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一、《七律·长征》 | |||||||
课 型 | 新授课 | 主 备 人 | 孙良武 | |||||
审 核 人 | 八年级备课组 | 课时数 | 1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 |||||||
教 学 重 点 |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 |||||||
教 学 难 点 |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 |||||||
教 学 方法 |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 | |||||||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 教学改进 措施 | |||||||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1、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 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习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 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3、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 ||||||||
板 书 设 计 | 七律 •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 教 学 反 思 |
课 题 | 二、《〈长征组歌〉两首》 | |||||||
课 型 | 新授课 | 主 备 人 | 孙良武 | |||||
审 核 人 | 八年级备课组 | 课时数 | 2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1.了解《长征组歌》的写作背景;品评歌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和用词准确生动;了解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学习和掌握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歌词融会长征途中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的发展。 | |||||||
教 学 重 点 | 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再现诗歌的画面。感悟通过歌词的表现形式,来表达长征历史事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 |||||||
教 学 难 点 | 从歌词中领悟毛用兵如神和红军长征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 |||||||
教 学 方法 |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 | |||||||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 教学改进 措施 |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四渡赤水出奇兵”。 2.背景资料: 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二. 学习过程 1. 作者简介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是第八、十一、十二届委员。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2. 解题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2)线,(3)遵义会议放光辉,(4)四渡赤水出奇兵,(5)飞渡大渡河,(6)过雪山草地,(7)到吴起镇,(8)祝捷,(9)报喜,(10)大会师。 3. 词语 (1) 敌重兵(zhòng) (2) 压黔境(qián) (3) 雪皑皑(ái) (4) 草毯泥毡(zhān) 4. 歌词内容分析: (一)思考问题: 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二)品味语言 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例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三)小结中心意思: 这首歌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 小结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 ,语言高度概括,巧用“解”“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英雄气概。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过雪山草地》。 2、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二. 学习过程 1. 作者简介:同前文(略)。 2. 背景资料 (l)翻越夹金山 (2)过草地 3. 题目解说 这首诗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飞越大渡河后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 4. 词语 (1) 雪皑皑(ái) (2) 草毯泥毡(zhān) 5.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三、小结中心意思: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主义信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 ||||||||
板 书 设 计 | 《长征组歌》两首 一、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 强渡乌江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二、过雪山草地 (钢铁汉) (骨更硬) 坚强 + 追求 = 过雪山草地 (千锤百炼) (志越坚) | 教 学 反 思 |
课 题 | 三、《老山界》 | |||||||
课 型 | 新授课 | 主 备 人 | 孙良武 | |||||
审 核 人 | 八年级备课组 | 课时数 | 2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乐观主义精神。 | |||||||
教 学 重 点 | 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 | |||||||
教 学 难 点 | 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 |||||||
教 学 方法 |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 | |||||||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 教学改进 措施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惊惶jīnɡhuánɡ 欺侮wǔ 呜咽yè 咀嚼jǔjué 酣然入梦hān 矗立chù 蜷quán 陡dǒu 落得很远là 苛捐杂税kē 缀zhuì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 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22节。 | ||||||||
板 书 设 计 | 老山界 陆定一 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敌人追击、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教 学 反 思 |
课 题 | 四、《草》 | |||||||
课 型 | 新授课 | 主 备 人 | 孙良武 | |||||
审 核 人 | 八年级备课组 | 课时数 | 2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1、让学生理解人物刻画(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清情节,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 |||||||
教 学 重 点 | 理清课文的线索,品味故事情节,揣摩并且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 |||||||
教 学 难 点 |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老一辈家的高尚人格。 | |||||||
教 学 方法 |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 | |||||||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 教学改进 措施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刚刚老师放的是什么歌吗?(《映山红》)歌曲歌唱的是谁啊?(红军)说起红军长征啊,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艰苦)的确啊,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整整两年,红军战士历经艰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长征途中,当大家面临饥饿时,他们唯一的选择是吃草,之前我们是不是学过一篇文章叫《柳叶儿》啊?回想一下,作者儿时吃柳叶儿的情形与滋味,那是一种苦涩的味道!那战士们吃的草的味道是不是也和柳叶儿一样仅仅是苦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愿坚的《草》这篇课文,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2.检查预习 焦灼(zhuó) 飒飒( sà ) 蔫巴(niān) 抽噎(yē) 绽(zhàn)开 火燎(liǎo) 愠怒(yùn) 霎那(shà) 湿漉漉(lù lù) 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 端详(duān xiáng) 三、研习文本 老师在前面介绍作者时已经说过这是一篇小说,同学们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小说,想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包括哪几个阶段?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理清课文结构 我们先来看看情节,小说是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安排的。给同学们分钟,思考一下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写的是什么?再尝试着用3,4个字的短语进行概括。 开端:(1~5)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误食毒草) 发展:(6~16)五次谈到“担架”,为人物的出场设下了悬念。(求解毒草) 高潮:(17~36)周副询问、仔细观察野草、咀嚼野草的全过程,也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辨尝毒草) 结局:(37至结尾)从“吃草”的议论中悟出道理。(议吃草) 既然是小说,就一定有线索,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篇课文的线索?(文章的标题:草)结合板书 2、感悟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周副和以杨光为代表的红军战士等人物形象 (2)分为三小组,品析人物形象特点。(用笔进行圈画) 片断一(8-16节):杨光:“狂喜”、“横倒身躯滚”、“紧紧抓住”、“焦急地叫起来”、“伸开手拦住了路口”——勇于承担责任,救人心切。 片断二(18-20节):杨光:“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片断三(31-32节):周副:“举起”、“慢慢放进嘴里”、“闭住” 、“不停地抖动着”、“浓眉皱紧”、“嚼一阵”——以身试毒草,直面风险,不怕困难。 四、小结 本文赞颂了周副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作业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选择你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说说。 (1)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最甜指: 1糖甜 ②我们要继续传统(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甜美的生活。 (2)“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 记住这些草!” 两个“感谢”句表明周副对中毒红军战士的关怀,对全军战士生命和健康的关注之情。 (3)“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两个“就会”强调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精神、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4)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前一个“伟大”指周副是“全军都敬爱的人”; 后一个“伟大”指周副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5)“为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流露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对吃草者无比强大的赞美之情! (6)“周副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为周副带病指挥成功而感到欣慰,赞美周副指挥若定的神采与气质。 (7)“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 形象地表现了杨光对周副的崇敬之情和他从周副的教导中获得的伟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年青人(杨光)思想走向成熟的首肯。 二、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以“说吃草”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2、从周副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三、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欣赏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感受到了老一辈家的伟大、无私精神。同学们,清明节快到了,大家可以组织去烈士陵园扫扫墓,缅怀一下先烈。 四、作业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
板 书 设 计 | 教 学 反 思 |
课 题 | 五、《<长征>节选》 | |||||||
课 型 | 新授课 | 主 备 人 | 孙良武 | |||||
审 核 人 | 八年级备课组 | 课时数 | 2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1、 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能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能说出本课的剧本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 |||||||
教 学 重 点 |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 |||||||
教 学 难 点 | 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 |||||||
教 学 方法 |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 | |||||||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 教学改进 措施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走进作者: 王朝柱,著名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吴桥人。1966年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1972年调总政文工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 2、 文体知识: 电视剧本主要有两种:一种叫“电视文学剧本”,一种叫“电视分镜头剧本”。电视文学剧本是以文学形式编写的供拍摄电视剧用的剧本。文字简练,富有形象性;然而,用电视文学剧本还不能拍摄电视剧,还必须写出电视分镜头剧本。“电视文学剧本”是一种运用电视思维创造银幕形象的文学样式。 。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的画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 二、预习导航: 1、认真阅读课文之后,相信你已经知道课文的体裁是 ,作者是 。 2、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可以自由补充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 (3)、释义(可以自由补充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惨然:形容心里悲惨。 愕然:形容吃惊。 蓦地:突然。 万籁俱寂:形容一片寂静。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情不由已: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的意思。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 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 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 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 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2、初读课文,你觉得红军在过草地时处境怎样?表现出什么精神? 四、课堂小结: 1、 积累生字词。 2、 能熟读课文,并再收集2到3个长征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1、检查部分生字词的读写情况。 2、结合剧本,体会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及其在剧中的作用。 合作探究: 1、课文节选的4个场景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表述形式: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_____,理由是_____。) 答:(1)、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彭德怀晕倒,“惨然一笑”的描写 理由是“惨然”是因为其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忧,“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久久不语”说明彭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性命的决定。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理由是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课文节选的四个场景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由于各人的感受不同,允许有不同的理解,鼓励学生各言所感。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官兵的优秀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以及理想、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赴死? 答:周团长毅然赴死的举动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减轻战友的行军负担,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留下有生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表达了他对战士的关心、对的留恋和决定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3、一副铮铮铁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杀了自己的战马,为何又“溢出串串泪水”? 答:彭德怀忍痛杀战马时是极度痛苦与矛盾的,这表现了其丰富的人性内容(与伴随自己身经百战的“无言战友”的深厚情谊)、高尚的情操(为大局做出牺牲)和爱兵如子的平等意识。 4、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的“猝然”所含的情理。 (1)、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答: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答: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3)、彭德怀猝然拔出手,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答: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视“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 (4)、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答:被马蹄声惊醒的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5、“草地之夜”这个场景与前三个场景渲染的气氛有何不同? 答:前三个场景着重反映红军过草地的艰难,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草地之夜”这个场景,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乐观、喜悦的气氛。 6、用四字语概括红军精神。 答:积极乐观、勇往直前、正面困难等。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总结出电视文学剧本的特点吗? 答:电视文学剧本剧本,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需化为动作和画面,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表述。电视文学剧本的结构,以镜头为单位。有许多特写镜头来强调某些需要特出的内容。①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 : ②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 ③特写镜头的恰当应用。 二、课堂小结 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作业 | ||||||||
板 书 设 计 | 《长征》节选 王朝柱 战士断粮晕倒 周团长舍己让面 坚定的信念 彭德怀割爱杀马 乐观的精神 指战员歌舞战饥 | 教 学 反 思 |
课 题 | 六、《枣核》 | |||||||
课 型 | 新授课 | 主 备 人 | 孙良武 | |||||
审 核 人 | 八年级备课组 | 课时数 | 1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 | |||||||
教 学 重 点 | 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 | |||||||
教 学 难 点 | 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 | |||||||
教 学 方法 | 诵读赏析、合作探究。 | |||||||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 教学改进 措施 | |||||||
一、导入。课间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何止是故乡的云会勾起思乡之情呢?一句乡音,一张照片,一轮圆月,一颗枣核。它们都会被游子当作故乡的象征。可以说,思念家乡、眷恋故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之感,是华夏子孙共有的民族之情。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思念家乡、眷恋故土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枣核》。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蹊( qī )跷(qiāo ) 掐(qiā)指 殷(yīn)切 玛(mǎ ) nǎo(瑙) 山坳(ào) 嫣红(yān) 2.思考探究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2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点主题(11) 三、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 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 作者是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将枣核的用途告诉我们呢?这是什么写法? 设置悬念 ⑵ 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友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2、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⑴ 同学们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回家一次,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打电话、写日记、写信、找人倾诉„„) (2)在安顿好我住的房间之后,友人首先带我去了哪里?她为什么劈头就问我花园有没有家乡的味道呢? (后花园,急切地向我倾诉思乡之苦。) 3、揣测语言,体会浓浓乡情。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 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这里再次设下悬念。 4、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用文中的话回答:找出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板书:思乡之意 爱国之情) 四、 探究写法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以小小枣核来写大主题:思乡爱国之情,这是以小见大,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学习的方法。 2、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提示: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明要枣核的原因? 为什么要在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作者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五、小结 小小的枣核,深深的思乡爱国情。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也必将如此深沉地依恋与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吧!六作业布置: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一定还读到过其它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说一说,并写出三首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到作业本上。 | ||||||||
板 书 设 计 | 教 学 反 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