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毛细管电泳实际上包含电泳、色谱及其交叉内容,它使分析化学得以从微升水平进入纳升水平,并使单细胞分析,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以不没的速度向电荷反方向迁移和现象,是一种在空芯、微小内径的毛细管(内径10~200um)中进行的大、小分子的高效分离技术,毛细管两端分别浸入缓冲液中分别插入连有高压电源的电极,该电压使得分析样品沿毛细管迁移,根据被分离物之间电荷和体积的不同,各种分子在高电压下被分离,在自由区带毛细管电泳中,电泳的移动(带电荷分子朝相反极性的电极方向移动)和电渗流(在毛细管内壁上的电荷和应用的势能而引起的电解质移动)导致了分离。
电渗流的大小取决于电场强度、电解质的PH、缓冲液的组成和离子强度、内磨擦和毛细管表面的等特点,这些因素能单一或互相结合地提高分离效果,检测可使用UV直接通过毛细管上的小窗口进行检测,也可选择激光诱发荧光、二极管阵列、电化学和质谱检测器检测。样品进样方式是应用气压或电压将样品压入毛细管中完成。
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是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机能的激素。人类的TSH为一种糖蛋白,含211个氨基酸,糖类约占整个分子的15%。整个分子由两条肽链——α链和β链组成。TSH全面促进甲状腺的机能,稍早出现的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稍晚出的为促进T4、T3的合成,包括加强碘泵活性,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甲状腺球蛋白合成及酪氨酸碘化等各个环节。
促甲状腺激素使细胞呈高柱状增生,从而使腺体增大。腺垂体分泌TSH,一方面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促进性影响,另方面又受到T3、T4反馈性的抑制性影响,二者互相拮抗,它们组成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分泌的TRH量,决定腺垂体甲状腺轴反馈调节的水平。TRH分泌多,则血中T3、T4水平的调定点高,当血中T3、T4超过此调定水平时,则反馈性抑制腺垂体分泌TSH,并降低腺垂体对TRH的敏感性,从而使血中T3,T4水平保持相对恒定。骤冷等外界刺激经中枢神经系统促进下丘脑释放TRH,再经腺垂体甲状腺轴,提高血中T3、T4水平。TSH分泌有昼夜节律性,清晨2~4时最高,以后渐降,至下午6~8时最低。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桥本病、外源性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肿瘤(肺、乳腺)、亚急性甲状腺炎恢复期。摄人金属锂、碘 化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使促甲状腺激素增高。
减低:垂体性甲状腺功能低下、非促甲状腺激素瘤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摄入阿司匹林、皮质激素及静脉使用肝素
蛋白芯片:蛋白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监测系统,通过靶分子和捕捉分子相互作用来监测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捕获分子一般都预固定在芯片表面,由于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和与抗原强结合特性所以被广泛的用做捕获分子。对于研究蛋白芯片的研究在芯片表面有效固定抗体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在固定抗体一致性方面非常关键对于增强蛋白芯片的灵敏度。G蛋白是一种抗体结合蛋白,他特意结合抗体FC片段,因此已被广泛的用于固定不同类型的抗体。蛋白阵列(protein arrays)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抗体阵列(antibody arrays),利用阵列上的抗体识别样品中的蛋白或其他分子;另一种则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靶蛋白阵列(target protein arrays),通过阵列上的蛋白检测这些我们感兴趣的蛋白和其他分子,如药物、抗体、核酸、脂类或其他蛋白的作用。由于有高通量的优点,蛋白阵列是研究蛋白功能的好工具。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各种蛋白质有序地固定于载玻片等各种介质载体上成为检测的芯片,然后,用标记了有特定荧光物质的抗体与芯片作用,与芯片上的蛋白质相匹配的抗体将与其对应的蛋白质结合,抗体上的荧光将指示对应的蛋白质及其表达数量。在将未与芯片上的蛋白质互补结合的抗体洗去之后利用荧光扫描仪或激光共聚扫描技术,测定芯片上各点的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分析蛋白质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达到测定各种基因表达功能的目的。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参与抗原递呈,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及诱导免疫应答。
第一型:MHC class I(MHC I)位于一般细胞表面上,可以提供一般细胞内的一些状况,比如该细胞遭受病毒感染,则相病毒外膜碎片之氨基酸链(peptide)透过MHC提示在细胞外侧,可以供杀手T细胞等辨识,以进行扑杀。
第二型:MHC class Ⅱ(MHC Ⅱ)只位于抗原提呈细胞(APC)上,如巨噬细胞等。这类提供则是细胞外部的情况,像是组织中有细菌侵入,则巨噬细胞进行吞食后,把细菌碎片利用MHC提示给辅助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
第三型: MHC class Ⅲ (MHC Ⅲ) 主要编码补体成分,肿瘤坏死因子(TNF),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21羟化酶基因(CYP21A和CYP21B)。
组织相容性抗原包括多种复杂的抗原系统。凡能引起快而强的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者称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若供者、受者双方的多个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匹配,同样会迅速发生明显的排斥反应。现已证明,MHC不仅控制着同种移植排斥反应,更重要的是与机体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及某些病理状态的产生均密切相关。因此,MHC的完整概念是指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HLA的细胞学分型法是以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或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为基本技术的HLA分型法。能用本法分型的抗原称为LD抗原,包括HLA-D、DP.
(一)单向MLC
1.阴性分型法:又称为纯合子分型细胞试验(HTC)。一种只表达一种LD抗原的细胞,这种细胞处理后只有刺激作用没有增殖功能。弱待见细胞不发生增殖反应,说明两者列别相同,根据阴性反应作为判定标准。
2.阳性分型法:又称为预致敏淋巴细胞分型法(PLT),仅对但北行基因具有识别增殖能力,而处于静止状态的淋巴细胞,这种淋巴细胞得到相应抗原刺激后刻迅速发生淋巴细胞转化和增殖。弱待测细胞和预致敏淋巴细胞与现实别的抗原相同,与致敏淋巴细胞就会迅速增殖。用阳性反应作为标准。
(二)双向MLC
遗传型不同的两个个体淋巴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时,由于两者HLA不同,能相互刺激导致对方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称为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如果它们HLA抗原相同或相容,其相互刺激作用小,细胞无变化;反之抗原不相容,则相互刺激作用打,导致对方淋巴细胞增殖,增殖成都与不配合程度成正比。
条件致病菌:指正常存在于动物体内的微生物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定居部位改变或失调等特定情况下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条件性致病微生物由于一些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原先正常固定寄生的部位发生改变和失调。如大肠杆菌正常寄生在肠道中,正常情况下肠道的细菌群维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是不会发病的,当抵抗力下降时,大肠杆菌可转移到肝脏、心包、气囊、腹膜、呼吸道等,导致发病;当抵抗力下降时,一些无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还会大量繁殖引起肠道细菌群失调,从而导致了肠道疾病的发生。
要发生条件性致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正常寄生于机体的微生物存在,这种存在非常正常,不存在感染的问题;二是必须有影响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条件。通过以上的两个条件,而使机体造成相应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就是:一、正常寄生的部位发生改变,造成寄居部位的变化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抵制反应;二、原寄生部位中的微生物数量上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微生物数量的失调。通过这两种变化的产生,最后导致机体的发病。这种发病就是条件性致病。
M蛋白:异常免疫球蛋白
编辑
又叫做monoclonal Protein,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 myeloma protein, or M- spike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因其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巨球蛋白血症(macroglobulinemia)及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都是以M开头的疾病故称为M蛋白 M蛋白阳性见于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继发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如非淋巴网状系统肿瘤单核细胞白血病冷球蛋白血症等良性M蛋白血症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率约为3%
要检测M蛋白需要通过多项试验包括
1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膜电泳即蛋白电泳M蛋白在α2γ区形成浓密区带从扫描图中可见基底较窄高而尖锐的蛋白峰在γ区蛋白峰的高与宽之比>21在β区和α2区>11
2免疫电泳M蛋白与相应的抗血清形成迁移范围十分局限的浓密沉淀弧免疫电泳主要用于M蛋白血症的分型
3血清Ig定量血清中某一类Ig出现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D>20g/lIgE>20g/llgM>15g/l)而其他类1g则显著降低或维持正常
4尿本周氏蛋白检测如出现阳性则为尿中含有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是诊断轻链病的一项指标
降钙素原: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另外,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PCT水平的升高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MODS),即使没有细菌感染或细菌性病灶。但是,在这些病例中PCT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从肠道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PCT是诊断和监测细菌炎性疾病感染的一个参数。
PCT的测定可以预示为:
作为一个急性的参数来鉴别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和炎症。
监测有感染危险的患者(如外科术后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期,多处创伤后)以及需要重症监护患者,用来探测细菌感染的全身影响或检测脓毒性并发症。
评价严重炎症性疾病临床进程及预后,如腹膜炎、脓毒症、SIRS和MODS。
正常代谢时,甲状腺C 细胞分泌并产生有激素活性的降钙素。PCT 在健康个体中的浓度非常低( < 0.1ng /ml ), 并且在活体内外都是非常稳定的蛋白, 半衰期大约20~ 24h。
无义突变:无义突变:是编码某一氨基酸的三联体密码经碱基替换后,变成不编码任何氨基酸的终止密码UAA、UAG或UGA。虽然无义突变并不引起氨基酸编码的错误,但由于终止密码出现在一条mRNA的中间部位,就使翻译时多肽链的终止就此终止,形成一条不完整的多肽链。
尿干化学检测项目:酸碱度-酸碱指示剂法 比密-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尿糖-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 蛋白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酮体-亚硝基铁法 胆红素-偶氮反应 尿胆原-醛反应或重氮反应法 尿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法 亚盐-盐还原法 白细胞-白细胞酯酶法 维生素C-还原法 颜色 浑浊程度
染色体显带技术:染色体显带技术 英文名称:chromosome banding technique 定义1:通过显带染色等处理,分辨出染色体更微细的特征,如带的位置、宽度和深浅等的技术。常见有G带、Q带、C带和N带。Q带:喹吖因荧光染色技术,显示中期染色体经氮芥因喹吖染色以后,在紫外线照射下所呈现的亮带和暗带,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GC碱基的区带表现为暗带。
G带:Giemsa带,将中期染色片经胰酶或碱、尿素、去污剂等处理后再用Giemsa进行染色后所呈现的染色体区带,一般与Q带相符;
R带:中期染色体经磷酸盐缓冲液保湿处理,以吖啶橙或Giemsa染色,显示与G带明暗相间带型正好相反,所以又称反带;
C带:主要显示丝粒结构异染色质以及其它染色体区段的异染色质部分
T带:又称末端带,是染色体端粒部分经吖啶橙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
N带:又称Ag-As染色法,主要用于核仁组织区的酸性蛋白质染色
肝脏功能:1代谢-参与糖、脂类、蛋白质、微生物合成分界和储存;核酸代谢,激素的生物转化;胆红素和胆酸的代谢。 2排泄-胆红素,胆酸,药物,某些阴离子染料等的运输和排泄; 3生物转化功能,参与对药物、读物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 4凝血和先容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对活性凝血因子的清除。
室间质控意义:EQA是由本实验室以外的某机构进行的客观评价实验室结果质量的一种体系,这种评价是对过去工作质量的评价。目的是用一种绝对标准来客观评价各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其一致的程度,建立起各实验室之间的可比性,它的最终目标是所有参加质量评价的实验室能做出准确的结果。
1,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评价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2,识别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改进分析能力和试验方法。
4,确定重点投入和培训需求
5,实验室质量的客观证据。
6,支持实验室认可
7,增加实验室用户的信心。
8,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外部监督工具。
HIV可疑后续:初筛阳性的标本要经过HIV抗体确证实验才能出报告。目前我国HIV抗体确证实验采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迹法,也就是westen blotting实验,简称WB。WB实验结果有3种,阴性,阳性,和不确定。对于不确定结果每3个月随访1次,共2次,仍属可疑,则报告阴性;如随访期间HIV抗体出现阳性反应则报告阳性。
检测中出现一份标本只有p24膜带不足以判定为阳性,结果为“HIV 抗体不确定”。P24 抗原可以出现在HIV 感染早期,这种病例须在3个月或半年后复检,观察WB 带进展,或用P24 抗原检测、测病毒载量的方法来帮助判断是否早期HIV感染。另外,在判定结果时,还要注意一些杂带反应,因为人体内有很多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白细胞抗体、抗淋巴细胞抗体等均可产生交叉反应。患免疫系统疾病或怀孕等都会有增加交叉反应。故每次实验一定要按要求用试剂盒所配置的对照血清做对照,以正确判定膜带所处的位置,保证每个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由于初筛试剂的高敏感性及相应的低特异性,使初筛检测结果会出现假阳性;某些疾病的干扰,也会造成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我国使用WB确认HIV感染的判定标准和判定结果的基本原则。
阳性:至少有2条env带(gp41和gp120/gp160(出现,或至少一条env带和p24带同时出现。
阴性:无HIV抗体特异带出现。
可疑:出现HIV抗体特异条带,但不足以判定阳性
蛋白印迹法为目前确诊HIV感染最常用的方法,因反应带含有HIV-1三类特异性抗原成分,即外膜抗原(env),聚合酶抗原(pol)和核心抗原(gag),每类至少有三种抗原条带,可以确定出参与反应的抗原成分,特异性强.目前我国判断HIV-Ab阳性的标准是:至少有两条ENV带出现;至少有一条Env带和一条P24带同时出现,。以上结果表明外膜抗原成分是确认HIV感染的必备条件,聚合酶抗原中的p“ 和核心抗原中的p24作为常见反应抗原可协助诊断
梅毒血清学检测的临床判读:梅毒血清试验
根据所用抗原不同,梅毒血清试验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心磷脂作抗原,测定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亦称反应素。本试验敏感性高而特异性较低,且易发生生物学假阳性。早期梅毒患者经充分治疗后,反应素可以消失,早期未经治疗者到晚期,部分病人中反应素也可以减少或消失。目前一般作为筛选和定量试验,观察疗效,复发及再感染。
1.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用心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为抗原,可作定量及定性试验,试剂及对照血清已标准化,费用低。此法常用,操作简单,需用显微镜读取结果,缺点是一期梅毒敏感性不高。
2.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优点是肉眼即可读出结果。
3.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也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
(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体或其成分来作抗原测定抗螺旋体抗体。这种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一般用作证实试验。这种试验是检测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G抗体,即使患者经过足够治疗,仍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血清反应仍持续存在阳性,因此,不能用于观察疗效。
ELISA 利用基因重组工程合成抗原。
TPPA 使用梅毒螺旋体毒株制成抗原检测血清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特异型号,灵敏度高,抗感染性强。
骨调节激素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响生长板发育的激素
1、生长激素:许多激素对生后骨正常生长是必须的,但只有生长激素是剂量依赖性刺激长骨生长,出生时新生儿的生长激素水平较高,随后逐渐降低至青春期血浆生长激素浓度又升高,并有性别的差异。过去认为生长激素只是间接刺激骨生长,它先刺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肝中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再刺激长骨骨生长。缺乏生长激素的成人骨矿含量降低。现在的研究证实,生长板软骨显示有生长激素受体,表明生长激素也直接刺激长骨生长。
2、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对最佳骨生长是很重要的。甲状腺素可以刺激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分泌,还可直接作用在长骨的软骨细胞,促进长骨的生长和拉长。
3、性类固醇性激素:在长骨生长上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人和大鼠的性类固醇影响生长激素分泌。性类固醇刺激人干髓端软骨细胞胶原蛋白聚糖合成及人成骨细胞的产生。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
一
1,青霉素结合蛋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专一地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感染细胞壁合成从而杀灭细菌。
PBPs数量、结构的改变导致其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产生缓慢结合的PBPs或者诱导性结合蛋白增多均能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2,DNA解旋酶和拓补异构酶位点改变
3,二氢叶酸合成酶发生改变,使磺胺类药物亲和力降低
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突变
二
外膜通透性障碍 同蛋白数量的减少或基因突变
三
产生灭活酶
1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能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游离氨基乙酰化,有利羧基磷酸化,核苷化,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生钝化。
2超广谱β内酰胺酶 金属β内酰胺酶 AmpC酶
四
生物膜的形成 - 细菌吸附于生物裁量火有机体墙体表面,分泌胞外多糖,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将自身包绕其中形成膜样物质。
五
主动外排泵系统
连锁分析
连锁分析:是基于家系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单基因遗传病定位克隆方法的核心。它是利用遗传标记在家系中进行分型(Genotyping),再利用数学手段计算遗传标记在家系中是否与疾病产生共分离。连锁分析是利用连锁的原理研究致病基因与参考位点(遗传标记)的关系。根据孟德尔分离率,如果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点不连锁,那么遗传标记标将于致病基因而分离,与致病基因位于同一单倍体或不同单倍体的机会各占一半,否则表明连锁的存在。
基因定位的连锁分析是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不同基因相互连锁成连锁群的原理,即应用被定位的基因与同一染色体上另一基因或遗传标记相连锁的特点进行定位。生殖细胞在减数时发生交换,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存在着两个相邻的基因座位,距离较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较多,则出现基因重组;若两者较近,重组机会较少。重组DNA和分子克隆技术的出现,发现了许多遗传标记——多态位点,利用某个拟定位的基因是否与某个遗传存在连锁关系,以及连锁的紧密程度就能将该基因定位到染色体的一定部位,使经典连锁方法获得新的广阔用途,成为人类基因定位的重要手段。
染色体上两个位点从亲代传给子代时,若相距1cM,就有1%的重组机会。整个人类基因组含3.2×109bp,相应约有3300cM,每个染色体平均约有150cM,1cM约为1000kb。因此,一个致病基因和标记位点紧密连锁,二者不须在同一条染色体的同一区段,一条染色体可以产生大量的DNA多态,只要提供足够的家系,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疾病都可将其基因定位。
局限性:尽管连锁分析在实际研究中已经证实可靠有效,但在对于复杂疾病的研究中,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连锁分析更适用于单基因疾病的遗传研究,而在目前已知的疾病当中,复杂疾病占了绝大多数。其次,连锁分析对于致病性高、数量少的遗传变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对于中效甚至弱效的突变则显得力不从心。最后,通过连锁分析在染色体上的定位通常是cM级别,也就是百万个碱基对,这其中包含的成百上千的基因,要精细定位出突变位点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对于复杂疾病,连锁分析只能提供部分参考性意见。
DNA序列分析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Maxam-Gilbert化学修饰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步骤为(1)先将DNA的末端之一进行标记(通常为放射性同位素32P;(2)在多组互相的化学反应中分别进行特定碱基的化学修饰;(3)在修饰碱基位置化学法断开DNA链;(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DNA链按长短分开;(5)根据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直接读出DNA的核苷酸序列。
DNA序列分析自动化
DNA杂交测序法
全基因组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