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导学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7:04:02
文档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导学案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课标解读】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知识梳理】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目的:为早日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2.过程:1979年元旦,《告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1
推荐度:
导读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课标解读】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知识梳理】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目的:为早日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2.过程:1979年元旦,《告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1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早日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2.过程:1979年元旦,《告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1年,叶剑英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3.含义:                                                                   

                                                                                 。

4.意义: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思考1: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特定含义?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回归

(1)条件:

①中国国力增强,           不断提高。

②“             ”的构想不断完善。

(2)过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时间)回归祖国。

    (3)意义:的回归洗刷了                       ,翻开了                   

     ,中华民族在                     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回归

(1)回归:        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                   》;

       年12月3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2)意义:、澳门的胜利回归是                     的结果,为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请思考2:中国为什么选择用“一国两制”方式来解决、和澳门问题?

 

 

三、海峡的发展

1.原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

(2)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2.概况:

(1)1979年元旦,实现真正停火。

(2)1987年,当局允许居民赴探亲,打破隔绝状态。

(3)1993年,汪辜会谈是一次历史性突破。

(4)2000年以来,政局变化,和平统一进程一波三折。

(5)2005年,连战和亲民党宋处瑜先后访问,标志着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3.趋势:统一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4.意义:

(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的重大原则问题。

(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3)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请思考3:如何认识“祖国统一”?

 

 

 【思维拓展】

1.如何认识“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含义:①“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和、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③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④有和法律保证,有实行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一国两制”的提出:它是针对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许多国家纷纷与断交,与中国建交,尤其是美、日与中国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日与断交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提出的条件成熟。中国在1979年的《告同胞书》已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一国两制”的评价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 结合有关史实简述问题始末

(1)鸦片战争后,1842年英国强迫清签订《南京条约》割占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年中英签订《拓展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99年。至此,英国在半个多世纪中,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占去中国1078平方公里的整个地区。

(2)从1982年开始,中英关于问题开始谈判,终于达成协议。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第一款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恢复行使主权。”在此之后,平稳过渡,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走进高考】

例1.(08上海综合能力,10)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主要事迹评价
20世纪20年代

 为国民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解析:B。 ①在1955年,②在1936年,③在1924年,④在1945年。

例2.(2007江苏历史)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同胞书》

C.1981年 《关于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D.1984年《工作报告》

解析:D  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工作报告》。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2005 年 4 月 29 日,连战访问时,在北大发表演讲说:“当然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 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我认为这个基础在哪里呢 ? 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名义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名义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提出来”。这里连战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指的是

A.中国加人 WTO 的现实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必然会在重振旗鼓  D.海峡两岸人民都希望中国富强、统一

2.目前阻碍我国海峡两岸统一大业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势力的猖獗                  B. 岛内主流的变化

C.美日势力                      D. 国际压力

3.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A.问题     B.问题     C.澳门问题      D.问题

4.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殖家力量的削弱             .中国外交的成熟

5 中英关于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规定,回归后,其事务由港人自己管理,但不包括①外交 ②国防 ③立法 ④行政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6. 两岸三通是指①通邮②通电③通信④ 通航⑤ 通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7.的曾指示行政院新闻局把局徽上的中国地图换成地图。最近,当局又提出在新版“护照”封面加印“签发”字样, 以陈为首的的这一系列做法说明

A.他想突出地方的特点       B.陈积极推行

C.陈想改善海峡两岸的关系       D.陈趋向于承认“一国两制”

8.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9.1979年元旦,全国常委会在《告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的现状和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和办法,不使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①宣布了中国和平解决问题的方针②中国表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不干涉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  

 27.应和总的

邀请,中国连战2005年4月26日率领中   

国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为期8天7夜

的“和平之旅”。 

回答:

(1)孙中山是国共两党共同敬仰的民主先行者。连战访问的第一站就是去南京拜谒中山陵,在与连战的会谈中也说“中国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结合国民运动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中国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

 

 

 2)西安是连战访问的重要一站,它见证了70年前国共关系的风云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连战在祭奠祖母时说:我的祖母埋葬在这里,60年来连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来祭拜,我们当子孙的人感到非常愧疚。这是大时代里的小历史,但对我家族、个人来讲是很辛酸的历史。

两岸分离,导致了连战家族、个人的辛酸历史,同时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心中的伤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分离的原因。

(4)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选择题:

1--10. DCAAA   DBDCC    

二、非选择题:

11.

(1)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建立黄埔军校;东征及广东根据地的巩固;参与北伐战争;领导工农运动配合北伐。

(2)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

原因:中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3)内战失败,退居;美国干涉、阻挠中国(或: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海峡,阻挠中国人民)。

(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文档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导学案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课标解读】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知识梳理】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目的:为早日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2.过程:1979年元旦,《告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1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