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习本来是生活中最有趣、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如此认为,而且将一直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生活中最艰难、最困苦、最无味的事情。的确,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使儿童的学习变成了“军训”,使乐趣变为了讨厌。数学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其症结在于重‘教’不重‘学’,没有切实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权力牢牢地捏在自己的手中,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学生只是学习的傀儡。在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只有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变教师“主讲”为学生“主学”,变只重视结果教学为重视过程教学,学生才会找回学习的乐趣。所谓重视过程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主动探求新知,把教材的间接经验通过自身的实践去重新发现,建立新的认识结构。学生正是通过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各种能力才得到了发展。忽视这一过程,就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空间。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各个环节之中。
一、巧设导入,激发思维动机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其目的是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我是利用几张小小的扑克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的:我先出一张6,要求学生迅速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接着又加一张2提问:这两张牌组成的两位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生:不是,因为26除以3有余数。)然后再加一张5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的速度比前两次慢了一些。因为526÷3口算有些困难了。)我又增加了一张4,组成43526让学生判断。这次,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师:怎样验证是不是3的倍数?生:列竖式计算。(师生共同列了一道比较长的竖式才得出结论。)我再次增加了一张、两张、三张……,分别组成了六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傻眼了,更不要说迅速判断了。接着,我请学生报出几个很大的数考考老师,并请同学用计数器验证。当学生看到他们报出的每一个数都难不到老师的时候,对我投来了敬佩和疑惑的目光。借次良机,我趁热打铁:“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是有一定的特征的,我就是用了这个窍门很快回答出你们的问题的。大家想不想知道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学生既熟悉又觉得好玩的扑克牌设置悬念、进行导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
再如,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在讲授《圆的周长》时,这位老师是这样巧设导入的:同学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白兔由于骄傲输了,它很不服气。今天小白兔不和乌龟赛跑了,它要同小狗赛跑,你们猜猜看,谁会取得胜利?同学们一致猜测应当是小狗跑第一。这时播放课件:小狗和小白兔进行比赛,小狗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白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白兔得了第一名,小狗看到小白兔获胜,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从而积极地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要看比赛公平不公平,实质上就是看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是不是一样长,小狗跑的路线是正方形周长,小白兔跑的路线是圆的周长,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地被问题所吸引。
如果我和该教师一开始没有巧设导入,而是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很可能会觉得枯燥无趣,省略了导入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也不会很好。要想有好的结果,必须有好的开头,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让他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入新课。
二、注重操作,建立思维表象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是千真万确的。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富哲理的标语说明什么?这就是说,光听不行,即使当时听得很清楚,过后就会忘记的。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理解吗?若你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因此要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达到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达到知识的外化。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首先要把握准确操作的时机、内容、程序及学生思维的脉络。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枚硬币,在学生争论“足球赛上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一队先开球公不公平?”的问题时让所有学生亲自动手抛硬币。抛前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1、四人一组,每人抛10次,用力均匀,高度适中;2、组长统计每个人的结果并算出合计;3、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的关系。学生抛得很尽兴,统计得也很认真。从个人结果来看:有的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次数相等,有的很接近,有的相差较大。但是把全组甚至全班的结果汇总后学生不难发现: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次数很接近,差不多是总次数的一半。这时我就势问:这个“一半”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突口而出是1/2,当然也有说50%的。再回到先前学生争论的问题上来,他们都认为足球赛上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一队先开球是公平的。就这么操作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就迎韧而解了。如果我不让学生亲自抛一抛,直接告诉他们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1/2,学生能理解吗?能信服吗?
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从操作到思维是一对连环,操作是先导,思维是关键,只有重视操作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诱导推理,深化思维过程
如果说操作给学生建立了思维表象,那么诱导、推理则是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途径。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要善于设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诱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确推理,使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概念教学,重在概括。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形成概念的具体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计算教学,重在算理。结合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尝试,去发现,概括出运算法则。
应用题教学,重在思路。而明确的解题思路来自于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地启发诱导,来自于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
公式教学,重在推导。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必须重视推导公式的过程教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是这样诱导学生推理的:(1)请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把它转化成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小组合作,教师巡视。(2)请小组代表把拼剪的图形(如下图)展示在黑板上,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再演示一遍剪——平移——拼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沿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后都可以得到长方形。
(4)设疑:为什么要沿高剪开?(生答: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5)小组讨论:观察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生2: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生3: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6)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
经过讨论、相互交流、计算尝试终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х高。这样组织推导公式的教学,学生得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反之,教学时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背、记住公式,再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公式练习,看似“多快好省”,可它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学生对老师告诉的公式根本就不理解,虽然当时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但时间久了仍会忘记,也会和其它公式混淆。
由此看来,推导过程是不能省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思维过程,会造成学生思维断层,不仅出现严重的“消化不良”,而且还会加重学生负担。
实践证明,重视学习过程,能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精神的需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过程的训练,狠抓发展思维这一主线。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义务教育所赋予我们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