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9义务教育教科书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主 题:思维的火花
课 时:共一课时
授课对象:四四班学生
设 计 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学会默读,学习略读,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作品的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基于习作: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需要进一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养成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学生初步具备了默读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需要继续训练学习能够联系上文猜测词义。
(3)基于习作:学生乐于表达,分享习作的快乐,需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3.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课。文章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借助古代人物的事例告诫学生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学习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字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学习重点
1.能联系上文猜测重点字的意思。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评价任务
1.通过分析字理识字,指导书写“矛、盾”,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多种读书形式,练习有停顿地朗读课文,学习之后能背诵这个故事,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3.联系上下文、插图、组词以及注释理解大意,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感受人物思维过程,检测目标四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环节一 导入激趣 指导生字 3分钟 | 1.出示图片,学生认读,了解矛、盾二字的演变过程,指导书写。 2.学习一则与矛盾相关的寓言故事,引出课题。 (完成目标一) | 能根据字理了解矛、盾二字的演变过程,并学会书写。 (评价任务一) |
环节二 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8分钟 | 活动一 (1分钟)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读音和停顿。 (完成目标二) | 能根据教师范读关注读音和停顿 (评价任务二) |
活动二 (7分钟) 1.学生自读,读三遍,明确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通句子,第三遍读给同桌听。 2.指名朗读,检验自读效果,适时纠正。 3.多种形式朗读,加深理解。 4.小结:提醒阅读文言文时应语速稍慢。 (完成目标二) | 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并在朗读文言文时注意语音语速的变化。 (评价任务二) | |
环节三 运用方法 理解意思 8分钟 | 活动一(5分钟) 1.回顾文言文学习方法: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联系上下文。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完成目标三) | 结合已经掌握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尝试理解文意(评价任务三) |
活动二 (3分钟) 1.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全班交流解决。 2.引导学生关注“誉、弗、立”,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猜测意思,并指导书写“誉”。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文。 4.学生评价,关注信息是否完整、准确。 (完成目标三) | 1.能够思考如果没有注释如何理解关键词语含义。 2.掌握联系上文猜测词语的方法。 (评价任务三) | |
环节四 理解原因 感悟道理 6分钟 | 活动一 (3分钟) 1.教师为卖者,学生为旁观者,师生配合阅读。 2.引导学生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完成目标四) | 能够思考“弗能应也”的原因,理解人物思维过程。 (评价任务四) |
活动二 (3分钟) 1.揭示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能自相矛盾。 2.交流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自相矛盾的事例。 (完成目标四) | 能够明白这则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评价任务四) | |
环节五 指导背诵 4分钟 | 1.全班再齐读课文。 2.出示竖版课文,学生齐读。 3.对竖版课文内容进行挖空,学生尝试背诵。 (完成目标二) | 能够了解古代文言文的排列方法,尝试背诵课文 (评价任务二) |
环节六 布置作业 1分钟 | 将《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完成目标三) | 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讲故事 (评价任务三) |
自相矛盾
莫能陷也 无不陷也
不可同世而立
前后对应 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