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商业研究》2011年第12期
摘要:早期主要运用国际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方法,对对外直接投资(FDI)进行研究。随着贸易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不断发展,FDI理论也被纳入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并将公司加入到经典的H-O理论中对FDI进行分析。随着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模型下分析FDI,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是与FDI理论的发展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直接投资;FDI 公司;新国际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Theory of FDI and Its Development
GAO Y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In earlier years, the theoretically explanatory approach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were the internalization theory and then the eclectic paradig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industry organization theory, trade theory was developed under general equilibrium system, and then FDI theory was incorporated into trade models, that is, MNEs were included into H-O the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trade theory, FDI theory was describ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creasing return and incomplete competition, and the new-new trade theory and its deepening were closely bonded by FDI theory.
Key words:FDI;FDI MNC;new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new-new trade theory
一、早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早期的直接投资只是被作为资本流动来对待,即资金流动的方向为从资金相对丰裕的国家和地区流向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这是由于经济理论的发展没有跟上公司和直接投资的实际发展速度,因此,如果把资金当成商品来看待的话,这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但这是与实际情况不同,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2008年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81.1%来自于发达国家和地区,56.7%流向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地区是资金相对丰裕的地区,这些地区一方面将大量的资金投资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资金,这是资本理论无法解释的,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
一般认为一个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在国内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开始通过国外代理商开展出口业务;通过代理商熟悉东道国市场后,设立分支机构,在当地销售产品;最后,在对东道国市场完全熟知的基础上,投资建厂,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被认为是替代关系。最早的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应属海默(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是1960年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与东道国同类企业相比它拥有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通过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些垄断优势包括在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和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根据文献记载,Buckley和Casson(1976)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理论起源于Coase的企业理论(该理论后被Williamson发展完善),根据该理论,公司和市场被认为是企业组织生产的两种效率和成本不同的方式,也就是说企业既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完成生产,也可以通过市场,将产品或配件的生产外包给其他公司,关键取决于这两种方式的成本,当外包所需要的交易成本超过企业内部生产的成本(这种成本可能来源于熟悉生产过程、建立生产线等),企业就会选择公司内部完成生产。Buckley和Casson(1976)首先提出了内部化的概念,当这种生产需要在国外进行时,公司就会建立,对外直接投资发生。
Dunning(1980)提出我们所熟知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综合了以上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则更愿意选择直接投资而不是其他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所有权优势,即公司因为拥有特定的资产(包括企业的无形资产)或因为规模经济而产生的优势,使得公司能够在东道国市场上和当地企业竞争;区位优势,即东道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包括东道国硬件优势——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东道国的软件优势——制度优势,如法规和基础设施,公司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通过这项优势公司可以衡量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投资风险;内部化优势,即公司运用所有权优势,为了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而进行内部生产。根据Dunning的理论,一个公司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三个优势才会选择进行直接投资,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如果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没有区位优势,公司会选择出口,因此Dunning把直接投资和出口看称是两种不同的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方式。
二、存在公司的贸易理论
公司根据其经营结构的不同,可以分成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公司由要素价格差异所驱使,水平型公司是有贸易成本和运输成本所驱使的。早期的贸易理论对公司对垂直型和水平型的公司分开进行分析的,直到最近的知识资本模型才把两种类型的公司放在同一模型下进行分析。
(一)FDI与垂直型公司
垂直型公司是指公司将生产活动在地域上进行分割,即在国外完成某些生产过程,可以是零部件的生产,也可能是生产过程某一步骤(如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公司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Helpman(1984)在传统的贸易理论H-O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公司,分析了包含垂直型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作为基本的假设)。
垂直型直接投资(以下简称VFDI)在地域上对生产过程的分割与各地区的要素禀赋相关,把相应的生产过程放在密集使用要素丰裕的地区,但是分割生产过程是有成本的,是否分割生产过程取决于分割成本和分割收益的大小。包含VFDI的贸易理论,认为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需要进行一下选择:一是否分割生产过程(即是否进行直接投资);二是选择销售地,如果选择国外销售,即为出口。这里使用经典的H-O理论假设,产品需要使用两种要素, 即劳动(价格为w)和资本(价格为r),生产过程分为两部分,零部件的生产(设一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的零部件生产成本为c(w,r))和最终产品的组装(设一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的零部件生产成本为a(w,r)),那么在销售地价格固定的情况下,公司会选择使其单位产品成本(Bijk)最低的地区分割整个生产过程:
Bijk=[c(wi,ri)τcij+a(wj,rj)]τajk①
其中Bijk是指在i国生产零部件、在j国进行组装、最终产品在k国市场进行销售的产品的成本。其中τcij和τajk是根据价格计算的零部件贸易成本和产品的贸易成本,如果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在同一国家,则τcij=1,如果组装和销售在相同国家,则τajk=1。
为了分析方便,现在假设世界上有2个国家,国家1的工资较高(即代表发达国家),双向贸易成本相等,即τcij=τcji=τc,τaij=τaji=τa。国家1对整个产品的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组装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国家2具有该比较优势②。
是否进行生产分割和是否会有贸易发生则取决于τc和τa :(1)当零部件的贸易成本很高,而产品的贸易成本很低的时候,由于零部件的贸易成本很高,也就是分割生产过程的成本很高,产品生产过程不会被分割,又因为国家1具有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因此产品在国家1生产,此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会产生贸易,因为产品的贸易成本地,因此,国家1出口该商品到国家2。(2)当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贸易成本都很低的时候,就会出现VFDI,由于根据H-O和比较优势理论,国家1生产零部件,国家2进行组装,国家1销售的最终产品是从国家2出口国家1的。(3)当零部件和最终产品的贸易成本都很高的时候,对于两个国家都是当地生产当地消费,不存在贸易和VFDI。(4)当零部件的贸易成本较低,而产品的贸易成本较高的时候,对于国家1的企业选择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并不分割生产过程,这是由于产品的贸易成本较高;国家1的企业在国家2对零部件进行组装然后当地销售。
在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如果贸易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VFDI,所有消费的产品都是在国家1进行零部件的生产在国家2组装的。以上分析是在局部均衡下得到的结果,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分析的结果更加复杂,Helpman(1984,1985)和Helpman&Krugman(1985)中进行了分析,在要素禀赋存在足够的差异下,VFDI会发生。
(二)FDI与水平型公司
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迅速增加,H-O理论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建立在规模效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和生产差异化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并解释了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发展。水平型公司被新贸易理论所定义,把企业分为在母国生产在母国销售和/或出口其他国家的国内企业(National Enterprise)和选择在多个地区生产销售的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以下称HFDI),是当代发达国家之间FDI的占主导地位的形式,有时候也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股价投资的原因,特别是关税跳跃型投资。因此很多学者对HFDI进行研究,主要的代表有Markusen(1984)的多工厂经济理论(multi-plant economy)、Brainard(1993,1997)的相近-集中理论(Proximity-concentration theory)和Markusena和Venables(1998,2000)新贸易理论下的公司理论。
1.Markusen(1984):多工厂经济理论。企业的生产活动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司特有的活动(firm-specific activities),即总部经营活动(headquarters activities)(以下简称总部活动),通常包含研发活动、广告、营销、物流、行政服务等,另一部分是工厂特有的活动(plant- specific activities)(以下简称工厂活动),主要是指整个生产过程。多工厂模式的基础是总部活动,总部活动具有某些“公品”的特性,以研发为例,一旦一个新产品有研发成功,可以为所有的工厂使用,而且任何一个工厂使用都不会增加其他工厂的成本也不会给整个公司增加额外的成本。此外,公司通常倾向于集中把这些总部活动集中进行。正如Markusen(1984)所说的,“两个科学家分开工作的产值不如他们在同一地点合作工作”③。此外,Markusen(1984)与Helpman(1984)不同,模型假设各国有相同的要素禀赋,规模报酬递增,把贸易产业组织理论融入直接投资。
Markusen讨论了两种一般均衡状态,第一种是寡头情况,两个各有一个国内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第二种情况是存在一个公司的垄断情况,一家公司在两个分别拥有一家工厂同时生产该种产品。Markusen对比分析了两种情况:(1)在特定的情况下,公司情况更有效率,公司带来更大世界效用的条件是公司生产更多的产品;(2)只要公司是理性的,母国在公司情况下就会获益;(3)由于公司及其母国的垄断地位,东道国的福利情况判断更加困难,但是在公司为阻止Bertrand企业的进入进行定价和东道国征税的情况下,东道国也将获得更多的福利。因此,在满足Markusen的上诉条件的情况下,多工厂的HFDI就会发生,而且Markusen的上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2.Brainard(1993,1997)的相近-集中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生产地的区位选择是接近最终消费者(proximity,即相近)和集中生产获得规模报酬(concentration,即集中)之间的权衡,在贸易和运输成本较高,投资成本较低工厂的规模效应小于公司的规模效应情况下,企业会跨过边境进行水平型直接投资。
该理论假设差异化的产品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生产过程分为两步,有三种可能的均衡出现:(1)纯公司均衡:在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很高、工厂的固定成本相对于公司的固定成本较小时,所有的公司都在东道国当地进行生产;(2)纯贸易均衡:每个公司在自己母国有一家工厂,如果销售到其他国家须通过贸易,这种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此时运输和贸易成本较低或者不存在,工厂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3)混合均衡:即同时存在公司和国内公司,此时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存在但并不是很高,工厂的规模报酬相对于公司的规模报酬不是很大,但也并不能忽略。
3.Markusen和Venables(1998)新贸易理论下的公司理论。Markusena和Venables(1998,2000)将市场结构内生化,假设存在两个国家(母国=1和外国=2)和四种类型的公司,根据他们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报酬计算利润见表1。
各类型的企业的利润如下:
通过以上六式可以解出一般均衡。
本模型中,给出了企业更趋于成为公司的各种国家规模和相对要素禀赋的系数的区间,认为当公司的规模效应相对于工厂的规模效应较大而运输和关税成本较高时,公司更容易出现在均衡状态。本文中还指出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在要素禀赋和国家规模方面越来越相似,因此公司将逐步成为主导取代国内企业。
(三)知识-资本模型
把垂直型直接投资和水平型直接投资放在同一框架下分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资本模型成功的把两种类型的投资房子同一理论框架下,模型中企业可以选择多工厂生产(HFDI)或者总部和唯一的工厂地域上分割(VFDI)。该模型的基本假设为:①总部活动(如研发)可以和生产过程相分割;②相对于生产而言,总部活动是熟练劳动密集型;③总部活动具有“公品”的特性,以可以同时为多个工厂使用作为衡量标准。其中②是VFDI存在的原因,把工厂生产放在简单劳动丰裕的地区,把总部放在熟练劳动密集的地方;③是HFDI存在的原因,因为这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而①则是FDI存在的原因,即公司生产经营的可分割性。
本模型中考虑哪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国际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两种同质产品,分别为熟练劳动密集型和简单劳动密集型,简单劳动密集产业规模报酬不变,熟练劳动密集产业规模报酬递增。模型中考虑六种类型的公司成对出现,分别为:(1)本国和外国的水平型公司:总部在本国或者外国,在本国和外国都设厂生产,当两国的规模和要素禀赋相似且运输成本很高时,此类型公司占主导地位;(2)本国或者外国的国内公司:总部和唯一的生产工厂建立在同一国家(本国或者外国),当两个的规模相差很大,但是要素禀赋相似时,这种类型的公司占主导地位;(3)垂直型公司:总部位于本国(或外国),而唯一的工厂位于外国(或本国),这种类型的公司在两个规模相似但是要素禀赋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占主导地位。该模型中,将多少变量内生化,包括垂直型公司的数量、水平型公司的数量、国内公司的数量等,这些都是有一些列的国家特征主要是要素禀赋、贸易成本和投资成本等决定的,并建立了公司生产规模的决定因素(两个国家的国家特征决定,包括国家规模和要素禀赋)。
三、直接投资与新新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产业,公司作用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承载者成为了“主角”。
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分支是Melitz的异质企业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中只研究行业典型企业不同,该理论研究企业间的差异,根据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同,有的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有的企业进行出口,有的企业只供国内市场,而有些企业由于外国企业的竞争而被淘汰。根据Bernard和Jensen(1995),美国企业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从事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相比,这些企业一般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大量使用熟练的劳动,掌握先进技术,拥有巨额资金。由于进行海外投资要支付巨额的固定成本,包括市场分析、营销、广告等,只有资金雄厚效率很高的企业才能承担得起,才能获得利润,因此效率最高的企业才会进行直接投资。
新新贸易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Antras的企业生产边界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若打算走国际化道路,则面临两步重要的选择:第一步是选择是否进行国际化,既选择留在本国市场还是进入他国市场;第二步则是国际化的道路的选择,既是通过贸易还是通过直接投资。传统的理论并不涉及企业的生产边界问题,该理论研究了企业的差异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公司的生产过程涉及到许多的中间产品,可以选择母国生产还是国外市场,如果国外生产可以选择直接投资还是外包,如果选择母国生产也可以选择自己建厂或进行国内外包。每个企业根据企业的特性进行选择,效率最高、规模最大的企业会把生产分布在世界各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外部交易具有不确定性,当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成本很高的时候,公司会选择内部化生产,既进行直接投资。
四、总结
公司和直接投资一直是经济和管理领域都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早期的理论的开拓者们多为管理学方面的专家,随着贸易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完善,贸易经济学家将直接投资理论纳入到国际贸易体系下,这与当今世界上国际贸易的主要承载者为公司和符合。
贸易理论框架下的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一样,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过程:早期的贸易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层面的投资,即典型企业由于东道国和母国的某些特征而进行投资,认为企业之间几乎无差异。最近的新新贸易理论中,开始考虑企业的微观差异,研究异质企业的特征,从而得出什么样的企业会进行直接投资。
我国吸引外资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才刚刚起步,异质企业理论和企业的生产边界理论有利于指导我国制定适当的来鼓励投资,即鼓励那些生产效率高的企业走出去,更有利于企业做出经济决策,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内生产、贸易、直接投资之间进行决策。但是目前关于直接投资的理论还不完善,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通常是通过收购他国现有企业完成的,是否应该收购和应该收购什么样的企业还有待于企业寻找答案。
注释:
① 来源于Navaretti and Venables (2004) p81.
② 零部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情况详见Navaretti and Venables (2004) p97.
③ 原文为“The total output of two scientists working independently may, for example, be less than their output working cooperatively in the same location.”
参考文献:
[1] Antràs, Pol. 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1184):1375-1481.
[2] Antràs, Pol and Helpman, Elhanan. Global sourc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112):3,552-580.
[3] Brainard, S. Lael. A simple theor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rade with a trade-off between proximity and concentr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447-465.
[4] Bernard, Andrew B. and Jensen, J. Bradford.Exporters, jobs, and wages in U.S. manufacturing: 1976-1987[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1995:67-119.
[5] Buckley, P. and Casson, M.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2a Edi o, 1991, London: Macmillan,1976.
[6] Dunning, John H.Towards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11(1):9-31.
[7] Helpman, Elhanan. A Simple Theory of Trade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4(92):451-471.
[8] Helpman, Elhanan and Krugman, Paul.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Cambridge: MIT Press, MA,1985.
[9] Markusen, James R.Multinationals, multi-plant economies,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16):304-308.
[10]Markusen, James R.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M].The MIT Press,2002.
[11]Markusen, James R. and Venables, Anthony J.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new trade theo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6(2):183-203.
[12]Melitz, Marc.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metrica,2003(71):1695-1726.
[13]Navaretti, Giorgio Barba. and Venables, Anthony J.. 2004. Multinational firms in the world econom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4]UNCTAD -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2009.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R].New York e Geneva: United Nations.
(责任编辑: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