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早日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2.过程:1979年元旦,《告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1年,叶剑英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3.含义:
。
4.意义: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思考1: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特定含义?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回归
(1)条件:
①中国国力增强, 不断提高。
②“ ”的构想不断完善。
(2)过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时间)回归祖国。
(3)意义:的回归洗刷了 ,翻开了
,中华民族在 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回归
(1)回归: 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 》;
年12月3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2)意义:、澳门的胜利回归是 的结果,为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请思考2:中国为什么选择用“一国两制”方式来解决、和澳门问题?
三、海峡的发展
1.原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
(2)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2.概况:
(1)1979年元旦,实现真正停火。
(2)1987年,当局允许居民赴探亲,打破隔绝状态。
(3)1993年,汪辜会谈是一次历史性突破。
(4)2000年以来,政局变化,和平统一进程一波三折。
(5)2005年,连战和亲民党宋处瑜先后访问,标志着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3.趋势:统一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4.意义:
(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的重大原则问题。
(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3)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请思考3:如何认识“祖国统一”?
【思维拓展】
1.如何认识“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含义:①“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和、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③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④有和法律保证,有实行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一国两制”的提出:它是针对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许多国家纷纷与断交,与中国建交,尤其是美、日与中国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日与断交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提出的条件成熟。中国在1979年的《告同胞书》已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一国两制”的评价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 结合有关史实简述问题始末
(1)鸦片战争后,1842年英国强迫清签订《南京条约》割占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年中英签订《拓展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99年。至此,英国在半个多世纪中,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占去中国1078平方公里的整个地区。
(2)从1982年开始,中英关于问题开始谈判,终于达成协议。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第一款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恢复行使主权。”在此之后,平稳过渡,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走进高考】
例1.(08上海综合能力,10)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 | 主要事迹 | 评价 |
20世纪20年代 | 为国民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 |
20世纪30年代 |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 |
20世纪40年代 |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 |
20世纪50年代 |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
解析:B。 ①在1955年,②在1936年,③在1924年,④在1945年。
例2.(2007江苏历史)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同胞书》
C.1981年 《关于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D.1984年《工作报告》
解析:D 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工作报告》。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2005 年 4 月 29 日,连战访问时,在北大发表演讲说:“当然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 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我认为这个基础在哪里呢 ? 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名义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名义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提出来”。这里连战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指的是
A.中国加人 WTO 的现实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必然会在重振旗鼓 D.海峡两岸人民都希望中国富强、统一
2.目前阻碍我国海峡两岸统一大业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势力的猖獗 B. 岛内主流的变化
C.美日势力 D. 国际压力
3.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A.问题 B.问题 C.澳门问题 D.问题
4.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殖家力量的削弱 .中国外交的成熟
5 中英关于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规定,回归后,其事务由港人自己管理,但不包括①外交 ②国防 ③立法 ④行政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6. 两岸三通是指①通邮②通电③通信④ 通航⑤ 通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7.的曾指示行政院新闻局把局徽上的中国地图换成地图。最近,当局又提出在新版“护照”封面加印“签发”字样, 以陈为首的的这一系列做法说明
A.他想突出地方的特点 B.陈积极推行
C.陈想改善海峡两岸的关系 D.陈趋向于承认“一国两制”
8.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9.1979年元旦,全国常委会在《告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的现状和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和办法,不使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①宣布了中国和平解决问题的方针②中国表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不干涉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
27.应和总的
邀请,中国连战2005年4月26日率领中
国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为期8天7夜
的“和平之旅”。
回答:
(1)孙中山是国共两党共同敬仰的民主先行者。连战访问的第一站就是去南京拜谒中山陵,在与连战的会谈中也说“中国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结合国民运动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中国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
2)西安是连战访问的重要一站,它见证了70年前国共关系的风云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连战在祭奠祖母时说:我的祖母埋葬在这里,60年来连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来祭拜,我们当子孙的人感到非常愧疚。这是大时代里的小历史,但对我家族、个人来讲是很辛酸的历史。
两岸分离,导致了连战家族、个人的辛酸历史,同时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心中的伤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分离的原因。
(4)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参
一、选择题:
1--10. DCAAA DBDCC
二、非选择题:
11.
(1)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建立黄埔军校;东征及广东根据地的巩固;参与北伐战争;领导工农运动配合北伐。
(2)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
原因:中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3)内战失败,退居;美国干涉、阻挠中国(或: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海峡,阻挠中国人民)。
(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