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6:54:30
文档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二上第一单元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大自然的秘密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作为本册的开篇单元,本单元教材以“自然科普”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课例安排为《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不管是课文、儿歌还是古诗、故事,入选的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讴歌和赞美了大自然。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了解自然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2.单元(或主题)学习
推荐度:
导读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二上第一单元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大自然的秘密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作为本册的开篇单元,本单元教材以“自然科普”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课例安排为《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不管是课文、儿歌还是古诗、故事,入选的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讴歌和赞美了大自然。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了解自然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2.单元(或主题)学习

学科语文
年级二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二上第一单元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大自然的秘密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作为本册的开篇单元,本单元教材以“自然科普”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课例安排为《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不管是课文、儿歌还是古诗、故事,入选的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讴歌和赞美了大自然。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了解自然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认识“塘、晒”等 76个字,会写“两、变”等30个字,掌握 “教、没、为、得”4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

(3)探索大自然中植物的奥秘,知道大自然中事物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的情感。

(4)继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养成积累词汇的习惯。

(5)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这是二上的第一组课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以“自然”为主题的文章,识字方面,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识字能力,但是学生之间,在识字能力和识字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根据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趣味性。《1.小蝌蚪找妈妈》 2课时        《2.我是什么》2课时     

《3.植物妈妈有办法》2课时       《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1课时  

   《语文园地一》2课时             《快乐读书吧》1课时

合计:10课时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和音像材料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插图、音像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从而感知青蛙的变化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思考的时间。

2.学习者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话,选编本文,旨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并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有趣,对话较多,易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二年级的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之心,对这种科普童话具有天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学情,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并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

3.学习目标确定

(1) 正确认读“塘、脑、袋”等15个生字;规范书写“两、就、哪”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4.学习重点难点

(1) 正确认读“塘、脑、袋”等15个生字;规范书写“两、就、哪”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5.学习评价设计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几个关键变化,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练习讲故事,教师适当示范引导,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配上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猜谜语。

 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学生活动1

1.启发谈话,学生自由交流对青蛙的了解。

2.(出示蝌蚪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小蝌蚪的形状、颜色。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说明:

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指名学生读记。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6.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2

1.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2.仔细观察“我会认”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3.多音字“教”的读音指导,两种读音(jiāo  jiào)分别组词。

   读记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读文之前老师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认识生字,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效果要远远好于部件记忆法。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小蝌蚪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而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最后小蝌蚪们在哪里找到了它们的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

(2)第一段是讲小蝌蚪找妈妈之前的事,那么课文第二段与第三段讲的是什么呢?

(3)最后三段写的什么?

3.指导朗读课文。

学的活动3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标出课文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2.学生归纳每段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第一段写池塘有一群小蝌蚪,介绍了小蝌蚪的外貌特征。)

(2)第一段是讲小蝌蚪找妈妈之前的事,那么课文的第二段与第三段讲的是什么呢?(第二、三段写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

(3)最后三段写的什么?(最后三段写小蝌蚪找到了它们的妈妈,并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

活动意图说明

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搞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身体变化,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介绍,既训练了语言,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一箭双雕,扎实而有效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6.板书设计

1.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青蛙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读一读,说一说。

碧绿的衣裳 碧绿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长长的尾巴 长长的(  )  大大的脑袋 大大的(  )   

2、填空。   

(  )里有(  )小蝌蚪,大(  ),(  )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播放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过程的视频,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并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就围绕着这两务主线展开了。思路清楚,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盎然。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7.教学内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和音像材料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插图、音像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从而感知青蛙的变化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思考的时间。

8.学习者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话,选编本文,旨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并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有趣,对话较多,易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二年级的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之心,对这种科普童话具有天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学情,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并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

9.学习目标确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弄懂“甩”“迎” “追”“披”“露”“鼓”等动词的意思,并能说一说。

(3)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懂得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10.学习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弄懂“甩”“迎” “追”“披”“露”“鼓”等动词的意思,并能说一说。

(3)通过学习了解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懂得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11.学习评价设计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几个关键变化,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练习讲故事,教师适当示范引导,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配上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1.学习“小蝌蚪样子”的部分

小蝌蚪长什么样?

2、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根据你的体会来读一读。

3..老师这里有一张青蛙妈妈的照片。如果你们是小蝌蚪,妈妈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呀?

4.课前我们已经去收集青蛙捉虫的有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5.听了青蛙捉虫的有关资料,你对青蛙妈妈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

学生活动1

1.小蝌蚪长什么样?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 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根据你的体会来读一读。

3.小蝌蚪的妈妈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吗?

4.你见过“碧绿”的什么?“雪白”是怎样的白?那么,像金子一样的黄?像火一样的红?像天一样的蓝呢?

5. 青蛙妈妈多美呀!你能通过朗读把她的美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虽然是一年级的孩子,可他们也是有个性的生命体,所以在阅读时,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知,再以这种体会与感知去指导自己的朗读。)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1.小蝌蚪更加急切地想见到妈妈了。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2、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在谁的帮助下找到妈妈的?

3.第二自然段:(1)这一段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生字“迎”。谁能给它扩词?

4.也有一个表示动作的生字“追”。你追过别人吗?

5.看,小蝌蚪的话前有“叫着”,你能像他们那样叫叫吗?乌龟的话前是“笑着说”,你能笑着说说这番话吗?

6.小蝌蚪在鲤鱼阿姨、乌龟的指引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妈妈。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7.妈妈见到自己的心肝宝贝,心情又是如何呢?谁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2

1、学生自由读2——6自然段。

2. “迎”的偏旁是什么?“走之”与什么有关?看图片,“迎”是怎样走?

3. 找个小伙伴追给大家看看?现在,你觉得“追”是怎样走呢?

4. 小蝌蚪在鲤鱼阿姨、乌龟的指引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妈妈。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5.妈妈见到自己的心肝宝贝,心情又是如何呢?谁来读一读? 

活动意图说明

朗读与理解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鼓励学生用看插图、做动作等直观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迎”、“追”。提示学生在朗读角色的对话时,留意角色语言前后的提示语,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五)、演一演

1.现在我们把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来演一演。

1、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试演。

2、指定一小组在班上展示。

3、学生与老师评议。

学的活动3

1.尽量把小蝌蚪身体的变化表现出来。

2、在扮演角色时,好好地想象一下角色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活动意图说明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童话故事,如何在文学性中凸现其科学性,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不易的。运用演童话剧的方式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蝌蚪的成长过程,又不露痕迹。

12.板书设计

1.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青蛙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2.我会说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11.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播放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过程的视频,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并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

12.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时能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能自觉保护小蝌蚪和小青蛙,争做环保小卫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文档

部编版二上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二上第一单元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大自然的秘密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作为本册的开篇单元,本单元教材以“自然科普”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课例安排为《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不管是课文、儿歌还是古诗、故事,入选的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讴歌和赞美了大自然。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了解自然知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2.单元(或主题)学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