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学 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
专业方向 工业工程与制造
班 级 110715
学 号 ********
学生姓名 吕 龙
指导教师
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
实验一 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实验时间 2013.10.30 实验编号 同组同学 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跃响应曲线,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2.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ζ时的跃响应曲线,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Ts。
三、实验原理
1.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1所示:
图1-1
由图得:
在实验当中始终取 , 则 ,
取不同的时间常数T分别为: 0.25、 0.5、1。
记录不同时间常数下阶跃响应曲线,测量纪录其过渡过程时 ts。(取误差带)
2.二阶系统:
其传递函数为:
令,则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根据结构图,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1-3所示:
图1-3
取 ,,则 及
取不同的值 , , ,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测量超调量σ%(取误差带) ,计算过渡过程时间Ts。
四、实验设备
1.HHMN-1型电子模拟机一台。
2.PC 机一台。
3.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4.导线若干。
五、实验步骤
1. 熟悉 HHMN-1 型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 比例器,通电调零。
2. 断开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上的条件和要求,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按 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
3. 将与系统输入端连接,将与系统输出端连接 。 线路接好后,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
4.运行软件,分别获得理论和实际仿真的曲线。
5. 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填写实验数 据表格,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结果
1.一阶系统
T | 0.25 | 0.5 | 1 |
R2/MΩ | 0.25 | 0.5 | 1 |
1 | 1 | 1 | |
实测值/s | 0.76 | 1.55 | 3.03 |
理论值/s | 0.75 | 1.50 | 3.00 |
(1)T = 0.25:
(2)T = 0.5:
(3)T = 1
2.二阶系统
0.25 | 0.5 | 1.0 | |
R4/MΩ | 2 | 1 | 0.5 |
1 | 1 | 1 | |
实测 | 40.5 | 16.0 | 0 |
理论 | 44.4 | 16.3 | 0 |
实测值/s | 10.95 | 5.2 | 4.9 |
理论值/s | 14 | 7 | 4.7 |
(1)R4=2MΩ
(2)R4=1MΩ
(3)R4=0.5MΩ
七、结果分析
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一阶还是二阶系统,实测值均与理论值有着或多或少的偏差。从实验的过程、原理分析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 电容电阻的标称值和实际值一般都有误差,所以依次搭接的电路的传递函数和理论不完全一致。
2. 运放带来的误差:一方面,实验中的运放的正极没有接补偿电阻,这有可能造成零点漂移以致结果不准确。另一方面,理想运放的放大倍数是无穷大的,而理论运放不一定是无穷大,这也会对传递函数的参数造成一定影响。
3. 实验箱A/D转换时有误差。
4. 理式计算的Ts和超调量也是经验估计公式,并不完全准确,所以实测值与理论值出现误差也是情理之中的。
结论:
(1)一阶系统
单位阶跃响应是单调上升曲线,特性由T唯一决定,T越小,过渡过程进行的越快,系统的快速性越好。但应当注意到,在实验中T太小的时候对外界条件更加敏感,将导致外界的扰动对系统的输出特性有较大干扰,会使其输出特性曲线发生波动。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是没有稳态误差的,这是因为:这一点从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中也可以反映出来。
(2)二阶系统
①平稳性:由曲线可以看出,阻尼比越大,超调量越小,响应的振荡倾向越弱,平稳性越好。反之阻尼比越小,振荡越强,平稳性越差。
②快速性:由曲线的对比可以看出,过大,例如1,系统响应迟钝,调节时间长,快速性差;过小,虽然响应的起始速度较快,但因为振荡强烈,衰减缓慢,所以调节时间也长,快速性差。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时,最短,即快速性最好,此时的平稳性也让人满意。
③稳态精度:可以看出,稳态分量随着t的增长衰减到0,而稳态分量等于1,因此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欠阻尼和临界阻尼的情况下,单位阶跃响应是不存在稳态误差的。
八、收获、体会及建议
实验二 频率响应测试
实验时间 2013.11.20 实验编号 同组同学 无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频率特性的测试原理及方法。
2.学习根据所测定出的系统的频率特性,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给定环节的频率特性。
2.系统模拟电路图及系统结构图分别如图2-1及图2-2
图2-1
图2-2
3.系统传递函数为:
若正弦输入信号为 , 则当输出达到稳态时,其输出信号为 。改变输入信号频率 , 便可测得二组和随f(或ω)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规律就是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三、实验原理
1. 幅频特性即测量输入与输出信号幅值及,然后计算其比。
2. 实验采用“李沙育图形”法进行相频特性的测试。以下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测试方法的原理。
设有两个正弦信号:
X(ωt)=XmSin(ωt) Y(ωt)=YmSin(ωt+ψ)
若以X(t)为横轴,Y(t)为纵轴,而以ω作为参变量,则随着 ωt的变化,X(t)和Y(t)所确定的点的轨迹,将在X-Y平面上描绘出一条封闭的曲线。这个图形就是物理学上成称为的“李萨如图形”。
图2-3
3. 相位差角Ψ的求法:
对于X(ωt)=XmSin(ωt)及Y(ωt)= YmSin(ωt)
当ωt=0时,有 X(0)=0 ;Y(0)=Ym Sin(ψ)
即ψ=ArcSin(Y(0)/ Ym), 0≤ψ≤π/2时成立。
实验电路图:
图2-4
四、实验设备
1.HHMN-1型电子模拟机一台。
2.PC 机一台。
3.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4.导线若干。
五、实验步骤
1. 熟悉 HHMN-1 型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断开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上的条件和要求,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先选择R = 200K 。
3. 将与系统输入端连接,将与系统输出端连接。线路接好后,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
运行软件,分别获得理论和实际仿真的曲线,并采用“XY Graph”观测“李沙育图形”。调整信号源频率,连续获得十组曲线,并保证其中有一组的为“李沙育图形”为正椭圆。
5.将R 改为100 K,再进行2~4步。
6. 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结果
1实验数据表格
(1).K=1,R=10K时的频率响应
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f | 0.286 | 0.605 | 0.923 | 1.241 | 1.560 | 1.878 | 2.196 | 2.515 | 2.833 | 3.151 |
w | 1.8 | 3.8 | 5.8 | 7.8 | 9.8 | 11.8 | 13.8 | 15.8 | 17.8 | 19.8 |
A2/A1 | 1.019 | 1.072 | 1.133 | 1.134 | 1.000 | 0.768 | 0.577 | 0.437 | 0.338 | 0.270 |
Yo/Ym | 0.209 | 0.426 | 0.691 | 0.931 | 1.000 | 0.900 | 0.793 | 0.660 | 0.544 | 0.483 |
Φ/(°) | 12.05 | 25.24 | 43.70 | 68.59 | 90.00 | .14 | 52.48 | 41.32 | 32.97 | 28.90 |
(2).K=2,R=20K时的频率响应
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f | 0.875 | 1.194 | 1.512 | 1.830 | 2.149 | 2.467 | 2.785 | 3.104 | 3.422 | 3.740 |
w | 5.5 | 7.5 | 9.5 | 11.5 | 13.5 | 15.5 | 17.5 | 19.5 | 21.5 | 23.5 |
A2/A1 | 1.128 | 1.243 | 1.384 | 1.486 | 1.408 | 1.143 | 0.901 | 0.709 | 0.556 | 0.446 |
Y0/Ym | 0.349 | 0.506 | 0.728 | 0.903 | 1.000 | 0.903 | 0.782 | 0.652 | 0.515 | 0.444 |
Φ/(°) | 20.45 | 30.39 | 46.70 | .58 | 90.00 | .60 | 51.46 | 40.72 | 31.03 | 26.37 |
2计算系统传递函数
K=1:
拟合的幅频曲线:
拟合的相频曲线:
K=2:
拟合的幅频曲线:
拟合的相频曲线: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系统的响应是典型的二阶系统响应。
对于二阶振荡环节
对数辐频特性:
特征点:
易知当Y(0)/Ym接近1时,ω的值即为ωn,Ac /Ar的值等于1/2
1k=1时
时,
,故0.448
故
理论值
2k=2时
时,
,故0.33
故
理论值
七、结果分析
从得到的结果看,虽然已经和理论值比较接近,但是仍存在一定误差,初步分析误差可能由一下因素造成:
1. 电容电阻的标称值和实际值一般都有误差,所以依次搭接的电路的传递函数和理论不完全一致。
2. 运放带来的误差:一方面,实验中的运放的正极没有接补偿电阻,这有可能造成零点漂移以致结果不准确。另一方面,理想运放的放大倍数是无穷大的,而理论运放不一定是无穷大,这也会对传递函数的参数造成一定影响。
3. 在matlab中显示的李沙育图像中找Yo时发现,当X=0时,不一定有相应的Y与之对应。这是由于系统实际输出电压为连续的,而A/D转换是离散的,所以实验得到的Yo并不是实际的Yo,而是有一定偏差。
4. 所选的 值太少,并不能真正找到=90度时所对应的。
八、收获、体会及建议
实验三 控制系统串联校正
实验时间 2013.12.11 实验编号 同组同学 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串联校正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设计串联超前校正,并验证。
2. 设计串联滞后校正,并验证。
三、实验原理
1.系统结构图如图3-1所示。
其中Gc(s)为校正环节,可放置在系统模型中来实现,也可使用模拟电路的方式由模拟机实现。
2.系统模拟电路如图3-2所示。
3.未加校正时, 。
4.加串联超前校正时,,
给定,则。
5.加串联滞后校正时,
给定,则。
四、实验设备
1.HHMN-1型电子模拟机一台。
2.PC 机一台。
3.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五、实验步骤
1.熟悉HHMN-1型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断开电源,按照系统结构图和系统传递函数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并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
2.将D/A1与系统输入端Ui连接,将A/D1与系统输出端Uo连接(此处连接必须谨慎,不可接错)。线路接好后,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
3.在Windows XP桌面用鼠标双击“MATLAB”图标后进入,在命令行处键入“autolab”进入实验软件系统。
4.在系统菜单中选择实验项目,选择“实验三”,在窗口左侧选择“实验模型”,其它步骤察看概述3.2节内容。
5.分别完成不加校正、加入超前校正、加入滞后校正的实验。在系统模型上的“Manual Switch”处可设置系统是否加入校正环节,在“()CGs”处可设置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6.绘制以上三种情况时系统的波特图。
7.采用示波器“Scope”观察阶跃响应曲线。观测试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完成实验报告。
8.研究性实验方法。实验者可自行确定系统传递函数,同时设计校正环节,并建立系统的SIMULINK模型,验证自动控制理论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步骤可查看概述3.3节内容。
六、实验结果
1. 未加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阶跃响应曲线:(过渡时间ts:5.67s;超调量os:46.58%;峰值时间tr:0.63s)
波特图:
计算截止频率:
由波特图标注中数据知,
相稳定裕度
2. 加超前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阶跃响应曲线:(过渡时间ts:2.02s;超调量os:22.86%;峰值时间tr:0.53s)
波特图:
由上面波特图标注中数据知:
相稳定裕度:
3. 加滞后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阶跃响应曲线:(过渡时间ts:7.39s;超调量os:5.44%;峰值时间tr:3.30s)
波特图:
由上面波特图标注中数据知:
相稳定裕度:
七、结果分析
1.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和过度过程的影响
由未校正与串联校正数据可见,串联超前校正后,相位裕度由28°增大到48°,截止频率Wc由1.87rad/s增大到2.38rad/s,系统稳定度增加,但抑制高频干扰的能力降低。串联滞后校正后,相位裕度r由28°增大到55°,截止频率Wc由1.87rad/s减小到0.455rad/s,系统稳定度,抑制高频干扰的能力增强。
故由上述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无论是串入何种校正环节,或者是否串入校正环节,系统最终都会进入稳态,并且,稳态误差基本不变。但是,串入校正环节后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有调节作用。
超前校正使得系统的快速性得到提高,稳定裕度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利用了超前网络相角超前、幅值增加的特性,改变了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中频段斜率,从而有效改善了系统动态性能。
滞后校正减小了系统的截止频率,增大了稳定裕度,改善了稳定性,但快速性变差。它以牺牲穿越频率换取了相位裕量的提高。
而采用超前-滞后校正的方法则可以综合利用二者的特性来改善系统性能。
2.误差分析。
1.时间、温度等因素会导致电容电阻值的变化,从而产生误差。
2.在将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的过程中会有误差,即A/D D/A误差。
3.电容放电不彻底会对系统的阶跃响应造成影响。
八、收获、体会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