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思考题:
1、有人说,文学让人暂时忘记现实世界,是一种精神鸦片,应该唾弃。你认为呢?
2、学习文学理论有何意义?
3、为什么说学习文学理论要具有问题意识?
“绪论”拓展阅读书目:
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2、【美】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4、【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5、【美】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8、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第一章“文学作为活动”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活动?其理论依据何在?
2、你认为文学有没有本质?为什么?
3、你如何看待反本质主义思潮?
第一章拓展阅读书目:
1、【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
2、【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第二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思考题:
1、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文学概念?为什么?
2、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你觉得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吗?为什么?
3、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判断其是否为文学时可以用文学的定义去套吗?为什么?
第二章拓展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德】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黎鸣, 李书崇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3、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7、汪增祺:《汪增祺文集·文论卷》(《“揉面”——谈语言》;《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8、【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9、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英】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1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第三章“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思考题:
1、你认为考察文学艺术的起源除了从考古发现入手外,还有哪些手段?为什么?
2、你认为哪一种关于文学活动原始发生的说法更有道理?为什么?
3、为什么神话只能产生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
4、如何理解经济在文学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拓展阅读书目:
1、【英】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或北京:中国靑年出版社,1999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4、【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曹葆华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钱中文:《文学发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吴持哲编:《弗莱文论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思考题
1、文学创作、文学创造、文学生产三个概念有何不同?
2、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3、你认为破解文学创造“黑箱之谜”的钥匙在哪?为什么?
4、既然灵感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那它就是神秘不可解的,我们对它当然只能是坐等。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第四章拓展阅读书目:
1、【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钟嵘:《诗品集注》,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5、【美】阿瑞提著:《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杜书瀛:《文学原理:创作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
8、周宪:《走向创造的境界:艺术创造力的心理学探索》,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夏中义:《艺术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9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10、吕俊华:《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北京:三联书店, 1987.7
11、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 1985.7
第五章“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思考题
1、艺术真实就是将生活真实用艺术的笔法写进文学作品中,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文学是否能写性(或丑)?又该如何写性?
3、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的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4、有意味的形式是如何形成的?
第五章拓展阅读书目:
1、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或2001
2、陆贵山:《艺术真实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3、童庆炳:《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5、【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6、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第六章“文学文本的层次”思考题
1、《周易》将文本分为言、象、意三层,黑格尔将文本分为外在形状与意蕴两层,英伽登将文本分为五层:一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言组合,二是意义单元,三是多重图示化面貌,四是再现客体,五是形而上的特质。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为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为什么我们称之为类型人物而非典型人物?类型人物与典型人物有何不同?
3、艺术魅力有几个层次?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4、意境与境界是同一个范畴吗?若是,为何王国维要同时使用这连个词?若不是,它们有何区分?
5、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却具有韵味无穷的特点,这又突破了形象层,深入到了意蕴层,如何解释?
6、无我之境是指文本中没有“我”的形象吗?有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别何在?
7、意境与意象的区别与联系?
8、如果说文学意象都必须具有荒诞性,那么请问《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等等是否为文学意象?为什么?
第六章拓展阅读书目:
1、【波】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叶纪彬:《中西典型理论述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朱乃长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4、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7
5、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石家庄:河北敎育出版社,1997
7、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蒋永靑:《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硏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9、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0、古风:《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11、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黄景进:《意境论的形成:唐代意境论硏究》,台北:学生书局,2004
13、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北京:三联书店,1995
14、顾祖钊:《艺术至境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15、【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981年版;
宗白华
16、夏之放著:《文学意象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17、刘岱总主编:《意象的流变》,北京:三联书店,1992
18、胡雪冈著:《意象范畴的流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9、陈植锷著:《诗歌意象论 : 微观诗史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
20、【日】松浦友久著:《唐诗语汇意象论》,陈植锷,王晓平译,北京:中华书局, 1992
21、王泽龙著:《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2、严云绶著:《诗词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3、吴晟著:《中国意象诗探索》,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4、王立著:《心灵的图景 : 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5、傅道彬著:《晚唐钟声 : 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6、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10
第七章“文学文本的类型”思考题
1、历史小说如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是否为现实型文学?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太虚幻境等具有神幻色彩的人、事、景,是否改变了《红楼》现实型文学的身份?
3、理想型文学要反映现实吗?
4、象征型文学如何寻找客观对应物?
5、为什么象征型文学具有朦胧性的特点?
6、如何理解西方各大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
7、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就是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吗?为什么?
第七章拓展阅读书目:
1、【美】布洛克:《美学新解》,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981
3、达米特·格兰特:《现实主义》,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
4、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北京:昆仑出版社,19
5、查尔斯·查德威克:《象征主义》,北京:昆仑出版社,19
6、钱中文:《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王向峰:《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8、张学正:《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 : 1976-1996》,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7
9、张德祥:《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10、崔志远:《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换》,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2、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第八章“文学文本的体裁”思考题
1、必须符合教材中所说的诗歌的几个特征才能算是诗歌吗?
2、诗歌与散文有何差异?
3、戏剧文学与小说有何差异?
4、为什么说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创作原则有其可取性?
第八章拓展阅读书目:
1、朱光潜:《诗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元洛:《诗美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3、吴思敬:《诗歌基本原理》,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4、《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5、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6、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7、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8、佘树森:《散文艺术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第九章“文学叙事”思考题
1、情节与事件关系如何?
2、叙述者就是作者吗?为什么?
3、无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各有什么优缺点?
4、行动元与角色有何差异?对人物的这样两种叫法有何意义?
第九章拓展阅读书目:
1、【美】W·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3、【法】热奈特著:《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5、【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
6、【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7、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9、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董小英著:《超语言学:叙事学的学理及理解的原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11、王阳著:《小说艺术形式分析:叙事学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徐岱著:《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3、【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或2005
14、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美】浦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6、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7、程文超, 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8、高小康著:《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高小康著:《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美】丁乃通著:《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陈建宪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第十章“文学风格”思考题
1、一个初学写作者有风格吗?为什么?
2、法国的布封认为:“风格即人”,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3、如何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
第十章拓展阅读书目:
1、【德】歌德(Goethe)等:《文学风格论》,王元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2、吴功正:《文学风格七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6、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第十一章“文学接受”思考题
1、文学接受、文学欣赏、文学鉴赏、文学消费有何异同?
2、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之间有一段怎样的距离?
3、对文学的解读要求创新,这就意味着提倡正误吗?
4、异变产生的根源在哪?
5、文学接受有阈限吗?有哪些阈限?
6、如何减少反误?
第十一章拓展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
3、【匈】豪泽尔:《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法】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刘晖译,北京:编译出版社,2001
6、【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7、【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9、【德】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
11、丁宁:《接受之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12、陶水平:《审美态度心理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13、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第十二章“文学批评”思考题
1、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2、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有何差异?
3、你对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持何看法?
4、批评模式有好坏之分吗?为什么?
第十二章拓展阅读书目:
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4、【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5、王一川主编:《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方珊等编:《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
7、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英】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9、【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美】却尔:《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12、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
13、【加】弗莱:《批评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4、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5、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7、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