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常见问题 | 产生原因 | 预防措施 |
1 | 轴线偏移 | (1)轴线放线错误 (2)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发生偏位后不及时纠正,造成误差累积 (3)支模时,不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总垂直度控制措施 (4)模板刚度差,水平拉杆不设或间距过大 (5)混凝土浇捣时,不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捣高度过高挤偏模板。 (6)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偏位。 | (1)模板轴线放线后,要有专人进行技术复核,无误后才能支模。 (2)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限位措施,如采用焊接钢件限位,以保证底部和顶部位置准确。 (3)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总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4)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5)混凝土浇捣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直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混凝土浇捣时,下料要均匀,浇筑高度要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之内。 |
2 | 标高偏差 | (1)每层楼无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未做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不按标记施工。 (3)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差。 | (1)每层楼设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必须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3)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
3 | 变形 | (1)支撑及围檩间距过大,模板截面小,刚度差。 (2)墙模板无对销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3)竖向承重支撑地基土未夯实,不垫板,无排水措施,造成支承部分下沉。 (4)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以致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 (5)浇捣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分。 | (1)模板及支架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浇捣时侧向压力和振捣时产生的荷载,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承载能力和刚度。 (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措施,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4)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下料,控制浇灌高度,特别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5)梁、墙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 (6)当梁、板跨度大于或等于4m时,模板中间要起拱,起拱高度为全跨度的1/1000~3/1000。 |
4 | 模内清理不符要求 | (1)墙、柱根部的拐角、梁柱接头最低处不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无法清扫。 (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3)钢筋绑扎完毕,模内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 (1)在封模前,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2)墙、柱根部的拐角、梁柱接头处留清扫孔,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模。 (3)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和压力水清除模内垃圾。 |
5 | 脱模剂使用不符合要求 | (1)拆模后不清理残浆即刷脱模剂。 (2)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 | (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混凝土残浆,再刷脱模剂。 (2)脱模剂涂刷要均匀,防止漏刷,也不要涂刷过厚。 |
6 | 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 | (1)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料时产生气囊,导致混凝土不实。 (2)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振捣不实。 | (1)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底模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2)高柱、高墙侧模要开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筑、振捣。 |
7 | 梁模板缺陷 | (1)模板未校直撑牢,包括由于荷载增加,泥土地面承载力降低,使得支撑下沉。 (2)梁底模未起拱 (3)模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残渣未清除干净,拼缝缝隙过大。 (4)侧模拆模过迟。 | (1)支撑底部如为泥土地面,应认真夯实,铺放通长垫木,使支撑牢靠,不变形。 (2)梁底模要起拱 (3)组装前应将模板残渣剔除干净,模板拼缝要符合规范规定。 (4)侧模支撑要牢靠,梁侧模下口必须有夹条木,钉紧在支柱上,以防侧模炸模。 (5)按时拆模 |
8 | 深梁模板缺陷 | (1)下口围檩未夹紧或木模板夹木未钉牢,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侧模下口向外歪移。 (2)梁过深,侧模刚度差,又未设对拉螺栓。 (3)支撑不牢造成局部偏歪。 (4)梁自重和施工荷载未经核算,超过支撑能力而下挠。 | (1)模板夹木应与支撑顶部的横担木钉牢。 (2)梁底模板要起拱。 |
9 | 柱模板缺陷 | (1)柱箍间距太大或不牢,或木模钉子被混凝土侧压力拔出,或拼缝不严。 (2)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方。钢筋偏移未扳正就套柱模;或柱模本身已歪扭而未修正。 (3)模板两侧松紧不一,或拆模时间过早。 | (1)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柱模外面每隔80~100cm应加设牢固的柱箍,防止炸模。 (2)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 (3)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立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各根柱模。柱距不大时,相互间应用剪力撑及水平撑搭牢,柱距较大时,各柱单独拉四面斜撑,保证柱子位置准确。 (4)柱子支模板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 |
10 | 板模缺陷 | (1)板搁栅用料较小,造成挠度过大。 (2)板下部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沉,板模下挠。 (3)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 (4)将板模板铺钉在梁侧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模内,浇筑混凝土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也略有外胀,造成边缘模板嵌牢在混凝土内。 | (1)楼板模板下支撑料或支架应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 (2)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支撑如撑在土地上,必须将地面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积,保证在混凝土作用下不发生下沉。 (3)板模应按规定起拱。 |
11 | 墙模板缺陷 | (1)模板制作不平整,想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平、不牢,没有对拉螺栓来承受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以致混凝土浇筑时炸模。 (2)模板支撑方法不当或不牢。 (3)混凝土浇筑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 (4)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时间太迟,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 (1)墙身中间应用对拉螺栓拉紧,模板两侧以连杆增强刚度,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炸模。 (2)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两片模板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 (3)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4)模板面应涂隔离剂。 |
12 | 楼梯模板缺陷 | 底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 | 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