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筹集资金时
1、收到投资
借:银行存款(货币资金)
或:固定资产(设备、房屋)
无形资产(专利权等)等
贷:实收资本
2、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方式设立:
借:银行存款
贷:股本(面值部分)
资本公积(溢价收入-发行费用)
3、向银行借入借款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一年以内,包括一年)
或:长期借款(一年以上)
4、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借:资本公积
贷:实收资本
二、 购进时:
1、购进材料,验收入库(材料成本的计算)
借:原材料(包括运杂费等)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付款或支票)/其他货币资金(本票、银行汇票)/应付票据(商业汇票)/应付账款(款未付)/预付账款(款已预付)等
①与材料同时到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②先到
借:在途物资(含运费)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等货物到达时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③材料已到,月末账单未到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注:下月初,用红字冲回,等收到再处理
上述为实际成本法核算,若用计划成本:
①购进时: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②货物入库时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借贷方之间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借方核算超支差异,贷方核算节约差异。
三、生产过程
1、从仓库领用材料
借:生产成本——A产品(A产品领用材料)
——B产品(B产品领用材料)
制造费用 (车间一般性耗用材料)
管理费用 (管理、财务部门领用材料)
销售费用 (销售部门领用材料)等
贷:原材料——XX材料
2、计算(结转)本月工资
借:生产成本——A产品(A产品工人工资)
——B产品(B产品工人工资)
制造费用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管理费用 (厂部管理部门人员工资,含财务人员)
销售费用 (销售部门人员工资)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
3、从银行提取库存现金,备发工资
借:库存现金
贷:银行存款
4、以库存现金发放职工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库存现金
5、计提(或预提)银行短期借款利息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6、支付本季度短期借款利息
借:应付利息 (前两个月已预提的利息)
财务费用 (本月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 (支付的利息)
7、计提本月固定资产折旧
借:制造费用(车间设备折旧)
管理费用(厂部固定资产折旧)
销售费用(销售部门折旧)
贷:累计折旧
8、职工报销药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在职职工)
管理费用 (退休人员)
贷:库存现金
9、用库存现金购买办公用品
借:制造费用(车间办公用)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办公用)
销售费用(销售部门用)
贷:库存现金
12、出差人员借支差旅费
借:其他应收款——XX
贷:库存现金
13、出差人员归来报销差旅费(多借、退回余款)
借: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报销的金额)
库存现金(退回的款项)
贷:其他应收款——XX(原来借支的金额)
14、出差人员归来报销差旅费(少借、补足款项)
借: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报销的金额)
贷:其他应收款—XX(原来借支的金额)
库存现金 (补足的库存现金)
15、月末,分配并结转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A产品
——B产品
贷:制造费用
16、月末,结转完工入库产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XX产品
贷:生产成本——XX产品
四、 销售时
1、销售产品,取得收入
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收到支票、本票、银行汇票或存款存入银行)/应收票据(收到商业汇票)/应收账款(未收到款项)/预收账款(款项已预收)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 (销项税额)
2、销售产品,用银行存款代垫运杂费,并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
借:应收账款——XX单位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 (代垫的运杂费)
3、用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展览费、销售过程运杂费等
借:销售费用
贷:银行存款
4、收回欠款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XX单位
5、结转已销售产品的销售(生产)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6、销售材料
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
贷: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销项税额)
7、结转出售材料的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原材料——XX材料
8、计算销售税金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XX税(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五、利润的核算
1、罚款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2、罚款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
贷:银行存款
3、结转损益类账户
A、结转收入类
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投资收益(可能在贷方)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能在贷方)
贷:本年利润
B、结转费用,成本类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外支出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
营业税金及附加
资产减值损失
投资收益(可能在借方)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能在借方)
所得税费用
4、计算所得税(如为亏损,不需核算所得税)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5、年末结转本年利润账户
A、结转本年亏损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本年利润
(若为亏损,无下述分配利润)
B、结转本年盈利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提取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任意盈余公积
6、宣告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贷:应付股利
7、实际支付股利
借:应付股利
贷: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
8、交纳所得税、营业税等
借:应交税费——应交XX税
贷:银行存款等
六、固定资产
⒈增加 (如是旧的,则以净值入帐)
①购置
I购入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II购入需安装的固定资产
i购入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ii领用安装材料、支付工资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不动产在建工程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
iii交付使用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②投资者投入
借:固定资产(投资双方确认价)
贷:实收资本
2.使用
i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
制造费用
销售费用
其他业务成本(经营租赁)
贷:累计折旧
注1:固定资产折旧期: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开始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
注2:企业对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应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计入当期管理费用(不含更新改造和因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企业因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而对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由原不计提折旧改为计提折旧,此项会计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和相关项目。
2.减少
只有盘亏不通过“固定资产清理”核算
①出售、报废、毁损
a.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净值)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原值)
b.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c.出售收入、残料和保险公司或过失人赔款处理
借:银行存款/原材料/其他应收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应交(销项税额)
d.出售后应缴纳的营业税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售价×5%)
e.结转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
f.结转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
g.出售、报废清理、盘亏而减少固定资产时需转销已提取的折旧额
借: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七、财产清查时
1.现金长短款
①库存现金大于账面值
借:库存现金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查明原因后作如下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其他应付款-应付现金溢余(X单位或个人)
营业外收入-现金溢余(无法查明原因的)
②库存现金小于账面值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查明原因后作如下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现金短缺(XX个人)
其他应收款-应收保险赔款
管理费用-现金溢余(无法查明原因的)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2.存货清查
⑴盘盈
①确认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②报批转销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⑵盘亏或毁损
①确认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转出)(非正常损失的不得抵扣,需要转出;自然灾害造成的,可以抵扣,不需要转出)
②报批转销
i属于自然损耗产生的定额内损耗
借:管理费用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ii属于收发计量、核算、管理不善造成的损耗
借:原材料(残料)
其他应收款(保险、责任人赔款)
管理费用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iii属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存货损耗
借:原材料 (残料)
其他应收款(保险、责任人赔款)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3.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
①盘亏
i经清查确认为盘亏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累计折旧(账面值)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账面原值)
ii报批后转销
借: 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亏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②盘盈
i经清查确认为盘盈时
借:固定资产(市价-折旧损耗)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ii报批后转销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
或者账务处理为:
a.借:固定资产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b.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八、其他
1.坏账准备
1)计提坏账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2)冲销多提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3)实际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4)已确认坏账又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或者写为:
借:银行存款
贷:坏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