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原理.
乘法原理、加法原理.
二、排列.
1.定义: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⑵相同排列: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也必须完全相同.
⑶排列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排成一列,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数,用符号表示.
⑷排列数公式:,规定:0! = 1
2. 含有可重元素的排列问题.
对含有相同元素求排列个数的方法是:设重集S有k个不同元素a1,a2,…...an其中限重复数为n1、n2……nk,且n = n1+n2+……nk , 则S的排列个数等于.
例如:已知数字3、2、2,求其排列个数又例如:数字5、5、5、求其排列个数?其排列个数.
三、组合.
1. ⑴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⑵组合数公式:规定
⑶两个公式:① ②
⑷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
区别:前者是“排成一排”,后者是“并成一组”,前者有顺序关系,后者无顺序关系.
⑸①常用组合数公式
②常用的证明组合等式方法例.
i. 裂项求和法. 如:(利用)
ii. 递推法(即用递推)如:. iii. 数学归纳法. iv. 构造二项式.
例:证明:这里构造二项式其中的系数,左边为
,而右边
四、排列、组合综合.
1. I. 排列、组合问题几大解题方法及题型:
①直接法. ②捆绑法:在特定要求的条件下,将几个相关元素当作一个元素来考虑,待整体排好之后再考虑它们“局部”的排列.它主要用于解决“元素相邻问题”,例如,一般地,n个不同元素排成一列,要求其中某个元素必相邻的排列有个.其中是一个“整体排列”,而则是“局部排列”.
又例如①有n个不同座位,A、B两个不能相邻,则有排列法种数为.
②有n件不同商品,若其中A、B排在一起有.
③有n件不同商品,若其中有二件要排在一起有.
注:①③区别在于①是确定的座位,有种;而③的商品地位相同,是从n件不同商品任取的2个,有不确定性. ③插空法:先把一般元素排列好,然后把待定元素插排在它们之间或两端的空档中,此法主要解决“元素不相邻问题”.
例如:n个元素全排列,其中m个元素互不相邻,不同的排法种数为多少?(插空法),当n – m+1≥m, 即m≤时有意义.
④隔板法:常用于解正整数解组数的问题.
例如:的正整数解的组数就可建立组合模型将12个完全相同的球排成一列,在它们之间形成11个空隙中任选三个插入3块摸板,把球分成4个组.每一种方法所得球的数目依次为显然,故()是方程的一组解.反之,方程的任何一组解,对应着惟一的一种在12个球之间插入隔板的方式(如图 所示)故方程的解和插板的方法一一对应. 即方程的解的组数等于插隔板的方法数.
注意:若为非负数解的x个数,即用中等于,有,进而转化为求a的正整数解的个数为 .
II. 排列组合常见解题策略:
①特殊元素优先安排策略;②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策略;③排列、组合混合问题先选后排的策略(处理排列组合综合性问题一般是先选元素,后排列);④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策略;⑤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策略;⑥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策略;⑦定序问题除法处理策略;⑧分排问题直排处理的策略;⑨“小集团”排列问题中先整体后局部的策略;⑩构造模型的策略.
2. 组合问题中分组问题和分配问题.
①均匀不编号分组: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不编号的m组,假定其中r组元素个数相等,不管是否分尽,其分法种数为(其中A为非均匀不编号分组中分法数).如果再有K组均匀分组应再除以.
例:10人分成三组,各组元素个数为2、4、4,其分法种数为.若分成六组,各组人数分别为1、1、2、2、2、2,其分法种数为
②非均匀编号分组: n个不同元素分组,各组元素数目均不相等,且考虑各组间的顺序,其分法种数为
例:10人分成三组,各组人数分别为2、3、5,去参加不同的劳动,其安排方法为:种.
若从10人中选9人分成三组,人数分别为2、3、4,参加不同的劳动,则安排方法有种
③均匀编号分组:n个不同元素分成m组,其中r组元素个数相同且考虑各组间的顺序,其分法种数为.
例:10人分成三组,人数分别为2、4、4,参加三种不同劳动,分法种数为
④非均匀不编号分组:将n个不同元素分成不编号的m组,每组元素数目均不相同,且不考虑各组间顺序,不管是否分尽,其分法种数为…
例:10人分成三组,每组人数分别为2、3、5,其分法种数为若从10人中选出6人分成三组,各组人数分别为1、2、3,其分法种数为.
五、二项式定理.
1. ⑴二项式定理:.
展开式具有以下特点:展开式依a的降幕排列,b的升幕排列展开.
⑵二项展开式的通项:第项为:.
⑶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①在二项展开式中与首未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②二项展开式的中间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③系数和:
附:一般来说为常数)在求系数最大的项或最小的项时均可直接根据性质二求解. 当时,一般采用解不等式组的系数或系数的绝对值)的办法来求解.
⑷如何来求展开式中含的系数呢?其中且把视为二项式,先找出含有的项,另一方面在中含有的项为,故在中含的项为.其系数为.
2. 近似计算的处理方法.
当a的绝对值与1相比很小且n不大时,常用近似公式,因为这时展开式的后面部分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类似地,有但使用这两个公式时应注意a的条件,以及对计算精确度的要求.
典型例题:
1、某单位拟安排6位员工在今年6月14日至16日(端午节假期)值班,每天安排2人,每人值班1天 . 若6位员工中的甲不值14日,乙不值16日,则不同的安排方法共有
(A)30种 (B)36种
(C)42种 (D)48种
【答案】C
【解析】法一:所有排法减去甲值14日或乙值16日,再加上甲值14日且乙值16日的排法 即=42
法二:分两类
甲、乙同组,则只能排在15日,有=6种排法
甲、乙不同组,有=36种排法,故共有42种方法.
2、将标号为1,2,3,4,5,6的6张卡片放入3个不同的信封中,若每个信封放2张,其中标号为1,2的卡片放入同一信封,则不同的方法共有
(A) 12种 (B) 18种 (C) 36种 (D) 54种
【解析】B:∵先从3个信封中选一个放1,2有3种不同的选法,再从剩下的4个数中选两个放一个信封有,余下放入最后一个信封,∴共有
3、甲、乙两人从4门课程中各选修2门,则甲、乙所选的课程中恰有1门相同的选法有
(A)6种 (B)12种 (C)24种 (D)30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类与分步原理及组合公式的运用,可先求出所有两人各选修2门的种数=36,再求出两人所选两门都相同和都不同的种数均为=6,故只恰好有1门相同的选法有24种 。
4、的展开式中常数项是 ( A )
A.14 B.-14 C.42 D.-42
5、已知展开式中常数项为1120,其中实数a是常数,则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和是 (C) A.28 B.38 C.1或38 D.1或28
6、在的展开式中的系数是B
(A)-14 (B)14 (C)-28 (D)28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概率 知识要点
1. 概率:
2.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
3. ①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P(A+B)=P(A)+P(B),推广:.
②对立事件: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对立事件.注意:i.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
ii.互为对立的两个事件一定互斥,但互斥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③相互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P(A·B)=P(A)·P(B).
推广:若事件相互,则.
注意:i. 一般地,如果事件A与B相互,那么A 与与B,与也都相互.
ii. 必然事件与任何事件都是相互的.
iii. 事件是对任意多个事件来讲,而互斥事件是对同一实验来讲的多个事件,且这多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故这些事件相互之间必然影响,因此互斥事件一定不是事件.
④重复试验:若n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则称这n次试验是的.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4. 对任何两个事件都有
概率与统计 知识要点
一、随机变量.
1、设离散型随机变量ξ可能取的值为:
ξ取每一个值的概率,则表称为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简称ξ的分布列.
… | … | ||||
P | … | … |
注意:若随机变量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例如:即可以取0~5之间的一切数,包括整数、小数、无理数.
2、⑴二项分布: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是:[其中]
我们称这样的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记作~B(n,p)
⑵二项分布的判断与应用: n次重复试验,且每次试验只有两种结果
3、几何分布:“”表示在第k次重复试验时,事件第一次发生,如果把k次试验时事件A发生记为,事A不发生记为,那么.根据相互事件的概率乘法分式: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列.
1 | 2 | 3 | … | k | … | |
P | q | qp | … | … |
二、数学期望与方差.
1. 期望的含义: 为ξ的数学期望或平均数、均值
2. ⑴ ;,
ξ | 0 | 1 |
P | q | p |
⑶二项分布: 其分布列为~.(P为发生的概率)
⑷几何分布: 其分布列为~.(P为发生的概率)
3.方差、标准差的定义: 为ξ的方差. 显然,故为ξ的根方差或标准差。反映了随机变量ξ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越小,稳定性越高,波动越小.
4.方差的性质.
⑴.(a、b均为常数)
ξ | 0 | 1 |
P | q | p |
⑶二项分布:
⑷几何分布:
5. 期望与方差的关系.
⑴如果和都存在,则
⑵设ξ和是互相的两个随机变量,则
⑶期望与方差的转化:
⑷.
三、正态分布.(基本不列入考试范围)
1.密度曲线与密度函数: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ξ,位于x轴上方,ξ落在任一区间内的概率等于它与x轴.直线与直线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如图阴影部分)的曲线叫ξ的密度曲线,以其作为
图像的函数叫做ξ的密度函数,由于“”
是必然事件,故密度曲线与x轴所夹部分面积等于1.
2. ⑴正态分布与正态曲线:如果随机变量ξ的概率密度为:称ξ服从参数为的正态分布,用~表示.可简记为,密度曲线为正态曲线.
⑵正态分布的期望与方差: .
⑶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在x轴上方,与x轴不相交.
②曲线关于直线对称,当时曲线处于最高点, “中间高、两边低”
③当一定时,曲线的形状由确定,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的分布越分散;越小,曲线越“瘦高”,表示总体的分布越集中
3. ⑴标准正态分布,即~有,,而P(a<≤b)的计算则是.
注意:当X=0时,有,当X大于0的数时,有.
⑵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间的关系:.
4.⑴“3”原则.
假设检验是就正态总体而言的,进行假设检验可归结为如下三步:①提出统计假设,统计假设里的变量服从正态分布.②确定一次试验中的取值是否落入范围.③做出判断:如果,接受统计假设. 如果,由于这是小概率事件,就拒绝统计假设.
⑵“3”原则的应用: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则 ξ落在内的概率为99.7% 亦即落在之外的概率为0.3%,此为小概率事件,如果此事件发生了,就说明此种产品不合格(即ξ不服从正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