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陶吴小学 王红霞(二等奖)
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课(江苏教育出版社)。
设计思想: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为了让学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先有所“感”,然后再各自“内化”,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读为主,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词语,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教师以启发性的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看庐山的风光图片和一段视频后,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对庐山云雾欣赏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自主想象,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尊重他们多元的理解和感想。最后在欣赏有关庐山的名诗佳句中结束本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云海的壮观,理解语言中的形象、生动和气势、
教学准备: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图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唐代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
结合谈话看图片(如五老峰、庐山瀑布)。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课件)(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学生边看边听。
结束提问:庐山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四、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1、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五、紧扣课题,理解课文
(一)感知第四自然段
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啊,真令人流连忘返。
释: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形容十分留恋,忘记了回去)
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让作者忘记了回去呢?(庐山)
(二)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2、感知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庐山都有什么景色?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中可感受到。)
(2) 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3、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
的确,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们看,在山上游览,似乎……漫步山道,……此时,你们会感觉自己就像------(让学生根据课文句意或想象做出各种动作。)
4、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心句。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是本段中心句。(板书:千姿百态)
2、根据第二自然段,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3、展示学生作品,畅谈所画云雾。
(1)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2)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呢?(比喻)
(4)说说这些比喻句好在什么地方。
4、云雾的姿态远不止这四种,作者只选择了四种典型姿态向大家做了介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想象绘画后再次交流)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出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段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大家想一想,省略了什么?你能帮作者告诉大家吗?
3、这一自然段中还运用什么方法描写云雾变化之快?
比喻。(“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
4、 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六、知识拓展
1、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2、出示古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 《题西林壁》
(3)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七、总结、提升
庐山的云雾是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作者对庐山的云雾的情是真挚的、 热烈的,本文不愧为一篇景美情真的优美散文。
教学反思:
1、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件展示庐山的奇妙景致
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2) 配乐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3)绘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想象、赞美之情。
2、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画、划、演、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1)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体会朗读。
(2)你画得是庐山哪的云雾?庐山还有什么样的云雾?
(3)“默读→有感情地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教师引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感受庐山云雾瞬息万变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进入情境,所以也就无话可说。在教学时,教师怕时间来不及,前面部分的朗读有点走过场,还未入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