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准则为生产工人的日常操作提供指导;规定了钨极氩弧焊的焊接方法及焊接工艺。
2.范围:
本准则适用于本企业生产时采用钨极氩弧焊(TIG)焊接的工序。
3.内容:
3.1 焊前清理:
3.1.1 焊前必须对焊件、焊丝、包括需使用的工艺衬垫等进行清理;焊件的清理区域为焊缝周围10mm以内。
3.1.2 须清除的污染物有油脂、油漆、涂层、加工时用的润滑剂、尘土和氧化膜等。
3.1.3 清理表面污染的方法有化学清理和机械清理两类。化学清理主要用于去油脱脂及清除氧化膜。机械清理主要是打磨、刮削和喷砂等。
3.2 钨极和电源特性的选择与使用:
3.2.1 选择钨极的种类和电源特性时,要综合考虑焊接材料、焊接方法、及各种钨极的特性等因素。
3.2.2 焊接低碳钢和不锈钢时,推荐选用钍钨极电极,电源特性选用直流正接。
3.2.3 钨极端部一般应修磨,当用采用直流正接、小电流焊接薄板和弯边对接焊缝时,可修磨成尖锥形;其他情况建议修磨成平底锥形。
3.2.4 选用平底锥形时,尖端直径应适当,一般要根据焊接电流的大小来决定;修磨长度一般为钨极直径的 3~5倍,末端最小直径应为钨极直径的1/2~1/5。修磨后的尖端直径所能承受的电流值见下表:
电源种类 | 钨极尖端直径(mm) | 钨极种类 | 最大允许电流(A) |
直流正接 | 1.0 | 钍钨 | 90 |
1.6 | 190 | ||
2.4 | 340 | ||
3.2 | 750 |
3.3.1 氩气气体流量取决于喷嘴形状、尺寸、坡口形式、焊接电流及喷嘴与工件间距离,也与外界环境有关。氩气流量过大可能破坏层流保护、卷入空气;流量过小,气流挺度减弱,也易使空气侵入。
3.3.2 氩气流量大小通常用颜色观察法来判断,具体为:在试验板上焊接,焊后观察焊缝表面的氧化色,以鉴别气体保护效果。不锈钢焊缝表面呈银白色和金黄色最好,蓝色次之,灰色不良,黑色最差。低碳钢焊缝表面呈灰白有光亮和灰色为良好,灰黑色为差。
3.4 工艺参数:
电流种
类及
极性 | 板厚(mm) | 卷边对接 | 对接加填充焊丝 | 焊丝直径(mm) | 钨极直径(mm) | ||
焊接电流(A) | 氩气流量(L/min) | 焊接电流(A) | 氩气流量(L/min) | ||||
直流正 接(焊 炬接焊 机输出 一) | >0.5~1.0 | 30~50 | 4~5 | 35~40 | 4~5 | Φ1.0 | 1.6~2.0 |
>1.0~1.5 | 35~60 | 4~5 | 40~70 | 4~5 | Φ1.6 | 1.6~2.0 | |
>1.5~2.0 | 45~80 | 4~5 | 50~85 | 4~5 | Φ1.6 | 2.0~2.4 | |
>2.0~3.0 | 75~120 | 5~6 | 80~130 | 5~6 | Φ2.0 | 2.0~2.4 | |
>3.0~4.0 | 110~140 | 6~7 | 120~150 | 6~7 | Φ2.0 | 2.4~3.2 |
3.5 焊接检验:
3.5.1 焊缝质量等级要求应在图纸技术要求中规定,当图纸未规定时按GB 12469 Ⅳ级。
3.5.2 当有专用焊接工艺文件时,还应按专用工艺文件的检验要求执行。
3.6 焊后的修整:
3.6.1 焊缝金属或部分母材的剔除可以采用机械加工、打磨、铲削等方法,表面应当符合图纸(及工艺文件)要求,不得有沟痕。
3.6.2 补焊用材料应与原焊缝相同,补焊前应仔细清理表面。
3.6.3 不合格焊缝可采取局部去除后补焊或整条焊缝剔除后重焊;补焊或重焊后应按同样的标准重新检验。一般遇下列情况时需进行补焊:
1)当焊缝凹陷或弧坑、焊缝尺寸不足、咬边时,需表面清理后补焊;
2)当焊缝气孔、夹渣、未熔合时,需剔除不合格焊缝后补焊;
3)当焊缝或母材有裂纹时,需用无损探伤或着色检查法确定裂纹长度,然后从裂纹两端外各10mm处开始全部除去裂纹并开出焊槽后进行补焊;
3.6.4 焊接变形:变形的矫正一般采用机械法或火焰局部加热法。
3.7 安全及注意事项:
3.7.1 凡是焊条电弧焊所需的防护措施,同样适用于TIG焊。
3.7.2 采用高频引弧时,产生高频电磁场,其强度在60-110V/m之间,超过参考卫生标准(20V/m)数倍。对人体有不利影响,尽量不用高频振荡器做稳弧装置。没条件时,可短时间使用高频引弧。
3.7.3 TIG焊时,弧柱温度高,紫外线辐射强度远大于一般电弧焊,易产生臭氧和氧氮化合物,所以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适当时候可戴防毒面具或面罩。
3.7.4 装有高频振荡引弧装置的焊机,要注意焊的绝缘可靠。
3.7.5 如产品专用工艺文件上的内容与本文件有冲突时,按专用文件执行。
3.8 工艺评定:
评定周期:12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