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珠江两岸的歌》 | 课型或模块 | 欣赏 | ||||||
学校 | 增城市中新中学 | 年级 | 初二 | ||||||
教 学 目 标 |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几个省份民歌的风格特点,对民歌产生兴趣。 | |||||||
2、知识与技能 |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并哼唱主旋律。 | ||||||||
3、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等方式感受几首民歌音乐表现力及其风格特点。 | ||||||||
教学重点 | 感受珠江两岸音乐风情的美感。 | ||||||||
教学难点 |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及力度在乐曲中的作用。 | ||||||||
教学内容分析 | 《小河淌水》是一首根据云南民歌音调进行编曲,带有浓郁云南民族风情的二声部乐曲。 侗族大歌是我国贵州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原生态合唱形式的民歌。歌曲《五月蝉歌》是其代表作之一,表达出侗族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画眉唱歌似弹琴》是广东民歌中的咸水歌,《渔歌》(哩哩美调)是雷州半岛民歌,采用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尤其“哩呵哩哩美”衬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歌曲的地方特色。《南海渔歌》是根据雷州半岛民歌《渔歌》(哩哩美调)创作的歌曲。这三首乐曲都充满了浓郁的广东民歌风韵。 《客家之歌》选于交响音诗《土楼回响》,描绘了客家人从远古走到今天,不断发展壮大,音乐极具感染力。 | ||||||||
教学策略 | 通过课堂知识问与答、集体讨论、学唱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 ||||||||
教具 | 教学光盘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学程序 | 教师教的活动 | 学生学的活动 | 教具以及媒体运用 |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 ||||
导入 阶段 | 一、欣赏视频片段《木府风云》及其主题曲《净土》。 二、纳西族 三、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 四、云南美景,美妙的音乐。 | 观看 思考 | 进行客观性评价。 |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下面的听赏作铺垫。 | |||||
展开 阶段 | 一、《小河淌水》 1、初听,初步感受云南音乐风情的的美感。 2、复听,感受乐曲二声部演唱形式给歌曲带来的丰富性 3、曲式结构:五乐句 4、用“lu”模唱主旋律。 二、《五月蝉歌》 1、看书本介绍,了解歌词内容 2、欣赏乐曲,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魅力 3、观看视频《五月蝉歌》加深学生对原生态歌曲的印象 三、《画眉唱歌似弹琴》、《渔歌》、《南海渔歌》 1、观赏广东渔民的生活图片 2、分别欣赏三首广东民歌 3、复听,分析《渔歌》与《南海渔歌》在速度、力度、演唱形式和歌词方面的异同 4、哼唱《南海渔歌》的旋律 四、《客家之歌》 1、回忆三拍子的强弱 2、观看图片 3、分段欣赏乐曲 4、完整欣赏乐曲 | 聆听乐曲 畅谈、讨论,发表自己的听后感 感受乐曲表达的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感受歌曲的民族风韵呵地方特色
| 光盘 | 欣赏促进学生对乐曲情感和内容的理解 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 初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感受渔歌的特点
为进一步欣赏乐曲奠定基础 | |||||
拓展 阶段 | 1、通过欣赏四个地方的乐曲,引导学生探究创作歌曲与民歌传承的关系 2、和学生一起解读伟大作曲家格林卡所说的:“真正创作音乐的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们变成曲子而已。”
| 思考,感悟 | 光碟 | 加深对民歌的理解和热爱 | |||||
结束 阶段 | 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和我们为此应尽的责任 | 让学生学有所思,所为。 |