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高考语文标准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B
考点:字音解析: A.按捺 nà C.扛鼎之作gāng D.拙见 : zhuō
2.答案:C
考点:字形
解析:A.唇舌剑 B. 陷阱 D. 登录
3.答案: A
考点: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解析:B.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C.热诚:热心而恳诚D.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恸人。应改为难以卒读。
4.答案:D
考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解析: A.动宾搭配不当 B.句式杂糅 C. 语序不当
5.答案:D
考点:排序连贯
解析:此题考查形式是定位选句,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得体、照应等逻辑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找出所给的不同的意象(山水)和意境(四个选项)的一致性。
最简捷的答题思路:先容易判断的是,画上者妙在②笔墨淋漓,排除A、C。再依次判断,梦中者妙在③景象变幻,排除B。可以看出②③顺序的组合项是D.
6.答案示例:讽刺闲谈扯皮、互相推诿、不负责任而误事的现象。
考点:语句概括
解析:解析:太阳,云,风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埋怨对方,显然在推卸责任,而最终误了下雨的大事。考生可以联系在其位不谋其政、做官不作为、明哲保身等生活现象得出答案。
7.答案:电线,是一组五线谱,落燕,是个休止符。手指,轻轻一弹,它就动了。
梦想,像一撮篝火,人生,像一条夜路,颦蹙一念,它就亮了。
考点:仿句
解析:注意修辞 、 字数、符合事物的特点。
二、阅读
8.答案: D
考点:文本内容的理解
解析:D项是支持“传统建筑是一劳永逸的东西”的原因。
9.答案:C
考点:文本内容的理解
解析:观点片面,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并不能决定传统建筑产生危机
10. 传统建筑有自身的生命力 这是文化的选择
答案:
考点: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11. 答案: 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
“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挪揄、幽默的意味。
解析:引号的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
12. 答案: 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的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深处、水浅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解析:赏析句子,特别注意动作、神态描写手法的运用,不要忘记情感的传递。
13. 答案: 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解析:结合“黑色幽默”的定义,以及对于该事件的解读,进行简要的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不要脱离故事情节,注意讽刺性的效果。
14. 答案: ①呼应题目,点明主旨
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
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
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和记忆
解析:散文当中如果出现某一具体的意象,要注意它的象征意义,以及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
15. 答案: 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失的惆怅。
考点:理解语句,把握主旨
三、古代诗文阅读
16.答案:B
考点:文言实词
解析: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可翻译为“欺骗”。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中,看看是否符合原文的语言环境。
17.答案: B
考点:文言虚词
解析: A.前一个连词“而且”,后一个是副词,将要。 B.都是表判断 C. 都是连词 却前一个是就,那么;后一个“却 ” D. 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主语和谓语间取消句子性,不翻译。
借助句法的结构,看看两句中该词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18.答案:C
考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判断
解析:根据“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可以得出圣人之道的士人并不匮乏,不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原因。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选项的相关句子,仔细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
19.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考点:断句
解析: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句,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20.答案:(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律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忧虑呢?
(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考点:翻译句子
解析:首先要直译,找准采分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翻译后请带入原文检查是否通顺。 “岂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和 “奚重而不更也”注意加点字的翻译。
21.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分值:2分
考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所给诗句的理解能力及知识的积累与迁移。
22.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 活,而结尾仅用两句“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分值:5分
考点: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所用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作者在本诗中客观地描述了朱门车马穷奢极侈以及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境界,在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可从诗歌的结构及艺术效果两方面作答。若从结构角度作答,需注重由诗句内容的转变所引起的文势转变;而从艺术效果角度作答的话,考生须注意对诗句所用手法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23.答案:颜子 恶衣恶食
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24.答案: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穷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识。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有礼。
考点: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解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领悟即可。
25.答案:
(1)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3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4)而为秦人极为之所劫 日削月割
(5)人人尽说江南好 画船听雨眠
考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根据材料作文
三句话看青春。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英国作家说,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
材料理解:
1、反映青春的历程:一个人的青春是由纯真、幼稚、率直而逐渐变得老成、暗淡、麻木的过程。这种变化过早地出现与一个人的青春年华又是多么的不相宜。
2、折射社会的现状:社会的嘈杂、喧嚣侵入一个人的青春世界,这个社会太繁杂。繁杂得一个人的童真童心盛不下。
3、适合时代的特征: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大量信息的摄入使一个人的心理年龄迅速增长,早熟的特征凸显。
4、青春的特征不仅是一个人的生理变化,而是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心理的变化。人的青春长短是和时代特征社会现状紧密相关的。
5、社会的变化作用于人,人的变化又影响了整个的世界,世界正以一个陌生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眼前。
立意角度:
1、青春是多变的、丰富多彩的,这是青春的本质。
2、社会是青春的伴侣,人的青春在社会的发展中成长。
3、拥抱青春留住童心,保持原本的纯朴和美好。
4、守住自我保持节操,抵御社会的不良影响。
5、呼唤淳朴本真的心灵世界,永葆青春才是生命的价值意义。
6、人类的进步,会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将是年轻人的世界。因为年轻人的心理年龄迅速的成长,他们有能力提早担当了社会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