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ol. 18, No. 4
August, 2016基础外语教育
Basic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教师发展
对初中英语教师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探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蒋京丽
摘 要:在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和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英语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可小觑。本文基于对教师专业素养所做的文献综述和在北京
市教研员及教师中开展的相关调研,提炼并论述了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六个核心
专业素养,即教育情怀、语言素质、专业发展、文化意识、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在此基
础上,本文还对教研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2536 (2016) 04-0043-07
一、引言
自2001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和教学改革触动着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教学理念(胡壮麟,2004)。在这一进程中,作为改革的重要媒介,广大英语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正如课程学学者Stenhouse(转引自吴一安,2008)所指出的:“把握改革关键的是教师,而不是别人。”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英语教师队伍素养的高低决定的。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识到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提高教师素养进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己经成为国际共识。
二、文献综述
以往的研究中,“教师素养”出现不多,专家和学者多使用“教师素质”一词阐述相关问题。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林崇德、辛涛,1996)。国外的学术界、机构和民间组织关于外语教师素质的讨论、文件及报告主要强调的都是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史耕山、周燕,2009)。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和日本等四个国家在英语作为二语或外语教师的能力标准方面都有一定研究,侧重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学技能、文化和评估等(李翠英、孙倚娜,2014)。国内的一些专家和学者(李观仪,2003;陆谷孙,2003;陈鸿琴,2005;吴一安,2005)对优秀英语教师必备素养作了概括和总结。此
* 本文基于笔者在2015年11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主题“中小学外语教师核心专业素养与评价”)的发言完成。
外,研究者(吴一安,2007;戴炜栋、王雪梅,2011;龚亚夫,2011;文秋芳、常小玲,2012)也探讨和制定了中国外语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或专业等级标准。除了在专业素质方面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外,研究者对外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情操给予了更多关注(史耕山、周燕,2009)。国内外各类文献中涉及到的各类教师素养约有60个,包括基本素养、综合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学术素养、研究素养、思维素养等。龚亚夫(2011)认为,核心素养应当包括认知(学术、知识)与非认知(价值观、情感态度)两大方面。
但是,国内外上述关于教师素养的研究多聚焦于大学教师的层面,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初中英语教师素养的研究非常有限。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也正式出炉,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九大素养。在教育转型和教育升级的关键阶段,明确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养将有利于贯彻和落实对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的培养,也将有利于完善和强化初中英语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发展。本文将基于上述国内外专家的研究以及在北京市部分资深教师和教研员中开展的调研,提炼并论述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养,同时对今后的教研工作提出相关的建议。
三、初中英语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
为了解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对初中教师核心素养的认识,2015年10月,笔者在北京市部分资深教研员和特级教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16位教研员和教师用文字描述了自己对“初中英语教师核心专业素养”的理解和看法。之后,笔者对他们的描述进行了关键词的编码和归类,获取和归纳了十项被普遍认同的专业核心素养:即师德、人文素养、学生观、专业知识和能力、跨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文化意识、思考和反思能力。基于该调查,结合北京市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要求,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教师核心专业素养可以包括六个方面:教育情怀、语言素质、专业发展、文化意识、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以下将逐一进行阐述。
第一,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敬业爱生的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成为英语优秀教师的前提,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决定了教师从事其他教育活动的态度(史耕山、周燕,2009)。因此,教育情怀包括良好的师德和正确的学生观。
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它使教师感觉到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转引自傅宝英,2004)。可见,师德的魂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与众不同,它是一种博大的、崇高的、有原则的、以责任和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之爱,是履职过程中教师通过精神和行为的率先垂范给学生以灵魂的启迪和精神的引领。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在英语教育的层面上审视和定位日常教学。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胡新建、林跃武,2011)。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更要认真思考和充分挖掘学习内容中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正向影响的因素,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综合素养的形成,使初中英语课程的魅力更凝重、更持久。
教师的职业价值通常是由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反映出来的。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具体体现为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将获取到的语言和信息有效转化为个体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保障。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以学生为本实质上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初中教学中体现为教师善于倾听和对话,激发生本、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充分唤起每个学生的内驱力和自主性,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倾听和对话都需要教师具有平等和开放的意识,并认识到这种交流不在于证实一种立场的正确性,而是要发现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的方式,以及通过积极进入对方视野而拓展自己的眼界(韩炳华,2016)。在有效的互动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体验、感受、探究并构建提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从而达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素养。
第二,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广博精深的语言素质。国内外研究表明,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通常包括扎实的语言知识(词汇、语法、功能、话题、语用等)和娴熟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等)。从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探讨这个专题应围绕着“教师的语言素质对初中学生有何意义”展开,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语言能力两个方面。
文本解读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起点。缺乏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只是形式上的“设计教学”(张金秀,2008),文本解读如果不“深”、不“准”、不“精”,再好的教法也是徒劳(戴军熔,2012)。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正处于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时期,理解学习内容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体现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提取其中适合初中学生的语言、情感、文化和思维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准确分析本课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即新的语言材料是在怎样的语境中使用的、如何呈现的、表达了什么意思、可以渗透怎样的学习策略等,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本课文本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结合点,以便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投入语言学习。最后,教师还要深入思考本课可能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情感、完善学生品格的机会。
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英语布置任务和组织活动时,自身扎实的语言功底却往往导致他们忽略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如果教师长期使用超过学生能力水平的语言,即使创设了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学生也只能望而却步。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至关重要,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它本身还具有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Nunan,1999)。因此,在讲授、示范、指令、交流等课堂活动中,选择和组织教学语言的首要标准是可接受性,即学生能否明白和适应。教师不仅应具有时刻保持主动将教学语言降低到学生能理解水平的意识,而且还应具有能够用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语言把事情解释清楚的能力,即有效把握教学指令的难易程度,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了教师的意图。
第三,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持续自主的专业发展能力。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不断接受着各种挑战和考验。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终身发展的问题。这种不断进步的、动态持续的发展需要教师有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和执行力,即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较为自觉的专业发展行为(宋维华、郭洪洁,2015)。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
专业知识是指教师能在学生熟悉的话题中积累与运用语言知识和教学知识,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创设学生体验和学习语言的情境与活动,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共进。首先,这是一个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者和学习者,同时又是知识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即教师用创造性的方法有意识重组和提炼学科知识,以便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王琦,2013)。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从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行为做起,促进学生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以课堂教学的实效折射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另外,这是一个持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学习、实践和反思,并将所学所思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联系,不断探索出最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形式。
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学需求促进教师成长、教师成长又服务于教学需求的良性循环的双赢过程。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加科学高效,教师还应将自身专业发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教育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与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适合教师开展的研究形式纳入到日常教学研究中,开展广泛的、实践性的研究,对比、分析、归纳并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积累经验,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学风格和科研能力。
第四,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兼容并蓄的文化意识。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教育部,2012)。因此,文化教学也是初中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它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获得并理解文化知识、对文化异同有一定意识以及具备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初中英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注意挖掘语言结构中积淀的丰富文化内涵,并把代表不同先进文化的教学内容融入语言教学之中。教师的文化意识包括对目的语文化和本国语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教师应该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是不能以是非好坏来进行简单评价的。差异的存在表明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不同,不同的文化也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差异的存在才使得世界文化多元而丰富。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对祖国和目的语国家的知识文化及交际文化都有所了解。只有兼具中外文化意识,教师才能更好地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鉴别和价值判断,从而进一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体验多元文化,树立跨文化意识和国际理解精神,开放包容,悦纳差异。
在初中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代表西方文化主流的内容供学生学习,通过教学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而排除文化障碍,学会理解、尊重、认同和宽容异族文化,培养对异族文化的敏感性、鉴别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避免一味强调和渗透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因为这势必会导致学习者形成不正确、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并根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度的文化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在充分和深入了解祖国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和运用相关英语语言,进而利用这些英语恰当而得体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第五,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思辨能力。就工具性而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教育部,2012)。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思辨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判断力和逻辑性。
判断力是指教师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教育教学领域的各类现象的实质进行理智的审视和判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种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手段层出不穷。初中英语教学实际中,一方面,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的倡导下,有很多教师在并未完全了解和理解的情况下就被动接受和全部使用了某些教学模式和方法;另一方面,还有很多教师也希望能够寻找到某种最佳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化解他们在教学中面临的所有问题。这些都反映出教师对教育现象缺乏审慎的态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具备思辨能力的教师应该认识到,每种现象的背后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原因和条件,因此,没有哪一种模式和方法是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境的。教师只有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将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中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有利因素合理恰当地融入到已有的教学方式中,并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作为衡量和检验的标准,才能摸索和完善适合自己的最佳教学模式和方法。
逻辑性是指教师能否设计出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层次清晰、递进有效的教学方案。具备了较好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师设计出来的课,其教学流程会始终在一条教学主线上运行。首先,教师要能够制定具体清晰、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能够使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同时保证教学活动之间体现出层次递进的逻辑关系,以促进学生依据语言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和使用语言,体现语言学习的持续性和渐进性。最后,教师还要能够处理好教学预设与学生生成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语言学习过程,敢于质疑和创造,使教学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第六,初中英语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势不可挡。美国图书馆协会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意识和能力(秦美娟、何广铿,2009)。据此,初中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信息意识决定教师能否以开放的心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并以批判的思维甄选恰当的信息手段进而应用于教学中去。信息能力则决定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
对于教学信息化,初中英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即关于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关系的认识、观念和需求(余胜泉、吴娟,2004)。刘兆义指出,教育信息化并不是要全盘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而是为了更加高效的教与学,用技术增强学与教,是对原常态教学的改变和超越(转引自夏春来,2016)。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两者并非简单叠加或者直接替代的关系。想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还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此外,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信息化方式,教师还需要首先确认教学的实际需求,并据此选择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手段和方法。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学习模式(教育部,2012)。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本培养和运用信息能力。筛选、获取和整合广泛多样的素材,创造更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对于混合式教学、在线教育、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媒体,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将其与现行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优势,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边界,获取实时诊断和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开启英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新阶段。
四、结语
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全面发展。各级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部门可以围绕上述核心素养,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展示、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活动,引导教师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交流、在做中感悟,助力初中英语教师自下而上、自内而外地追求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一个教师个人突破自我和追求卓越的过程。因此,广大初中英语教师还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身在核心专业素养上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实践和总结不断实现教学相长,在提升个人核心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Nunan, D.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陈鸿琴. 2005. 英语教师的素质与英语教学 [J].
重庆大学学报,(5): 97–99
戴军熔. 2012.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4):
20–28
戴炜栋,王雪梅. 2011. 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 [J]. 外语电化
教学,(6): 8–13
傅宝英. 2004. 从教师“教育爱”谈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报,3(1): 101–104
龚亚夫. 2011. 创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知识与能力体系——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等级标
准的制订 [J]. 中国教育学刊,(7): 60–65韩炳华. 2016. 对话·合作·共享——我的英语教学主张 [J].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3): 72–74
胡新建,林跃武. 2011. 英语专业师范生非专业素养培养 [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3): 145–148
胡壮麟. 2004.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
求》的基本理念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36(5): 346–350
李翠英,孙倚娜. 2014. 国外英语教师能力标准对我国英语教师发展的启示 [J]. 外语界,
160(1): 57–63
李观仪. 2003. 我的英语学习和教学 [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 51–55
林崇德,辛涛. 1996. 智力的培养 [M]. 长沙: 湖南出版社.
陆谷孙. 2003. 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 [J]. 外语界,(2): 2–6
秦美娟,何广铿. 2009.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探讨 [J]. 外语界, (5): 18–25
史耕山,周燕. 2009. 老一代优秀英语教师素质调查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 26–29
宋维华,郭洪洁. 2015. 基础教育职前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途径 [J]. 中国成人教
育,(18): 150–152
王琦. 2013. 外语教师TPACK建构中的思辨思维教学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0(4): 88–93
文秋芳,常小玲. 2012. 为高校外语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 [J]. 外语
与外语教学,(1): 1–5
吴一安. 2005. 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 [J].
外语教学与研究,(3): 199–205
吴一安. 2007.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吴一安. 2008. 外语教师研究:成果与启示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 32–39
夏春来. 2016. 论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的深
度融合 [J].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1): 12–14
余胜泉,吴娟. 200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M]. 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
张金秀. 2008. 对教学设计内涵的理解及实践诊断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8):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通信地址:10003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电子信箱:deliajjl2002@sina.com
编辑:周小敏
49A Discussion on Junior High EFL Teachers’ Cor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JIANG Jingli ..............................................................................................................................................
EFL teachers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advocating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English curriculum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erefore, their cor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and a relevant investigation made among teachers and teacher researchers in Beijing, the paper analyzes and extracts six cor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that secondary school EFL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including pedagogical affection, language profi ciency, profession development, culture awareness, thinking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Based on this discussion, the paper also throws out some suggestions about further teaching research in order to enhance teachers’ core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rimary English Course Offering in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ZHAI Hongying ..........................................................................................................................................
B ased on the novice primary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 in Hua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rimary English course in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itical issues existing in these courses mainly cov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mplex education environment, shortage of English teachers, lack of appropriat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lack of teaching methods. In those schools, effective English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t wo important premises: clear English education aims and qualifi ed English teachers. All of these urgently need the high attention and involvement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experts.
A Practice Research on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FL Writing Competence
FENG Aiwu ................................................................................................................................................
Taking one writing open clas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research which aims to improve high school students’ EFL writing competence. The main task of this open class is to guide the students learning to write an application letter. By reporting how the class was organize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employing the procedure of pre-writing/while-writing/post-writing (PWP). In addition, the paper presents refl ections on how to carry out activities in reference to teaching EFL writ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general.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