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1期
摘 要:全球化的发展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使得教育的目的和途径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面对这一变化,作为教师应该从思想上、实践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思想创生力,课程开发力和全方位语言表达能力的新型教师。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挑战;对策
“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已经成为无可避免的现实生活,并且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旅游,科学技术和通信的发展,世界正在缩小,世界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
互联网世界的极大发展,使现在的学生教育与十年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将以发展性、前瞻性和生成性,重新赋予每个地球人以未来化、宇宙化和创新化的当代特征。这种全球化与教育变革之间内在的深度逻辑关系,极其深远地规定着教育的未来使命,催生着当代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第一,知识价值观的变革。
全球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之短、更新数量之大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因此,需要策略性地刷新知识“为我所用”,即教师以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和目的性而唤醒其对客体知识的选择意识和主宰意识。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系统认知、承纳和记忆,更在于建立,在有所舍弃和有所选取基础上的归类、提炼、运用和创新。在这种知识价值观的指导下,对某些知识的选择性的自觉放弃,同样成为学习者对待知识应然的一种明智态度,并升华为知识学习的最基本内容之一。这就是知识泛滥、更新增速的资讯时代对所有学习者的一种特殊要求和使命——教师当要清醒自觉。
第二,教育目的观的变革。
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塑造为适应既有社会规范而全盘接受知识或义理的人,而是为化解国家乃至人类未来的风险与挑战、创造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新文明、新社会而持续探索的“未来人”。在这种崭新教育目的观的引领下,教师将致力于培育具有强烈未来意识、超越性思维品质、可持续创造能力和与之相谐的情意要素的独特“新我”。由此而引发下述教师角色观的蜕变。
第三,教师角色观的变革。
教师的职责更为全面、使命更加重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蚕或园丁,更是点燃学生持久探索、创新和发展的强大生命能量的播火人。换言之,学习和成长是学生自主的一种精神历程,而帮助学生从中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拓展并实现个性化成长,则完全是教师的一项新使命。
全球化不但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诸多教育观念,而且同时也对其思想创生力、课程开发力和语言表达力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教师基本素养由其上位观念所凝铸的思想力和由其下位能力所支撑的行动力两者深度融合,因此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可持续的思想创生力。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普遍开展的深刻改革,网络“全时通”条件下信息与知识的即时性生成,必然要求作为自主者的教师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刷新的思想产出,而且这种产出的速率要明显快于学生,思想刷新的频度和深度更要远远强于学生。这样,随之而形成的必然是教师可持续的思想创生力,并由此而决定教师视野是否开放、气度是否高迈、观念是否出新,决定教师能否真正为学生从内心深处欢迎和为学生作出思想日新月异之蜕变的时代表率。
第二,强劲的课程开发力。
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忠实无误地执行教学指令或照搬教学计划,不能以置身教室、施行“讲课”为自己唯一的使命。课程不仅仅是数量的扩展,而且是内涵的深层拓新。它们需要教师以不断创生的思想力为依托,持续开发和设置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
作为承担着在全球化博弈中夯实国家未来发展根基的教师,尤其需要养成以“全球化课程”理念为内核的对特色课程的开发力——即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来构建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着眼于为中国培养拥有全球竞争力乃至宇宙开发力的创新人才。“全球化课程”强调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跨越各主要学习领域的较高的课程融合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外部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力和理解力等等。
第三,全方位的语言表达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必然使教师的语言表达力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例如,无论是上述思想的创生或课程的开发,都更需要借助语言的新颖表达、尤其是口语的创意表达来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可以深信:从远程在线互动到课堂零距离即兴对话及其深化,教师那种以富有活力、新鲜生动、缜密深刻为基本品质的语言表达力。要求教师不但能在教育场域中赋予母语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以便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更要娴熟驾驭国际强势语种如“核心英语”来建构教育思想、享受教学表达的满足,以激发学习者创造力在审美愉悦中的绚丽迸发。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正处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中国教师而言,是动力和压力并存、契机和挑战兼备的历史新考验,它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和夯实实践经验基础。只有积极迎接全球化和现代化挑战才能把握机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教育部,1999.
[2] 彭新强,田爱丽.中国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挑战[Z].学校教育改革系列之44.: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研究所,2007.
[3] 彭新强,田爱丽.上海民办中学与公办中学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学报,2007,22(2):269-287.
[4] Bates R.Administering the global trap:The roles of educational leaders[J].EducationalManagement&Administration,2002,30(2):139-156.
作者简介
焦裕亮,出生年月:1985年11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山东泰安,当前职务:助教,当前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学。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万州 4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