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仪器
刻度尺、卷尺、停表
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P10的图片,判断线段AB、CD的长短及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再测量看。体验一分钟有多长。证明不准确。
讲授新课
1、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具体方法见幻灯片
2、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而错误可以消除。
测量物体长度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2.化曲为直法:用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做好两端的记号,然后轻轻地把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
3.滚轮法:可用轮子沿曲线或直线滚动,记下轮子的滚动的圈数,测出轮子的周长,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就得到被测曲线或直线的长度.
课堂小结
1、为什么要测量
2、长度的测量(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2)正确使用刻度尺
3、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2)测量时间的工具
4、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的来源(3)减小误差的办法
课堂练习
练习题 详见幻灯片
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1.2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重点难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参照物的概念
4.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导入新课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青山为什么会走?
讲授新课
1.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3.参照物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
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2)然后,根据题意选定一个参照物。
(3)最后,你就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的选择:(1)不要将研究物体的本身选作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4.运动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物体
课堂小结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 照 物:在描述物体运动时,事先被假定
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说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一般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课堂练习
具体见容详见幻灯片
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1.3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重点难点
1.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引入新课
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判断乌龟胜利的依据是什么?
2.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速度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
单位:
物理量 | 国际制单位 | 常用单位 | 关系 |
速度(υ) | 米每秒(m/s) | 千米每时(Km/h) | 1m/s=3.6Km/h |
路程(s) | 米(m) | 千米(Km) | 1Km=103m |
时间(t) | 秒(s) | 小时(h) | 1h=3600s |
例2 2008年8月16日,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的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以 9秒69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 9秒72的世界纪录。这个项目新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
例3 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快还是汽车快?
匀速直线运动
正确全面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在任何时刻、任何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3)计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可用公式v=s/t求出,但速度的大小与s、t的大小无关.
理解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反映作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3)平均速度可用公式求出.
(4)计算平均速度时,式中的路程s和时间t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因不同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不同,故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
课堂小结
速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
单位换算: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
平均速度
课堂练习
具体见容详见幻灯片
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 通过实验激发兴趣,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
复习提问
1、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公式?
2、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
引入新课
演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让学生提问(在上段和下段运动的一样快吗?)
新课教学
1、介绍科学探究的环节(内容见幻灯片)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实验原理
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实验原理
4、分组进行实验设计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本节课中探究实验所需器材有哪些?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何测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6、交流与合作
合作探究 测量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平均速度
猜想,小车在哪一段斜面上滑行的速度最大,小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填写实验表格,分析得出结论:
巩固练习
1.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s,平均速度为___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
3. 洁莹同学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黄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她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20m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发令员鸣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2.9s、5.5s、7.9 s、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
(1) 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 和 _______ ;
(2) 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 ;
(3) 洁莹同学跑100 m的平均速度是 ;
(4) 洁莹同学在第 个20m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
(5) 洁莹同学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她有什么建议?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1、科学探究的环节
2、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分析过程)
课堂练习
具体见容详见幻灯片
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第一章 机械运动》复习回顾
复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与参照物的关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会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并能求平均速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1.构建知识体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关于长度测量的估读
知识梳理
典型示例
考点一:物体长度的测量
例1.如图所示的物体A的长度是 c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方法归纳:在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
考点二: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的相对性
例2.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以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变式练习】 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方法归纳: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当怎么做?
考点三: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例3.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 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时间图像。你从该图中可获得哪些信息(只写3条)?
例4.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2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6 m/s,求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方法归纳:如何求平均速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惑:
课堂练习
具体见容详见幻灯片
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