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可以把AST/ALT比值做为观察肝病病人疾病发展及预后的一个指标。
.AST有两种同功酶,一为ASTs1存在于细胞质(上清液)占20%;一为ASTm1存在于线粒体占80%,ALT大部分分布于细浆中,肝病轻微及早期,肝细胞虽损伤但线粒体仍保持完整,AST/ALT比值小;当病变持续及严重时,线粒体同时遭到破坏,AST从线粒体的胞浆中释出,AST/ALT比值增高。
丙氨酸转氨酶(ALT),此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由于整个肝内酶活性比血清中约高100倍,故只要有1%的肝细胞坏死,即可使血清中酶活性增高1倍,因而为WHO推荐的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均可导致ALT增高,但其增高幅度不一定和肝细胞损伤程度成正比;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此酶在心肌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它有两种同工酶ASTs和ASTm,正常血清中主要为ASTs,当大块肝组织细胞坏死,线粒体中的ASTm释放出来,血清中AST可明显升高。ALT与AST是诊断肝脏疾病最常用的酶,但因其在多种肝外疾病和胆道疾病时也可升高,因此它对肝病的诊断特异性不高,针对这一问题,血清酶AST/ALT比值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在正常肝脏中AST/ALT,二者的比值约为2.5:1,但ALT易通过肝细胞膜漏出,且其半寿期又较长,故血清中的比值为1.15。急性肝炎早期、轻型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受损肝细胞放出所含AST的4%,而放出ALT的65%,因此ALT/AST,在恢复期比值逐渐恢复正常。肝硬化、肝癌及阻塞性黄疸时,AST/ALT,肝硬化时比值为1.7~1.8,肝癌时可大至3.0,而阻塞性黄疸则<1,因此有鉴别意义。据研究,ALT在胞浆内合成,AST则在线粒体内合成。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了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曾报道:AST/ALT比值在0.31~0.63间则预示良好,在1.20~2.26则提示肝坏死,介于二者之间与预后无明确关系。本资料结果明显显示,肝病患者随着肝病程度的加重,AST/ALT比值逐渐加大,提示酶比值与肝实质损害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临床上可凭简单的AST/ALT比值来判断病程或严重程度,估计病情预后。为使测得的AST/ALT比值可靠、稳定,能真正、真实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一是要注意酶活性测定的准确性,二是应除外被检者有心肌损害和近期是否服用五味子制剂及溶血等因素。故血清中酶活性的变化能反映肝脏的病理和功能状态,是肝脏病实验室检查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