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西方美学史》第六章 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的美学
徐彦宾
一、历史定位和主要观点
(一)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教权与王权的矛盾和封建君主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中世纪之后教会权威跌落,商业经济繁荣,城市发展,使经院哲学和苦行主义失去活力,文艺复兴兴起,席卷全欧洲,为近代西方文明奠定基础。
文艺复兴的主要观点是高扬“人学”,以“人”为本,以人学反对神学,以人性的反对禁欲主义,以人的眼光来看待人的事情。但他们并不完全反对宗教,他们所反对的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教会制度,只是提倡在看待世界的方式上不仅要有神学的维度,还应该有人学的维度。
但与此同时,人也要自己承受负面的一切:人的罪恶和渺小,社会的混乱,生命的无意义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两重性。
(二)法国古典主义
17世纪,文艺复兴由于其中心国家意大利的政治经济生活衰退而出现危机,人文主义者宣扬的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受到怀疑,巴洛克艺术风格和美学的盛行,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基本结束,法国古典主义兴起。
古典主义:学习古代作品,发扬古代理论,对古代经典作品和理论的崇信,发乎上流和膜拜古人。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继承。
法国古典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以古代作品为艺术规范。是法国的封建君主制度的产物;是文艺对政治的高度集中的要求的回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的继续。
二、论证线索或逻辑
(一)文艺复兴
放在一节的原因 | 人物 | 哲学观 | 美学观 | 艺术观 | 评价 |
二者都是亲柏拉图的。 | 薄伽丘 | 诗就是神学,神学就是诗。诗人的虚构不应受指摘。诗的创造既要有神授的灵感又要有热情的创造。 | 作家、诗人。《十日谈》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其观点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有积极意义。 | ||
库萨的尼古拉 | 以上帝、宇宙、人为主题的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人是既有限又绝对的极大,是极大与极小的对立面统一的体现者。人性领域潜在地包含着上帝、宇宙和世界。 | 美体现为本体论(比例和谐)与目的论(善的目的)的统一。丑不包含在存在自身之中,丑只是来自感受着存在的人。 | 艺术是人创造的神的理智的摹本的摹本。 | 人文主义者、哲学家、学者、神学家。其哲学揭开文艺复兴哲学和近代哲学序幕。其美学是中世纪思想和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意识的交织。其哲学和美学影响了佛罗伦萨的新柏拉图主义学派和许多近代哲学家。 | |
二者都是现实主义或唯物主义的。 | 阿尔伯蒂 | 自然按照始终如一的确定方式活动,他的一切运作都有确定类比。 | 美是数的比例的和谐(继承毕达哥拉斯衣钵)。 | 艺术创造是对自然的能动的积极的创造性摹仿。 | 建筑家、诗人、画家、科学家。用古典美学传统批驳中世纪美学观念,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提供崭新的理论基础和方原则。 |
达·芬奇 | 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具有经验的性质,经验是真理的基础。 | 艺术的本质在于反映自然界最基本的比例关系或和谐。对绘画艺术本质的思考基本是反映论的。“镜子说”。对待艺术的基本精神是现实主义的。 | 艺术家,全面发展的天才。其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 ||
二者都是围绕亚里士多德《诗学》进行诗学理论研究的。 | 特里西诺 | 一般的快感(美感)来自对象的美,喜剧的快感来自对象的丑或过失。 | 继承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悲剧理论:悲剧创作的美化原则和情节原则;对恐惧和怜悯的性质和根源的考察。喜剧理论:与悲剧的不同。对笑的研究——希望落空说,恶意说。 | 文艺理论家、剧作家。提出了笑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 |
卡斯忒尔维特罗 | 诗的本质:基于想象和虚构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摹仿。诗的目的和功用:娱乐。悲剧创作的“三一律”——情节、时间、地点的连贯一致。 | 文艺理论家,研究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权威。并不过分拘泥于经典,根据时代的艺术实践经验进行较为激进的发挥,其三一律对法国新古典主义者和欧洲的戏剧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
放在一节的原因 | 人物 | 哲学观 | 美学观 | 艺术观 | 评价 |
同属法国的古典主义者 | 笛卡尔 | 唯理论:理性是认识的基础。存在的标准是理性。理性是人的天赋能力。人的理性先天包含公理,这些公理演绎出人的全部知识体系。真理是清楚明晰的。 | 美的事物应当是简单明了、合乎比例的,对于感官应当是不易不难的。激情不应被压抑,应使之有条理、和谐、温和。 | 音乐的目的在于激起人们的激情。 | 哲学家。 对美学的贡献:为古典主义提供理性主义的方法。 |
高乃依 | 悲剧理论:净化的实质在于使激情服从于理性;悲剧和喜剧在题材上的不同。 |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创始人。 强调古老的法则生硬与近代的旨趣。对古典理论和法则活学活用。 | |||
布瓦洛 | 理性主义 | 理性原则:一切从理性出发,以理性为归依。美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 自然原则:服从自然的常情常理(三一律);艺术的真实是一种似真。 道德原则:艺术要扬善惩恶;文艺的教化作用是主要目的。 | 创作的基本规律:模仿自然。对文艺的最高理想:真善美的统一。 | 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 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倾向明显,但迎合时代需要,所以影响巨大而长远。 |
(一)书中所引库萨在《论绿宝石》中的论述与其在《伦理性》中举的木勺的例子如何统一?【P214】
《论绿宝石》——外在的艺术形象是内在的自然形式的摹本。
《伦理性》——一个制作工艺品的工匠不应去利用任何现成的形式,而是必须自己创造这些东西。
那么,艺术品到底是否摹仿自然形式呢?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之不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 | 法国的新古典主义 | |
目的 | 用世俗的、现实的文化对抗中世纪的教会文化 | 维护君主制度,树立人们对绝对权威的崇信 |
继承内容 | 合乎人性需要的东西:对人性的尊重、对艺术地位的维护、对艺术的娱乐作用的肯定等。 | 法则。 |
评价 | 具有的反省的眼光 | 缺乏批判精神 |
●卡斯忒尔维特罗(1505-1571):在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情节一致”的基础上提出三一律。
●奥比尼亚克(1604—1700):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在《戏剧实践》(1657)中主张行动的时间应限于三小时,据韦勒克说他是批评家中始终坚持三一律的人。
●高乃依(1606-1684):《论三一律,即行动、时间、地点的一致》。他与三一律的关系很复杂,从作品情况看也许是从不遵从到遵从。
●德莱顿(1631-1700):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对古典主义“三一律”原则做过精辟的分析。他着重剖析了“三一律”中最稳定、也最经典的一项:情节(即事件、行动)的一致。
●布瓦洛(1636-1711):将三一律教条化、绝对化。
●拉辛(1639~1699):法国剧作家、诗人。是一个善于“带着镣铐跳舞”的作家,“三一律”对他非但不是束缚,反倒是他发挥艺术才能的最佳形式。
●伏尔泰(1694-1778):曾为三一律辩护。
●萨特(1905-1980):20世纪的很多剧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现了向“三一律”的回归以追求情节的完整、主题的集中和节奏的紧凑。如萨特的剧作在结构上偏重于用古典主义三一律的结构方式,但并不是像古典的“三一律”那么刻板。。
●迪伦马特(1921~1990):古典主义“三一律”原则已过时了,但作为个别现象,它仍然可以存在。在迪伦马特的剧作中,至少有3出名剧(《罗慕洛大帝》、《物理学家》、《流星》)是用“三一律”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