了鲜活可信的电影,才能够在观影之后对抗日战争时期志士有所了解,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人物传记类影片

建国初期,因为指向原因,出现了很多的人物传记类主旋律影片,《刘胡兰》、《赵一曼》、《董存瑞》、《江姐》都是典型的树立典型人物的影片,在当时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进入新世纪,则以《张思德》、《铁人》为代表,《张思德》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主角,《铁人》一片叫好声,所有人物传记片中的主角无疑是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神化形象,从焦裕禄、孔繁森到张思德、铁人影片主人公始终具有大公无私为国为公的美好品德,但英雄已经走下神坛开始平民化。

以《铁人》为例,铁人的好,不在于是否重燃了当年“宁可少活20年,拼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激情,而是在于它跳出了一贯的假大空,用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王进喜那一辈人的真实情感。⑼

电影中两条线索交替进行,一个是新时代里的石油工人刘思成奋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一个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王进喜奋斗在寒冷的东北。刘思成因为背负着父亲的理想,踏实肯干却得不到周围的人的理解,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电影中铁人王进喜的部分。

王进喜的部分导演选择了黑白纪录片式的效果,铁人一出场,观众就被铁人的一口烂牙,一口方言给惊到了,这还是我们印象里的英雄吗?一火车皮的石油工人从玉门到了萨尔图,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钻井用的装备、粮食、御寒的衣物没有一起送到,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气温里,没有棉衣,没有暖和的房间,没有食物,钻井一开始就面临难题,铁人们是这样解决的:没有房间,工人就和牲口住在一起;没有棉衣,就身体壮睡在墙边,所有人都背靠着互相取暖;没有食物,就用一两把挂面煮出一锅热水来所有人喝;面对着恶劣的条件,工人们都“蔫吧”了,王进喜就用秦腔激励大家。开始打井时没有机器,工人们用手提肩扛,硬是搭起了井架,没有水,硬是用人工挑出了几十吨冰块化成水。

而与铁人形成对比的是刘文瑞这个人物的设置,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向“小知识分子”这样的逃兵,即使王进喜对他呵护备至,仍然改变不了他的想法;刘文瑞更是在油田境况好转后,厚着脸皮要求重回油田,这样的情节无疑增加了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这样的逃兵是一定会产生的,即使是在当时那个人人政治觉悟都很高的情况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一个极限,有的人选择坚持继续斗争,如王进喜;有的人选择放弃另寻方向,如刘文瑞。

电影的高潮无疑是在王进喜拖着病腿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的部分。在这段时间里电影没有使用任何刻意煽情的音乐,只是安静,安静。在这一段镜头里,观众一次次的看见井架上又厚又长的冰层,王进喜拖着病腿,艰难的往井架上移动,嘴里喊着井架不会倒。其他的工人推车的推车,到泥的到泥,在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时候,有更多的人跳了进去。这个时候我才终于明白,所谓铁人并不仅仅只某一个人,他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只有一个王进喜并不足以建设起一个油田,只有更多的铁人才可以做到。

而电影里的另一条线索,刘思成找到了因不检点行为而被开除出井队的舍友赵一林和他的女朋友,诚实的面对父亲刘文瑞曾经的逃兵行为,也开始尝试打开自己的心扉,以开放的心态正视他人——这是新时代里铁人的起航。两条线索最终并行走向同一个目标,向观众阐明了新老两个时代里铁人共同的选择。

4.爱情类主旋律影片

建国后十七年间主旋律影片中以爱情为线索的并不多,《柳堡的故事》、《战火中的青春》就是其中代表,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歌曲《九九艳阳天》就出自电影《柳堡的故事》。

新世纪以来,爱情线索越来越成为了主旋律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影《云水谣》,全篇讲述男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从年少时纯纯的初恋到战火纷飞时相濡以沫的爱情。小人物的故事在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更加显得难能可贵。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却是着眼于小处,以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经历作为时代社会的缩影,以情动人。

男主人公陈秋水因时局动荡离开,离开了恋人王碧云,在朝鲜战场认识了战地护士王金娣,在战争结束后做援藏医生,对陈秋水一往情深的王金娣追随陈秋水来到,最终两人成婚,二人在1968年因雪崩最终埋骨于雪山。

《云水谣》整部电影的线索都放在爱情上,影片的主旋律色彩似乎很淡。不过,通过王金娣的经历,我们却不难看出隐匿其间的浓厚的主旋律色彩。王金娣是个全心全意跟党走的战士的典型形象,一个娇生惯养的上海女孩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南下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又因爱情到了最终埋骨雪山。可以说在遇见陈秋水之前,王金娣的决定都是出于一个热血年轻人自己的选择,她选择了,选择了战场。上海女孩子讲究生活细节,在战场上仍然每天要刷两遍牙,在包袱里随手就拿出了风干的米饭,被炮弹擦破皮就不停的叫唤,这些都说明这个女孩子以前是一个娇气的小姑娘,可是战场改变了她;娇气的小姑娘成了护士,每天林弹雨,看见的都是鲜血伤口,可是她并没有退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

影片中,王金娣的个人经历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人公。首先,王金娣的家人朋友并没有遭受日本人的欺侮或杀害,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平顺的小姑娘;其次,在没有上一条情况发生的条件下,王金娣在父母的阻挠下选择了投身,是出于她自身对于党的坚定信仰,并不是在外力的推动下是自主选择的;再次,王金娣是千千万万者中普通的一个,建国后重新开始普通的生活,相比于功勋满身的各路模范标兵,她并没有成为一个所谓的英雄,这才是真实的。电影中王金娣的经历就是中国发展的缩影,从投身参加战争,到抗美援朝战场,再到援助,这个过程就是当时中国的历史,通过王金娣这一角色,我们看到了一个者伴随着中国发展的个人成长史。

电影中对于王金娣和陈秋水的爱情叙述,则从另一个侧面加强了这一效果,王金娣除了是一个者更是一个普通人,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王金娣爱上了医生陈秋水,最终在和陈秋水结了婚。在我看来陈秋水选择王金娣,除了被王金娣的感情打动之外,当时和的紧张关系也是因素之一,陈秋水和王碧云完全没有在一起的可能性,在大环境里个人的力量总是微乎其微的,在现实和时间面前人人都是弱者。

而故事最后,陈秋水和王金娣遭遇雪崩的场景无疑增加观众对于影片的接受程度。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特别是雪山上,王金娣体力不支陈秋水背着她一步步挪动,我想陈秋水一定是爱着王金娣的,即使不能忘记王碧云,他也爱上王金娣了。在雪崩来临时,两人的情绪中无疑流露出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希望,这个结局不稀奇,导演的安排好在并没有像以往落入俗套,即让两人相视一笑,紧握对方的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突如其来面临死亡的这一刻时,恐惧才是最真实的反映,即使是英雄也不例外。陈秋水和王金娣无疑是典型的正面人物,他们大公无私一心为了,成功后就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们身上有着每个典型人物有的闪光点,但是电影却选择了从另一个角度—爱情入手。挖掘出主人公身上人性化的一面,从现今观众关注的角度入手,既完成了的电影的使命又使得观众乐于接受,无疑是使主旋律电影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

1.主旋律电影的不足之处

    在对新特点略做分析之前,先对建国后十七年间主旋律电影的不足之处稍作总结。

     1〉电影人物形象模式化

    主旋律电影中人物脸谱化,具有高大全的特点,普遍以写完人为主,塑造典型人物,这正如美国电影营造英雄神话而中国电影始终以道德神话为主类型一样。不难从中发现,当时主旋律电影中主人公的特点总是一致的:一心为公没有丝毫私心,总是团队中的领导者,身上全是优点没有任何缺点。总的来说,就是人为拔高英雄人物,使之成为没有瑕疵的道德模范,抹杀了他们身上任何人都会存在的各种缺点。

建国后的电影中《刘胡兰》、《董存瑞》等塑造的都是在生活中,战场上起模范带头作用的英雄式人物,在人性道德还有日常生活中不存在任何缺点,在当时情境下确实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长期出现这样的人物形象就导致了现今主旋律电影不受观众欢迎的被动局面。

而这种填鸭式灌输的方式,更加引起了看过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的反感,有了比较之后,主旋律电影与生活脱节、教科书式的居高临下说教方式都为人所诟病。

2〉制片模式单一

因为当时的计划经济,电影从前期准备到中期拍摄后期发行全部由负责,发放拷贝、电影院放映均属国有,演员、剧本、资金、发行统统归属国有,电影的拍摄模式受到局限也是自然。

而主旋律电影本身反映主流意识,而且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刻板印象,针对主旋律电影的非官方资金投资并不多,即使是在现今也仍然有费用由官方来买单的情况。

2.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

市场的构成是这样的,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中国电影观众的数量和购买力毋庸置疑,最重要的是主旋律电影能否刺激观众的购买欲望,《建国大业》、《风声》、《南京!南京!》这一批票房过亿的主旋律影片的出现,证明主旋律电影市场仍然大有可为。结合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

1〉电影主题表现手法的变化

    从《铁人》和《风声》中的我们不难看出,新世纪里主旋律电影的主题由单纯的的写人转向写事,故事情节设置多样化,英雄人物平民化。故事情节呈现出新的变化,英雄人物也走起了亲民路线,不再是以往电影中,经历过国破家亡的非人痛楚之后,形成了坚毅的性格,永远是高不可攀的样子,是供在神坛里的英雄,今天的英雄们则纷纷走下神坛,不约而同地向观众展示英雄或者小心眼或者邋里邋遢,这样那样和普通人一样的缺点和不足。

2〉市场化的电影营运

2009年,作为献礼片之一的《南京!南京!》,票房达到1.72亿元,这是对主旋律片的商业化可能的有力证明。作为长于纪录片风格的陆川来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亿元俱乐部的的入场券,更证明了他的电影作品不仅仅只是能拿奖没市场的文艺片,更证明他可以一手艺术一手市场。印证了中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的话:“所有的影片,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都应该以盈利为最基本目标。”

而在主管单位看来,虽然承认内组织观看是一种正当形式,但更乐见普通人主动掏钱,为主流意识占领更加广阔的阵地。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已是必行之事。在最新的“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标准中规定:参选影片必须在全国主流院线公映后达到400万元以上的票房,同时,还有必须收回投资成本的硬性要求。

在票房才是硬道理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都势在必行。带着浓郁商业色彩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的营销策略,无疑为主旋律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是史诗化的影片风格,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传统和叙事模式,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以大时代跨度的故事承接为主干,刻画再现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形式上说的是“好莱坞式”的中国大片,但在剧本台词上依旧保持了中国式的含蓄深刻。电影叙述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地方的故事,而是对当时风云变幻的中国的一个浓缩。

其次是电影的准确定位,豪华的全明星阵容,《建国大业》将占据主流市场的电影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合二为一。号称“史上最牛的献礼影片”、“看星星的的影片”,172位明星、83位一线明星,陈道明、陈龙、李连杰等在此片中都仅仅是跑龙套的角色,章子怡、赵薇在电影中都成了一闪而过的妇女代表,陈凯歌、冯小刚也都成了大大的绿叶。观影过程中,不少影迷在不停的发出,“这是XX,这是XXX!”的声音。

再次是全方位的强势的宣传策略,在这场宣传战中,全国各路媒体也在主动的宣传《建国大业》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报纸提供专题策划、杂志提供封面等,可以说各大媒体也因此赚取了不少的眼球。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大电视台也慷慨的滚动播出《建国大业》的预告片,而在南京首映礼上,江苏电视台全力投入,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包罗万象的盛宴。

最后是在公映后期尝试开发衍生产品。学习好莱坞的电影运作方式,依托电影衍生出一系列T-恤、水杯、签字笔之类的产品,使电影的价值得到最大化,运作周边衍生物创造经济效益。

3〉新类型主旋律影片的出现

最早从1995年开始,《红樱桃》、《黄河绝恋》等影片就将电影的重点由纯粹的主旋律转向电影中人物的感情经历,将个人的经历放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之下,以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主题,以小见大将主旋律进行到底。

《唐山大地震》正是这种新类型的主旋律影片中的翘楚,《唐山大地震》里,冯小刚成功的将“唐山大地震”这一事件本身的悲剧性嫁接到电影之上,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示出来。导演冯小刚自己是这样理解电影的,哭不是目的感动才是,又称《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而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说明中国人对家庭的眷恋,说明亲情的力量特别大。

而对于一般的观影人群来说,《唐山大地震》更多的被定义为“催泪弹”、“哭片”,因为比起灾难片伦理片似乎更符合电影的表达,很像二十多年前的电视剧《渴望》——一部家庭伦理的苦情片,极尽催泪之能事,很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流下眼泪而不自知,不过导演冯小刚试图通过影片表达亲情的力量的目的已经达到,在看完影片后电影确实是唤起了很多人对家庭、对亲情的回归。

另一方面,通过这部影片将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地震连接起来,但并没有着重表现人们在震中震后的惨象,坚韧的生活态度温暖的亲情才是电影的主题。李元妮在失去丈夫和女儿之后,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也没有抱怨自己的命运多舛,更没有向他人诉说生活的艰辛,总是以阳光的心态乐观面对生活,独自担起生活的重负。唐山的灾民在地震后重建重新开始生活,并没有被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双重打击击败。这激励了观众,即使身处困境仍然不要忘记心向阳光,只要有家就有希望。

4〉主旋律电影叫好不叫座

虽然新世纪里主旋律电影呈现出一派可喜局面,也有了《建国大业》这样的主旋律影片营销的成功典范,但我们仍然要看到,主旋律电影市场存在的影片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观众不愿意掏钱进院线看主旋律电影的现象早已存在,。电影导演尹力拍过号称主旋律三部曲的《张思德》、《云水谣》、《铁人》,2009年电影《铁人》院线票房惨淡,却获得了大把奖项:第二十七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美术、第13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成了一部典型的叫好不叫座的电影。

在这种情况下,走渠道成为主旋律电影票房的主要保证,因为主旋律电影的投资方一般是单位,拍摄完成后多由下发红头文件,组织机关单位观看收回成本,很大一部分的主旋律电影并没有进入院线而成为内部电影。而在省内组织观影,这是所有由省级制片厂投拍的主旋律片的首选动作。码头熟,人脉足,是最主要的原因,《生死抉择》、《任长霞》都是这一办法的受益者。

这种做法一方面确实保证了主旋律电影的票房收入,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观众产生这样的心理:“这种影片就是卖不动才会要求组织观看。”而且确实存在质量不好的影片就组织观看这样的情形。这样一来就造成一种怪圈,观众出于对主旋律电影的固有印象不愿意看主旋律电影,而主旋律电影票房不好就会走渠道组织观影,观众一听到看的是主旋律电影就没有兴趣,再加上是红头文件规定观看就会有先入为主认为电影肯定不好看的消极想法,即使本身电影是很好的,但因为是硬性规定观看后对电影的评价仍旧不会高,如此形成了对主旋律电影的不良印象。就是这一怪圈长期作用,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主旋律电影成为业内人士叫好而观众不买账票房不好的主旋律影片。

四、小结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开展了一项调查,这项有来自全国30个省份2528人参与的调查显示,45.5%的人肯定近几年来“主旋律”影视剧开始变得越来越好看了。本次调查中,90.9℅的人认为需要弘扬“主旋律”, 调查中,66.5%的人认同“主旋律”影视也可以拍得很好看。53.8%的人认为,“主旋律”影视剧拍得好看的话,观众也爱看。

这一调查说明,群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态度是认可的只是希望能够没有更多质量更好的电影出现,因为不管何时,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都是不能消失的,近些年来对主旋律电影的探讨争论从未听过,所有这些声音的出发点都是希望主旋律电影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我们心中对于真善美,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是始终不会停的。

但仍需正是主旋律电影的现状,好的趋势值得鼓励,不足的地方依然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得到改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大人物,但有上面即类似的数据支撑,主旋律电影的长足发展不成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主旋律的创作人员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观众也正在逐渐改变观念,接受新的主旋律电影,我们有理由相信主旋律电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走出国门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国产的真善美。

注释:杜芳 戴艳军 罗雯雯.主旋律影视片研究综述[J].文艺争鸣,2010.10

      袁蕾 周华蕾.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J].《南方周末》,2007.6

 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991

⑶徐敏.主旋律电影结尾的叙述策略[J].文艺研究,2010.6.

⑷穆德远.中国电影摄影的发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1

⑸郝建 邓双林.主旋律电影创作与阐释的主流化倾向[J].文艺研究2010.6

⑹刘嫣 .广电总局:《十月围城》是“年度最佳” [J].新快报中国娱乐网论坛,2009.12本文网址

http://bbs.yule.com.cn/simple/?t61741.html

⑺任为民.风声:传奇的别样写作[J].电影文学,2010.4

⑻瞿婧宇 杨欣薇.他们助推主旋律片转型[J].青年报,2009.9,本文网址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node4/node26156/node261/userobject7ai194605.html

⑼何塞.铁人非常好看 无比震撼[J].世界电影之窗,2009.6

黄卓.从《建国大业》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运作[J].东南传播,2010.9

徐刚.家庭伦理、历史叙事与苦情戏的意识形态[J].<唐山大地震>评论小辑

      张友文.民族灾难中彰显人间真情[J].文艺精品赏析,2010.9,上半月总第465期

      陶涛 冀晓萍.民调显示:公众感觉国内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好看[J].中国青年报,2007.10本文网址http://ent.163.com/07/1022/09/3RD9FOJS00032DGD.html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张华老师从选题、开题、提纲的确定以及最后成稿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成老师深厚的理底、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藉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另外,衷心感谢人文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我在求学期间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既增加了学术知识,也得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将是我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最后感谢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支持和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参考文献:贺红英 李彬.世界电影:管窥与瞭望[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杜悦.新世纪国产电视剧的中国特色——有关中国电视剧“民族性”问题的探索[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7

        南野 邵清风 俞浩 应小敏 赵剑飞 钟丽茜.影视作品解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

        周涌 张希.亚洲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4        黄会林.经典影片读解教程(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陈旭光 戴清.影视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吴迪.中西风马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9

        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

        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典泰.电影知道答案:从戏剧化的影像汲取力量[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7

        詹姆逊.论全球化和文化.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⑿尹鸿.世纪之交:90年代中国电影备忘[J].当代电影,2001.1

        ⒀饶曙光 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⒁宋家玲.主旋律电影的危机与活路[J].电影艺术,2006.1

        ⒂王庚年.把握时机 振奋精神 再创佳绩 迎接新世纪——就当前国产电影态势答《当代电影》记者问[J].当代电影,1999.1

        ⒃胡谱忠.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片的互动渐变规则[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1)

⒄滕进贤.关于中国电影的主旋律[J].人民日报,(1991.2)。

⒅张晶晶.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J].商情,(2008.5)

⒆陈建新.建国大业正式公映 主旋律影片寻商业突围[J].本文网址www.sina.com.cn2009-09-17

⒇毕耕.论“主旋律电影”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J].中州大学学报,(2006第63卷02期)。

文档

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定稿

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对该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撰写过程中没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由本文造成的一切知识产权纠纷均由本人负责。特此声明。声明人:年月日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浅析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摘要阐述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从普通观众一直以来对主旋律电影的观念入手,结合近十年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