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模式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是改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高其科研能力的一条基本、高效的途径。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找到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吴叶兰老师针对《嵌入式系统》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了以下探索。
1.《嵌入式系统》课程性质和特点
《嵌入式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技术上的集大成者。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先进技术和具体应用对象相结合后的知识密集型系统。本课程需要学生有坚实的前期知识,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电类基础知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程序设计语言(C/C++)、操作系统等等。其知识结构体系涉及到硬件架构、实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和环境、嵌入式软件应用层等方面,综合性强。因此,本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融汇贯通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 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本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模式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教师引导,另一层面是师生互导。
教师引导,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度思考:做到物理实际与逻辑抽象相结合;正、逆向思考相结合;知识认同与知识批判相结合。引导方式有多种,例如,课堂提问,分组讨论,专题讨论,专题论文,课题测试,专题小论文,综合性设计等。教师引导要注重两个相关性:内容相关性和学生相关性。要根据内容进行引导,做好问题导入、问题意识训练、批判思维训练等环节;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个性化引导,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难度要求,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课后答疑等多种方式进行引导。
师生互导,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学生的问题和不同的思考角度来反思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和学生相互引导、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做到教学相长。
自主学习,研究生教学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引导意识,在教学中要留白,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研究生不断地自我思考、自我引导、自主学习。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需要引导的,可以采用教师引导、考核结合、竞赛促进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充分贯彻了引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通常一堂实验课是100分钟,其中20~30分钟是教师讲授引导过程,70~80分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问过程。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交换进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进行点评,并要对每个学生提出的个性问题进行解答。每堂实验课的结尾要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课下完成相关的设计任务。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基本概念、基本编程知识缺乏;
知识的融会贯通性差,不能提出关键的、有深度的问题;
课后自主学习的意识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①推荐相关的教材、资料、网络资源等,要求学生课下补齐相关知识;给出一些综合性的设计题目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②引入任务教学模式,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期末成绩的组成是: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30%),期末大作业(6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3篇小论文成绩,实验成绩包括9次实验课成绩,期末大作业要完成一个综合性设计。将期末大作业按小组任务布置下去,每个小组完成的任务不同,但在功能上有交叉,这样鼓励不同小组间的协作和分工。期末大作业提前布置,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