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高考备考作文名师写作指导:演讲稿(解析及例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07:01:23
文档

2021高考备考作文名师写作指导:演讲稿(解析及例文)

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演讲稿:(解析及例文)人不为己,要为集体——2021年备考作文解析及例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他人有所联系。著名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已去世的当代毕升两院院士王选教授说:“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孔孟的说法更经典,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当然也有截然相反的说法。中国有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
推荐度:
导读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演讲稿:(解析及例文)人不为己,要为集体——2021年备考作文解析及例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他人有所联系。著名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已去世的当代毕升两院院士王选教授说:“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孔孟的说法更经典,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当然也有截然相反的说法。中国有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
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演讲稿:(解析及例文)

人不为己,要为集体

——2021年备考作文解析及例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60 分)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他人有所联系。著名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已去世的当代毕升两院院士王选教授说:“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孔孟的说法更经典,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当然也有截然相反的说法。中国有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俗语,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则认为“别人是自己的地狱”。

在这个人人不能回避的问题上,你怎么看?

请以“人与己”为话题,根据自己对上文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材料简析】

本次作文题所给材料可分两层:第一句“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他人有所联系。”这句话可理解为一种观点,它的言下之意是说,人生活在世上总要与他人有所联系,在与他人联系的过程中总要处理“人与己”的关系;第二层引用六句名言,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处理“人与己”的关系问题时所表现的鲜明态度。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的话“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是说,考虑别人要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这种“稍多一点”体现的是一种的利他思想,符合传统文化中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王选教授说,“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考虑别人要与考虑自己一样多,也就是要像考虑自己一样考虑别人,这是一种视人若己、人己平等的理念。这两位当代名人的话,体现了现代人处理“人与己”关系时的基本原则。先贤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思考方法,这种方法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推想别人,自己不想接受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说的话就不要希望别人去说,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尊重人、体贴人、为他人着想、不强人所难的思考方法,更有利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是说你敬人人才会敬你,你爱人人才会爱你,这是处理 “人与己”关系的一种态度,这种敬爱他人的态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方法。两位先贤的名言教给我们处理“人与己”关系的态度与方法,也是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早期渊源。以上四句名言都从正面指导我们处理“人与己”的关系。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表现了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利己的一面,是人作为动物在“物竞天择”的生存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自私本性,是人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不顾他人的贪婪表现。西方存在主义“别人是自己的地狱”的观点,更是把他人作为自己的敌对势力,反映了人在现实世界中身不由己的困窘状态。上述六句名言,代表了古今中外不同地域的人们处理“人与己”关系时的不同观点,为同学思考、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指令分析】

这次作文的指令是:“在这个人人不能回避的问题上,你怎么看?请以‘人与己’为话题,根据自己对上文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指令中的“人与己”只是一个话题,是一个人人不能回避的问题,到底该怎样看这个问题,该怎样处理“人与己”的关系,指令要求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谈谈看法。材料中罗列的六句名言,代表不同的观点态度,意在引发思考,指令并没有要求引用,所以,可以选用,也可以不用。作文的关键是要明确回答“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具体阐释你对处理“人与己”关系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同时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习作展示1】

人己互利共生

   张紫涵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己互利共生》。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甚至与世界有一定的联系。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那么,在人与己这个人人都面临的问题上,我们应如何看待呢?

生而利己是前提。中国有句话古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话虽有点绝对,但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道理。生而为人,仅活一世,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极其珍贵的,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和责任首先为他人考虑。自古江山易主、政权更迭,哪一个后继者会为敌对一方着想?刘邦、项羽一争天下,刘邦何曾为项王的生死考虑分毫?当今国际风云变幻,大国博弈更是血雨腥风,各方绞尽脑汁贪图一己之利,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人同此心,国家一理,我们每一个的生命个体也都是这样,人活一世,当有作为,若不为己,又怎么能让自己活出自我?更何谈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

生而利人是必需。人生浮浮沉沉几十载,倘若只知利己,不去利人;只知利己,不会互利,那这样的人生又能有什么意义呢?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体,每个成员分工协作、互惠互利,社会才能正常运转,每个人也正是在服务他人、利于他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刘备若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就不会实现三足鼎立之盛况;而诸葛亮若没有辅佐刘备的运筹帷幄,更不会有“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大名鼎鼎。在专业分工日益精细、行业联系交错纵横的现代社会,孤身一人单打独斗定难成事,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利人才是每个社会人人生价值之所在,我们只有在学会利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我们的生命才会在人生舞台上大放异彩。

利人和利己是互利共生的。利己是前提,利人是必需。没有利己,何谈利人;没有利人,又何来共生?一个人若连自己都经营不好,整日生活拮据,又凭什么来考虑别人?而一个人若只为自己考虑,而不帮助他人,不为别人考虑,他又怎能走向人生高光时刻呢?要想服务他人、服务社会,首先要经营好自己;要想做好自己、实现生命价值,必须从服务他人开始。

其实,利人和利己是有机的融为一体的,只有把握二者的平衡,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同学们,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们既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为自己而活,饱览旅途风景;更要在旅途中“身负青囊,剑指远方”用一己之力服务社会与他人,实现生命的价值!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习作展示2】

善虑他人,美美与共

王静仪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总要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总会与各种陌生人不期而遇,那么,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该怎样处理“人与己”的关系呢?我以为善虑他人、再顾自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样方可与人和谐相处,美美与共。

善虑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虑他人就是凡事先替他人着想,给人方便,与人为善,这是我们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自古以来,先贤便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的经典名言世代流传,教育、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经典文化的熏陶,让这种凡事先替别人考虑的基因在我们一代代人的血脉中绵延、流淌,使这种传统美德在我们儿女的骨子里凝聚、贮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博大情怀。

善虑他人是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凡事能先想到他人的人,那必定有一种宽阔的胸怀,心中充盈着一种责任担当意识。先人后己,凡事先替别人打算,表现的是一种气度与格局。2020年疫情肆虐之时,那一个个逆行的背影,就是当代青年有使命担当的最好例证。当自己与他人在面对生死危机要去选择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将他人放在首位,先去考虑他人的安危,这就是善虑他人时所表现的使命担当,而这份担当就是真正读懂生命意义的人所展示出来的人间大爱,就是生命最美丽的色彩。

善虑他人能点亮生命之光。人生天地间,转瞬而逝,要让短暂的生命如同划过天际的流星留下绚烂的光芒,当我们优先考虑别人给他人带去一丝暖阳时,我们的生命也同样会被点亮。聆听丹心报国家的五四先烈们救亡图存的那一声声呐喊,遥看南湖小舟上先辈们点亮星星之火的,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一幅幅慷慨悲壮的历史画卷……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点亮了生命之光,他们的人生就这样被永远地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上,闪现着永恒的光芒。

朋友们,鲁迅曾说,无尽的人们,无穷的远方,都与我们有关。是的,我们生于中国大地,生于这个繁荣的时代,每一个生命都与我们有关,让我们继承善虑他人的光荣传统,承担时代赋予我们历史使命,用善虑他人的襟怀点亮生命之光,成就大美中国,铸锦绣万千之华夏,创美美与共之时代。

【习作展示3】

思己度人,渐臻佳境

张宇琪

同学们:

你们好!

在这个社会繁荣、经济腾飞的时代,精致利己与无私利他常常会发生冲突,“人与己”这个永恒的话题无疑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当“人与己”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寻求平衡呢?请允许我略述己见。

以我之所见,人与己生而平等,首先应着眼于平等。

平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固然有崇尚自由的精神支撑,但其折射出的更多还是对平等的追求。我并不欣赏你,但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认真聆听,这不仅是与人交往的准则,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之道。“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正是因为缺少平等,面对玉盘珍馐,行乞之人亦愤然离去。由此观之,人与己应平等相处,给予他人尊敬,应无关身份、地位,而是交往的基本原则。

以我之所思,人与己交往,其次要学会利他。

帮助他人,是人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常言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座给素昧平生的老人,哄劝啼哭的婴孩,善待他人,推己及人,人人都将他人之难视作己难,他人之忧视作己忧,社会将形成积极利他的良好风气。而这因果,也将循环到身处社会之中的你我身上。利他,终会利己。倘若人人都秉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狭隘思想,那么今日你对摔倒老人的冷眼旁观,就将变成你垂垂老矣时无人搀扶的辛酸与后悔。

以我之所念,人与己相处,损己奉献最可贵。

帮助他人已是难得,以损害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利他行为更显弥足珍贵。古语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准则,可那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宁愿付出损害自身利益的代价,也要为千千万万个“他人”奔走,愈困厄,他们愈把国家、人民装在心间,把责任、使命担在肩头,这些人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人总是因为敢于付出而坦然面对岁月,因为无私奉献而变得伟大崇高。恰如新冠疫情期间勇敢逆行的医护人员,他们在他人的幸福与自己的安危前,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这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积淀千年而凝聚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而屹立不倒的永恒力量。

同学们,与人交往,平等是原则,利他是纽带,奉献是追求,只要我们人人多为他人着想一点,常常换位思考,时时刻刻记着奉献,那么,这个世界的温暖就会与我们不期而遇。

谢谢大家!

【习作展示4】

人与己,要协同

陈涵悦

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与己,要共同》

世界像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色彩孤立为方格,也交织成大网。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人与人既,也在相融。

人与己有别。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生来不尽相同,但却都具有人的本性——重己轻人。人生天地间,最原始的本能就是为自己。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已经是一种崇高的人生目标,即使是今天的每一个社会人,大多也都是把经营好自己作为人生的理想。人们这样做其实无可非议,试想,如果一个人百事不以己为先,不爱自己,只想为人,只为消磨自己,那他这个凡事只会以人为先,只爱别人的理想也无法实现。人人为人固然很好,可那终究只是理想罢了,如果人人不先爱己,那整个社会也不会有如“桃花园”般的安居乐业。

人和己与共。

现实社会,茫茫人海,每个人都相依相存,以牙还牙、鹬蚌相争只会酿成悲剧。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有矛盾的产生,所有战争的爆发,都源于以己为本。人如果不解除以己为本的桎梏,走向大同永远只是一个理想。中华民族发展至今,扎根在历史长河里的美德便是以他为先。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理念世代传承,“先忧后乐”却只在天下而非自己,正是古圣先贤的世代化育,中华民族才走出了以己为本的小天地,才形成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

人与人,要协同。

一个人只是遗世的浮木,一个民族也仅仅是一座静谧的岛屿,而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便汇聚成为汪洋大海。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存的国家,正是基于人与人都协同努力、先人后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之所以崛起成为大国,正是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具有胸怀祖国的情怀。一个国家,只有站在本国利益上,以别国携手合作,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一个民族,只有考虑自己同时也考虑别人,才能使民族和睦发展、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与人有别,人和人与共,只有我们与人和谐、以人为先、以己为本,文明才能立足于这个世界,才是“聪明的人”。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习作展示5】

人不为己,要为集体

李昊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不为己,要为集体》

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你尊敬别人,别人也会尊敬你。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既非静态,也非定态。人是社会性动物,从出生到死亡都存在于社会之中,都被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联系,既不能斩断,也无法脱离。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一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人为己,并非自私。

人为己是从上古流传于基因中的编码。若是人不为己,则连自身的生存都无法保证,又何谈更高更远的目标?那些“不为己”基因的拥有者,早已在自然选择的大浪淘沙中湮没于历史的长河。留下“为己”基因的持有者继续在世间繁衍。古人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便是这个道理。但这并非自私,“为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资料不至于而缺乏而导致自己无法生存下去。故,人为己是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不为己,亦非圣贤。

人不为己是在自身生存发展资料充盈的情况下,多多考虑他人的情况。管仲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是连饭都吃不饱,就不要奢求礼节了。人是群居性动物,任何个人的战斗力,在同重量的哺乳动物中,都是垫底的,故人类必须群居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而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必不可少,换言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当群体有了更大的发展,每个个体都会从中受益。故,人不为己是为了群体更好的发展。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别人是自己的地狱,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独自生活。即使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开田农耕,也要去镇上卖掉自己的农作物,买些柴米油盐;纵然陶渊明弃官而去,也要为生活发愁。若是完全不与别人打交道,将自己封闭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地狱。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早已打破自然的桎梏,将全球联系在一起,人类的命运早已紧紧相依,融为一体,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不为己,要为集体。集体的优秀就是每个人的优秀,集体受损便是每个人的损失。故,人要为集体,要为群体,人类就是一个群体,所以,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档

2021高考备考作文名师写作指导:演讲稿(解析及例文)

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演讲稿:(解析及例文)人不为己,要为集体——2021年备考作文解析及例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他人有所联系。著名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已去世的当代毕升两院院士王选教授说:“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孔孟的说法更经典,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当然也有截然相反的说法。中国有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